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那只鸭脖,你现在还好吗

近日,在江西一高校官微6月3日通报“食堂吃出老鼠头”事件后,由于官方和网友的反应不一,6月6日,“长牙的鸭脖令人如鲠在喉”话题又登上热搜。到底吃出的是鸭脖还是鼠头?南昌市检验检测中心方面表示,相关情况只会向送检方通报。记者从一位啮齿类动物研究专家处了解到,如果图片没有作假,那么80%(概率)可以确定是小鼠头部。(6月6日上游新闻)

检验检测机构鉴定结果出来之前,各种的判断都靠肉眼。而靠肉眼判断一块“食物”是老鼠头还是鸭脖,凭的是常识和经验,比如,多数网友认定这块“食物”就是“老鼠头”,依据是,“食物”有牙齿、有毛须,毛须很像老鼠的胡须;而鸭脖,不管带不带脑袋,跟老鼠头的区别都非常大。现实中,有几个人没见过老鼠,又有几人没吃过鸭脖。

而如果说,肉眼判断这事,也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别,被采访的那位啮齿类动物研究专家的“如果图片没有作假,那么80%(概率)可以确定是小鼠头部”的说法,应该算是“肉眼的权威判断”了吧。关键问题是,专家的说法,比较有理有据——“啮齿动物的牙齿,它不但白,而且中间还发黄,一眼就能看出来。”

相比之下,当地市场监管方面的“肉眼判断结论”,显得有些粗糙。据央广网发自南昌的报道,市监局人员“通过查看当事人拍摄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定系鸭脖”,不仅没有给出专业性的依据,而且在取证方面也有舍近求远之嫌——明明可以拿实物进行实地观测,何必拿图片对比?

另有报道说,南昌市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昌东分局局长江协学介绍,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反复对比,确认这个异物就是鸭脖。

既是“现场反复对比”,应该是涉事“食物”或叫“异物”在场,而不是仅拿图片对比。而如果说,就算普通人,凭经验和常识,也能看出个八九分来,市场监管人员“反复对比”后的“确认”,应该具有一些权威性。

但是,即便说市场监管人员在确认这种问题上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却也不如技术检验检测更专业。按理说,相关人员乃至市场监管局官方都应“先让子弹飞一会儿”,等一等专业鉴定果的公布。真相,真的不差这几天。

要知道,比监管权威问题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的公信力:一旦技术检验检测结果与市监局方面“反复对比确认”的结果不同,相关部门公信力的损失恐怕是不好承受的。同时,监管部门“先入为主”的“权威确认”,会否对相关机构的检验检测、给事件的走向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

而说到事件走向问题,最受质疑的动作,当属涉事学校内部带有官方背景的一则“通知”。该校级新媒体中心一位签名为“主任何莹”的信息发布者

全体成员称:“现在官方微博号发了声明,大家积极点赞和评论对学校有效的,发评论的可以加上自己的表情包更真实。”

“主任何莹”还发布了参与评论的“文案”模版,对参与评论的语言、语气、“事实”和结论,都“规定”得非常具体,“可操作性”极强。

事与愿违的是,这则“通知”或叫“文案”曝光后,本意为“引导舆论”的动作反成了“高级黑”:如果事实是不容改变的,校方引导学生制造舆论,让人相信“异物”是“鸭脖”,说“老鼠头”的谣言,会不会被质疑是心虚的表现?

如果“异物”确实是鸭脖,鉴定结果也证实那东西是鸭脖,校方动员学生“积极点赞和评论对学校有效当的”……不纯属是无用功吗?

如此危机公关水平,也真是“没谁了”。

而说到这里,到让人担心起那个“鸭脖”来了:现在它还好吗?但愿它还好,但愿检验鉴定结果出来之后,若有第三方“好事者”提出质疑,“涉事鸭脖”还能站出来澄清。否则,问题就更复杂了。

按理说,“鸭脖”还是“老鼠头”的鉴定结论,不管是技术检测检验,还是肉眼观测,都不是高难度工作;此事被弄成“高难度”工作,已是不该有的“复杂”,希望不要再升级为进一步的“复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gx/12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