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遗失的传统插花之美
一、关于传统插花
(前奏要有一段很长的唠叨,因为一件文物后面,往往牵扯着广而久远的历史范围和文化内容;单单看文物,所得有限,前后因果相合,才能真正发现她存在的意义。)
说起插花,是一种再加工艺术,她是把植物素材(根、茎、花、叶、果实等等)经过修剪整理组合,遵循一定的美学法则,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艺术作品。她不同于绘画、书法等平面艺术,插花是一种立体艺术,但她也不同于建筑、雕塑等等,插花有着生命力的伸张。而传统插花是相对于现代插花来说,现代插花更多是融入西方美学思想,在插花选材、色彩、造型上比较自由,多元化表达。
中国传统插花一直处于很独特的地位。
自古代,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士大夫文人,还是民间,插花都被视为一种闲情偶寄,一种幽栖逸事,一种茶余饭后的野趣。即使相继出现了罗虬、李煜、袁宏道、李渔、沈复等插花名家,甚至在明朝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是插花对于他们来说,始终不过是“副业”,“世外桃源”的精神寄托,是生活当中的调味。虽然说在宋代曾达到一定的专业化程度,但实际意义,并没有真正剥离开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领域与行业发展。
个中原因,除却人们的一些观念意识,诸如相关联的园艺种植、插花器皿、时代兴衰等的限制,还有一个方面的因素,就是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插花的兴起和发展,一直是王公贵族和士大夫文人引领,尤其是深受“治世之经学”儒家思想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最高远的目标是“国家和天下”,而穷路之时也要保持最基本的操守——修身,所以这时候“插花”作为寄托思想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成为了他们的“副业”。
他们把自己多年沉淀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理念,还有美学追求,都融入到插花当中,虽然作为“逸事”“快心事”,也顺便形成了一定零零散散的理论概念。但不像西方花艺,其技术操作是可以单独执行的,中国传统插花的技术操作和文化内涵是不可剥离的,因此相对于平民大众来说,涉入其中,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沉淀,操作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在历史中,虽然饱经时代变迁,幸而中国传统插花一直未曾湮灭,断断续续存在于世间,并且仍在发展和创新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花艺老前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着力探究,形成了可观的良好现象和氛围,并出版了相关的花艺书籍,甚至为后辈们建立了一定有力的学习平台。但是对于现代大众们,还是距离太远,提起插花,要么立即联想到日本花道(虽然日本花道根源于中国传统插花,但是自成风格,有着他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要么更甚至,认为插花,不过是旁门小技,纨绔之学不入流等等。
要改变人们的一些想法,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是一个根植了太深的观念。再次是中国古代对于插花的一些文献资料实在是太少,或因历史原因,或因战乱,留存下来能够可考可察的还是如大海捞针,毕竟花卉草木易腐烂,除却或有幸被流传于绘画、或有相关残存的插花器皿,或者是一些古墓壁画,再或者是其他古籍里偶尔有涉及的一二字句。
插花毕竟是有生命的三维立体,更多的我们只能凭主观印象,去揣摩,去想象古人是如何插的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是有什么涵义和讲究么,还是随手一掷,即兴而起?
