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来时,我于书房中,窗开半帘,小院的几树桂花,不时有香气扑来,南天竹串串小果亦渐泛红了。天高阳光明媚,心情自然舒畅。泡一杯清茗,淡淡的绿,听一曲怀旧的歌段,再读了些清浅的文字。忽然转念间,那些过去了的往事,又浮于脑际。佳节小街人忙乐,秋已梧桐落叶中。少年时,平潮镇上拓宽了的街道,有了汽车穿行,通扬运河石桥往西至尽处,路两旁植的是梧桐树。夏去秋来,有了些年头的梧桐,树干已褪去绿色。都说秋有韵味,以我理解,秋韵应该是有画意的。留在我记忆中的平潮小镇,不光有白墙黛瓦,街巷小桥。每至秋风吹过,街上就像铺了金色的地毯,树上有些枝头,仅剩数片孤零零的枯叶。现时想来,倒觉有八大山人的笔意,若吴冠中当先画水墨江南时,发现了江北小镇平潮有佳色,或许亦会晕染出别样的画境。画境文心是也。凡美的东西可用心去感悟,大俗亦即大美。南通出了名的民间工艺:鹞子、木雕、刺绣,还有蓝印花布等等,小平潮老早就有了,制作手艺精到更不在话下。听老辈说过,平潮一带有本事的匠人多哩。我小时候老家的院前是个染布坊,天色一好,整个坊间满院飘扬着染过的各式花样的土布。土里土气的俗,直至今日我印象还是很深,有两名染工的名字我记得,叫施所和徐二。染坊那高高的晒布架足有十几米,整小匹的蓝印花布上架子晒,需二人配合,一人将布抛向空中,另一位用长长的竹竿一挑,动作娴熟,瞬间刚扎染过的布,若“飞流直下”之势飘然而下,青蓝透出的白色图案,如同长长的风俗画条幅,简约而雅俗。我也说不清,十来岁已喜好涂涂画画的我,亦未知是否是受到染坊里的描图、刻版的影响?言及南通蓝印花布,二甲乡镇那边是为正派?茶余饭后与友聚,亦常有聊聊南通非物质传承的话题,蓝印花布在早前的南通乡间,其实普遍寻常得很,小作坊多多。而平潮的蓝印花布,过去要数大地主金家染坊最正宗。待到秋忙后附近农人将自家纺织的土布,送去染色印花,缝做新衣裳,欢欢喜喜地过年穿。印花蓝布俗亦美,美得有其意、其趣、其境。然而,“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此古人点笔,道出的是秋意之境。我少时很喜欢蓝印花布上的花儿、物儿;亦喜爱秋天里的落叶梧桐景象。南通城里人民路、桃坞路的梧桐,与平潮街上的梧桐一样,秋后都给人有种美人迟暮之感。我七岁那年,爷爷七十大寿,叔父将我们全家接到城里,为爷爷生日庆贺。记得那年也是秋后,叔父家住南公园那儿,出门可见濠河。近在咫尺的桃坞路上的梧桐树叶也已枯黄了,移目望去,濠上一隅有残荷数点,水边横斜的柳树,由绿变黄的叶子,随微风在河面上飘浮。三种枯色,倒真的有留得残意听雨声的意思,秋天美起来就是这般如诗如画。几十个年头过去了,城里的南公园一带,其水系、古建、佳木,已融入了整个濠河风韵,新修若旧,更显现出了崇川的典雅文化内涵。一个地方有了文化内涵,便有了灵气和特色。由是,我又有感于老镇唐闸近些年对文化遗存的保护。唐闸与平潮同座落于一条通扬运河的两岸,格局极为相似,乃分为东西依水而建。上世纪80年代,德华兄与我去唐闸拜访陈云老师,闸上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个很熙攘的水乡码头的味道。那天,我回平潮就是乘的唐闸大桥下的机器快轮。后来多少年,我常常一个人骑个脚踏车,从高墩圩桥往东,沿着近代第一条蜿蜒的公路去唐闸街上,唐闸大桥西头有家新华书店,可以说去那个书店,我是个常客。