这个爱折腾的海门男人,悄悄干了件大事

“现在这里种植的大部分是小麦,再过一周就可以收割了,等收割了以后再续种水稻”。添添家庭农场主人王建新告诉我们。

望着脚下的土地,王建新眼里充满了热爱。初次见到他时,给人的印象是他天生就是一名“民”。

故事要从年说起。当时,王建新只是海门市余东镇殷忠村的一位普通农户,那一年,赋闲在家的他,看中手一亩三分地,总想着要干点什么名堂。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无意中看到这一消息的王建新苦苦思考了几日后,一拍桌子,说干就干。

那一年,他53岁。刚开始,王建新将自己想要创办家庭农场的事告诉了家人,谁都劝他不要那么折腾,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可这位从17岁就外出打拼的汉子,非要任性一回。顶着家人的反对,毅然开始了自己的农场主之路。

●农民没了地,就像人没了魂●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热潮席卷江海大地,农村迎来了发展契机。当时家里7口人,王建新在当时按照名额被分配到一亩地,第二次分地又多了8亩地,第三次,20亩,不知道是意料到今天的“举动”,还是什么原因,别人不要的地,他统统留了下来,来者不拒。“当时大家都不要地,都觉得种田没出路,我不这样想,我本身就是农民啊,农民没了地,就像人没了魂。”王建新对于当年的举动越加感觉到是值得的。

年农村土地流转中,王建新首先将农田面积增加到了多亩,土地有了,这么大面积,靠人力种是不可能的。“缺钱啊,没有办法,于是借钱买了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等一系列农机具”。王建新告诉我们,当时花几十万买这些农机具,遭到了很多人质疑,觉得很不可思议。

当时农村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一下子花了这么多钱的王建新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大家都要看看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王建新到底有多折腾。

购机后,谁来使用这些农机又是一件“麻烦事”。有着30年从事机械操作维护经验的王建新准备自己来,参加了农机操作培训并取得农机操作驾驶证,如今农场里大大小小的农机具王建驾驭得游刃有余。

来到农机仓库,只见仓库内外,两台收割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二台小型拖拉机、一台播种机、一台放耕机、双华梨机、开沟机和三台水泵,大大小小的机器十几台,在王建新眼里都是他的宝贝。

平时,有什么农机坏了,就自己研究自己修。“我不单单要做一个农民,我要做一个新时代有技术的新农民”。王建新笑着告诉我们。去年他引进了一台油菜收割机,自己一亩油菜都没有种,专门为周边百姓收割油菜,当初那个折腾的王建新在乡亲们的眼里变得不再折腾,无不感激。同时,王建新还为周边村种植业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全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5.4万元。

●风吹麦浪农场全程机械化●

当设备等准备就绪后,王建新开始着手种子,他深知,现在种田不单单是以前的播种收割那么简单了,要想成功,必须从源头上下功夫。在走访了多个种子市场后,最终王建新确定了高产优质种子。“这个种就是皖豆15号,这个你从4月底开始种,种到6月20号左右,种子在15斤一亩左右,不能超过了,超过了不行。”王建新一边说一边带领着我们来到他的农场。

望着金黄的小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王建新对它们像对孩子一样小心呵护着。一迈入农田,王建新都顾不上我们,低头在那边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摘下一小截小麦,在手心里搓一搓,细心的观察着小麦的结果情况,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着农场的日益发展,三年前,王建新将家门前废弃的低洼田填平建成了农资仓库,农机仓库共占地平方米,晒场占地平方米。“这个农机仓库是我自己搭建的,这块地也是我八几年买下来的,就花了元,我觉得我当时的决定真的太明智了,现在上哪里去买地啊”。王建新告诉我们。目前,农场有大小农机9台,农场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但是,王建新也有自己的苦恼。他告诉我们:“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把村里的路修得更好,很多地方由于路不好,机械设备进不去,都不能进行有效的机耕作业,只能一点点的靠人力去做。”通过了解到,随着近年来村里道路建设投入的持续加大,不久的将来,坑坑洼洼的泥土路都会变成水泥路。

●一人有钱不算富带领乡亲们一同发财●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王建新的添添家庭农场已经坐拥固定资产50多万元,从当初靠借钱来发展的局面,到如今的蒸蒸日上,年添添家庭农场被评为海门市示范家庭农场,年被评为南通市示范家庭农场,同年,农场全年净收入达到21万多元,年小麦取得大丰收,种植的亩小麦,总产84.5吨,单产公斤,上半年销售收入达16.34万元,库存公斤。

不仅如此,王建新在发展自己农场的同时,也不忘乡亲们。每次碰到好的种子都会分享给周边的乡亲们,向大家分享种植技术,如今,王建新的农场里有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现在我种什么,其他人也种什么,都跟着我一起种“。王建新说。

村民崔丽萍告诉我们:“原来我们都自己种,有啥种啥,种的好不好全靠运气,明明知道种的不好,也不知道个所以然,现在好了,王建新给我们提供了种子,产量明显比以前高了,多的有多公斤一亩呢”。

目前,农场上只有2人长期从事生产,但是在农忙的时候,王建新会雇佣周边村民来帮忙,乡亲们很乐意过来,不仅一天能有不错的报酬,还能学习种植技术,一举多得。

王建新告诉我们:“上我那儿工作的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他们去外面工作上班也没人要了,所以我邀请他们来我这里,一个小时8块钱,一个月也能一两千块收入”。淳朴的庄稼人王建新从来不会只考虑自己,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每一个村民,他都乐意帮助,带领着大家一起走向致富道路。

如今,农场的现有土地.31亩,不过王建新不止步于此,他计划着趁着村里的土地复垦的好机会,将农场规模扩大到亩。对于销量,王建新丝毫不担心,“只要我的产品质量好,不怕没人要。”

同样,王建新所在的殷忠村很支持他壮大农场规模,为他积极申报的省级家庭农场也已批下来,意味着王建新的添添家庭农场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小作坊了,而是正儿八经的“大企业”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王建新的家庭农场会越来越好。人们总说是王建新运气好,总能让他碰上农业发展的红利,其实我觉得不是,相反,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庄稼人让种田变成了不再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而是一条前景光明的康庄大道。

吴佳欢肖敏冬/文

朱清渊施天宇/摄

朱清渊施天宇/视频剪辑

吴璟/统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zp/4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