二、关于南北朝的三大思想概述只要有文物展览,我一般都不想错过,虽然对于花艺学识还比较粗浅,但是也想顺着遗迹能够追寻到古人的一点智慧,偶尔所得,如获珍宝。这次上海博物馆的山西壁画展览,涵盖了北朝和宋金元时期,墓壁画一般趋向于墓主人生活展现,插花内容应该会有,虽然相对比较少(真正涉及插花的有两处墓穴壁画,五个图面)。这个时间段范围,对于中国传统插花历史来说,横跨形成期、繁荣期和沉滞期。由此,一起收集整理如下。
前提,我们要了解这段时间的不同思想纷争:
南北朝必然涉及到前面汉代,汉武帝时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以及后来两千多年的文化正统和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涵盖范围比较广,提倡德政、仁治和礼治,强调秩序,重视伦理和差等观念,奠定了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基础。
而东汉末年,蜀地的五斗米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北魏太武帝时期,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道教成为北魏国教;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佛礼仪仪轨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完成。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道教蔚为大观。
佛教传入中国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高僧到洛阳,建立了第一座汉地寺庙——白马寺。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发展兴盛阶段。同时,佛教也吸收了儒道两家的一些教义理论,而且佛教徒数量增长很快。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中寺庙鼎盛时达到上千所,被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建业也有佛寺数百座。后人杜牧有诗感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之一,也是华夏民族比较悲惨的岁月,战乱不停,民众苦不堪言。但从另一个层面,这种混乱促生了不同思想的交流和发展。比如上面说的道教和佛教。由此,不同的思想也产生矛盾和摩擦。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儒道两家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儒道佛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彼此的教义理论。
梳理了背景后回归到插花,不同的思想哲学对当时的贵族士大夫文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从而近一步又倾注到了插花上。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也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所以“天地人”之间这种和谐和统一,是中国古人很早就一直在追求的理念思想,并运用生活和艺术其中,不论是在插花,还是茶艺,还是在绘画、音乐、武术等等各个方面,万事万物莫不遵循。当然这种思想理念对周围的亚洲国家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三、从南北朝到宋元,时代变迁,传统插花一直在进步1,发起至南北朝,传统插花的形成
中国传统插花最原始的形态追溯到西周,以草木言情、明志,诗经楚辞可考。再后来,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一壁画,上面有盆插六枝排列的小花,可能是插花的最早初级形式。
佛教的出现,尤其是受印度影响的佛前供花,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插花的发展。《南史》中关于晋安王子懋:“……请僧布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婴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这段插花记载,也被认为是瓶插的最早形式。南北朝诗人庾信有首《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以盘盛花。此时的插花,并没有太什么刻意的艺术创造,主要是为了便于“水养”和花卉观赏。
山西壁画—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部分
南北朝墓葬虽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汉代结构和特色,在壁画上也展现了儒释道的一些思想特点,比如孝图,星宿神兽,莲花,忍冬,火焰宝珠等等,尤其是莲花和火焰宝珠,出现的地方也比较多,这也反应出了当时社会思想的混杂和佛教的兴盛。
2,隋唐五代,传统插花的兴盛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隋唐五代时期,插花进入兴盛阶段,宫廷插花热,亦带动着民间插花。隋炀帝在洛阳大肆修造园林,“庭植名花,秋冬则剪杂彩为之,色渝则改著新者。”花卉凋谢之时,以人造绢花来代替。隋朝时,日本使者小野妹子来华学习,回国时把插花带到日本,这是日本花道和池坊花道的渊源,从此日本插花开始了新篇章。