近些年,唐闸变得越来越有了江南小镇的气息。如今市区长泰路建成通车后,平潮与唐闸的相距也就只有5公里的路程了。唐闸公园到了秋季办菊花展,我每年都去观赏,每次写篇随感。梧桐落黄,秋菊飘香。我赏唐闸公园的秋菊,为其妍、其茂而叹之,叹菊于红黃紫白诸色间,未失其“韵”;我亦难忘秋雨后的唐闸公园,有一处落叶梧桐树下,那开得正傲的紫菊,在细雨里尤有清气,好似一幅“秋菊梧桐丝雨图”。细雨绵绵,韵出的还有“江南唐闸”。去年的中秋节后,我与黄峻兄相约去了趟老镇唐闸。我们驱车经河口沿通扬运河南行,一路上又巧逢小雨。然而,一抵达唐闸汤家巷,雨便停了,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运河两岸的建筑群,在满天闲云下,若水墨大写意画般清润,顷刻我忽然感觉好似身在水乡江南。有所感,再品闸上河东一幢幢相连的房舍,曲径相接的还是民居;一式的青砖黑瓦,猫儿头还在滴着刚下的雨水。爽了心境,再漫步于回廊庭院,到了一处盆景园。其间各式造型奇异的盆景,件件青翠茂绿,苍老雅致,尤有诗意。而我最喜的是园中的“南通雀舌”那俊秀飘逸之态。当然河之东岸,有品位的地方,还有“唐闸尚书院”。一个静谧处,幽竹疏密间,透出的是文之气息。春风来时宜会良友,秋月明处常恋吾师。南通好些名人雅士,常喜欢聚此读书会友、书画雅集。走出书院,似带了点雅气,驾车慢行,过了唐闸老大桥,杨家湾那儿已变得有些现代风情,几株梧桐树,叶子正渐渐的枯黄,唐闸好像就在现代与古典的秋意中。再往西去,又见有古色古香的房子,窗挂竹帘,蓝蓝的印花布等饰物,已将这里点缀成了,带有古风的文化创意空间。一个早期现代化的发端之地,正凸显出艺术文化的内涵。南通印社在此有教学基地,文化创意园,从昔日的工业文明“活化石”,成功转型成为现今艺术交流中心,可见当初决策层的文化理念。去年秋后和黄峻兄去唐闸,看到的仅是表象,小文亦为随感,虽有疏漏,然感慨情真。其实真正的唐闸内涵,是近代工业与文化的相融创新。唐闸的历史遗存中,明清民居其间,多有民国建筑,有钟楼、有码头牌坊,运河之东更有“红楼”。如此唐闸;如此文化底蕴;如此遗存保护,怎不令人叹为观止。也未知何故?近来我特好清静,一个人呆于书房,常念起老的过去了的事物,平潮镇那石板街巷,秋叶梧桐,还有蓝印花布;记忆中的通城濠河、桃坞路的秋色宜人,唐闸的现代与古典,又何止是我与黄峻兄所受感动?黄峻兄曾专事园艺策划,对古典文化尤有见解,亦曾为平潮做过修复“十景”总规设计,近年又创建了“南通大江书画院”,为传承文化艺术,已做诸多公益活动。诗里桃花老平潮,亦已成记忆中的桃花源,惜一去不再。通城濠河,唐闸古建,皆因文化而焕发出新的城市魅力。如今的平潮正热于规划兴建新城,因此,我以为无论新平潮如何发展,不能缺失文化的注入。平潮千年古镇,乃“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栖凤宝地,曾经文昌一时的,文峰阁、淡远楼、进士园、经社等、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若一个地方没有了原有的文化印记和文化内涵,便没有了魂,也就没有了灵气。几许秋雨,几许秋风。时光阑珊而过,岁月匆匆而过,回首往事,还是秋已梧桐落叶中。
时在庚子中秋后于墨耕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