唐代多少继承了隋朝的风气,尤其是大唐盛世,整体插花是趋向于隆重华丽。罗虬的《花九锡》就直接明了的记录宫廷插花的整个流程,而且非常讲究,比较严谨:“一、重顶帷(障风);二、金错刀(剪折);三、甘泉(浸);四、玉缸(贮);五、雕文台座(安置);六、画图;七、翻曲;八、美醑(赏);九、新诗(咏)”而欧阳詹的《春盘赋》开启了果蔬写景式插花。插花狭义是以花草枝条为素材,但是广义上,素材非常广泛的,前面概念也说了,也可以包括果实、蔬菜、相关装点配饰等等。
杜牧有诗:“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可见当时插花之盛况。
唐代李贤墓壁画,造景式盆花
簪花仕女图
五代白衣观音像(供养盆花牡丹)
五代又逢战乱,境况不如隋唐之盛。文人们以花寄愁,以花抒情,插花技艺上有所进步。南唐李煜开启了有史料记载的大型宫廷插花展览——《清异录》载:“(南唐后主李煜)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做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这里有明确记录的筒花。
其中韩熙载《五宜说》里插花配香赏,这种倡导颇有争论,明代以茗赏为最清雅。袁宏道瓶史里明确提出“茗赏者上也,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花下不宜焚香,犹茶中不宜置果”,不得真味真香。
《清异录》又载:“郭江州有巧思,多创物,见遗占景盘,铜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许,底上出细筒殆数十,每用时,满添清水,择繁花插筒中。”辅助花插的发明,对于传统花艺的发展与改善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类似于右图南宋龙泉窑瓷器占景盘,这种花插似于现代的剑山,清代时沈复发明了剑山的雏形,“用漂青、松香、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俟冷,将花用铁丝扎把,插于钉上。早在明末李渔记载了另一种自然固定法,命名‘撒’”)
3,宋代传统插花的繁荣
宋代是插花艺术的繁荣时期,与点茶、挂画、焚香并称为生活四艺,成为社会上普遍追求的技艺。而其中隋唐时由席坐逐渐为垂足坐,到两宋时尤为普遍,也带动了相关家具的式样与变化,陈设插花的空间也增多;其次,两宋时瓷器工艺水平达到高点,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丰富繁荣了插花所需要的器皿;最后,宋时,花卉种植业兴盛,相关理论著作层出不穷,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范成大《范村梅谱》,赵时庚《金漳兰谱》,刘蒙泉《刘氏菊谱》等等,成为传统插花的黄金时期。
《梦粱录》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又有一等手作人,专攻刀镊,出入宅院,趋奉郎君子弟,专为干当杂事,插花挂画......”又在四司六局筵会假赁里记载,“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若有失节者,是祗役人不精故耳。’”这说明至少在南宋已经出现了专业的插花人,专为富家子弟服务,尤其是大型宴会布置。寻找专业人士来服务,成为社会上的一种风尚。后来在清代,沈复就多次兼做插花布置,载于《浮生六记》。
自南北朝到隋唐,因为社会的混乱和佛道的兴盛,儒家并不是社会的显学。至宋代时,程朱理学兴起,倡导“存理灭欲”,“格物致知”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强调通过道德实践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华夏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性格。这种思想变化当然也反应到插花之上,一改隋唐的华丽隆盛,而在造型上更为讲究清疏(这种清疏尤其到明代文人被发挥到极致),在花材上倾向用松、竹、梅、兰、桂、水仙等等,并赋予人格化,内涵倾向于理念表达和教化意味。比如曾慥、黄庭坚、姚伯声等对花品评,有自认为的花十友、花三十客等。
在花器上,唐中以及宋时兴起的文学复古思想,也延及了插花器皿的选择上。唐宋以及到明清,在传统插花艺术上,认为首要的器皿便是“铜器”。除却尚古外,铜器里含有微量元素,有助于养花持久。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明代张谦德《瓶花谱》里有类似记载。
大抵承袭乱世,文化待兴,追根溯源,首必遵古。
听琴图,宋徽宗是在艺术史上比较有名的存在,他的听琴图中有插花可见,以怪石为几,器皿用双耳三足通鼎,岩桂枝条分明,亭亭玉立。弹琴者与倾听者悠然自得。
北宋苏汉臣《靓妆仕女图》,觚形花器中插水仙,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更加衬托出少女的清新柔美。
南宋李嵩《花篮图》,有山茶花、腊梅、水仙、瑞香、丁香等,色彩丰富,造型饱满,整体采用不对称平衡,不管是从花朵种类分布,还是色彩分布,都显得空间茂而不挤,富有通透感。
此外,宋代还在前人基础上,发明了十九孔、三十一孔等花插器皿,
唐代喜欢簪花的习俗被宋代发扬光大,从宫廷到民间百姓,宋人不论男女都爱簪花。《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梦粱录》记载,皇帝祝寿御筵毕,“赐宰臣、百官及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后罗花亦赐百官。”宫廷如此,且不说民间了。
欧阳修对于牡丹尤其喜爱,诗词多有描写:京师轻薄儿,意气多豪侠。争夸朱颜事年少,肯慰白发将花插。尚书好事与俗殊,怜我霜毛苦萧飒。赠以洛阳花满盘,斗丽争奇红紫杂。
同时描写了簪花、观花和以盘插花。
山西壁画—繁峙下永兴村壁画墓约宋金时期
(墓壁绘有两支牡丹,其中一贵妇头上两侧簪有芍药花。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其中芍药也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花。两者都有富贵吉祥,雍容美丽之意,一直为世人所喜爱。)
4,元代传统插花的沉寂
元代因为战乱和异族统治,文人大都避世隐居,虽然插花不如前朝,也算是在沉寂中微开小朵。这时期在插花思想逐渐倾向于个人愿望表达以及个性抒发,对自由、幸福的期望,在插花形式上也比较洒脱自由。
元张中太平春色采用了四色牡丹,以红色为焦点重点,空间分布明朗,错落有致。一反常规色彩,器皿选用了轻色调——白色长颈瓷瓶,雍容大方中又见清雅
元瓶花这个瓶花也是一反寻常,把平时作为线条的竹子,缩短比例放置中间重心,以荷花构建线条,有种不得舒展,却又志在高洁之感,以灵芝做衬,插花组图,又对未来抱有期待,祈求平安连年、吉祥如意之意。
钱选,宋遗民。这幅花篮图很是随意不羁,没有养水,一搁也是插花之美。花材为银桂。瓷罐里装有银桂花瓣和金桂花瓣。
山西壁画——忻州南呼延村墓壁画元
该墓比较简洁大方,朴素雅致,除了壁上写的词句,就有三副牡丹图,比较显眼。可见墓主人特别喜爱牡丹花,文人身份,壁上词句有元好问的词:“十日花开十日红,花开不见百年人。无穷名利无穷苦,有限光阴有限身......”抒发了对人生和所处时局的无奈。图中插花风格可见,皆是用类似双耳三足铜器皿,枝叶稀疏,空间感比较强,不像宋代插花那么讲究造型,更是一种随性自在与舒展。(图三中发散团状植物有些像暖地大叶藓,也叫回心草)
元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墓壁画
与前面壁画风格正好相反,雍容饱满大方的隆盛花体,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南天竹等四季花材,器皿为双耳三足铜鼎。
四、结尾
中国传统插花与绘画艺术是分不开的。
东晋画家顾恺之,人称“三绝”,在绘画上尤其倡导“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比较注重线条,如“春蚕吐丝”。他的一些理论和“以线造型”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南朝画家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更为后世画家所遵从的原则。
古代文人莫不是琴棋书画兼通,并把这种审美表达应用到插花上。所以中国插花一直讲究“自然美、线条美、意境美”,并且采用不对称式平衡与构图,明代和清代多位插花家在插花理论著作中强调“或高或低,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参差不伦,意态天然”“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另,构图比例一般遵循了黄金分割比例1:0.(约8:5),与西方美学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代中国插花花艺资深大师蔡仲娟先生,根据理论和实践,她总结了插花基础六法,于编著的花艺教材和授课当中,“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虚实结合,仰俯呼应,上轻下重,上散下聚”。而且蔡仲娟先生的花艺观念比较开放包容,不排斥现代一些应用到传统插花,同时对古人插花理论与技巧也是借鉴吸收,强调传承中与时俱进。蔡仲娟先生一直认为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如今八十多岁的她,依然孜孜不倦地教学与学习相结合。
台湾的插花史学家黄永川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插花研究。他把不同的花艺思想造型分门别类,赋予了新的命名,比如继承隋唐隆盛形态的“院体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理念花”,元代“心象花”等等,并被花艺人所学习引用,渐成一格。
目前来说,中国传统插花在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比较统一的认定,按不同群体和内容划分,已经形成了四大类。
1)宗教插花:主要以佛前供花为主,形式没有固定的要求。
2)宫廷插花:主要用于装饰,讲究排场,结构严谨,造型比较华丽大方。
3)文人插花:主要用于抒发情怀,讲究意境,注重美学,内涵比较丰富。
4)民间插花:民间插花大多是顺应节庆,以热闹、吉祥、喜气为主,造型上也无过多讲究。
先整理到此处,后面的明清更是一大块,有空闲会继续。能力有限,上述的内容还是比较狭窄,对传统插花来说,,所涉及的范围太广,比如种植技术和花卉品种的发展,绘画艺术的延伸影响,哲学宗教思想的渗透结合,家具的演变,陶瓷的发展影响等等。
中国传统插花在历史上来说,虽然有断断续续的插花理论流传于世,或者通过一些绘画流传于今,但是根据目前可考资料而言,还不能整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进行表述,有待发展发掘的空间还很大。
感谢: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冯灏瀚、《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精品集》、网络审稿:新浪微博
宋远伯行甫(因为传统插花涉及国学文化内容和思想比较深,我于此功底较浅,所以麻烦宋远老师给帮忙审稿,再次感谢。
宋远,字伯行,别号麒麟,雅文史,好丘山,通六经之学。学而草堂堂主,现执教于南京棂星书院。)
欢迎白癜风医院兰州哪家好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