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北京植物园卧佛寺是京城赏蜡梅胜地。近日,寺内的蜡梅达到盛花期,不少游客都慕名而来,感受蜡梅那独特的清雅韵味。前几日,我们一起了解了蜡梅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蜡梅吧!
赏花·造园·蜡梅妆——生活中的蜡梅
文/陈红岩图/王昕
传说中蜡梅是由仙子所化,若真如此,那么这位蜡梅仙子该是何等的骄傲!千百年来,她的冷艳幽香,不知震慑了多少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不论那睥睨天下的秦皇汉武,才华绝代的东坡鲁直,还是那无数曾经在生命中的某个冬天拈花一笑的芸芸众生,都由衷地被蜡梅的风姿和气质所折服、所倾倒。
当代著名作家余秋雨很少写花,但他却独对蜡梅情有独钟。在他的《蜡梅》一文中,并没有用他最熟悉的文化思路,而是单纯用性情和感觉去描写蜡梅给他的冲击:
“……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就枯死,只在这里伸展着一个悲怆的历史造型。实在难于想象,就在这样的枝干顶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花瓣黄得不夹一丝混浊,轻得没有质地,只剩片片色影,娇怯而透明。整个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叶落枝黄地闹了一个秋天,天寒地冻地闹了一个冬天,全是在为这枝腊梅铺垫。梅瓣在寒风中微微颤动,这种颤动能把整个铅蓝色的天空摇撼……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与清寒相伴随。这里的美学概念只剩下一个词:冷艳。”
独赏蜡梅已极有风味,而在我国传统园林中,蜡梅还必有一个几乎形影相随的朋友:南天竹。南天竹为半常绿小灌木,寒冬腊月犹有绿叶,更有串串鲜红的果实宿存枝头,与蜡梅搭配,正好形成“红果、黄花、绿叶”交相辉映的园林美景,若再遇漫天飞雪,景色将更加动人,正诗云“遍地春风未妒容,严冬串串耀朱红。蜡梅莫笑春梅晚,我佐幽姿不邀功。”
南天竹
(图片来自网络)
蜡梅
蜡梅的适应性很强,在全光、半阴乃至隐蔽的条件下都能生长。因此,在园林中它也往往被安排在墙角边、树荫下这些较差的位置。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努力的适应、拼命地抽枝,因此,民间花偐历来有“旱不死的蜡梅”、“砍不死的蜡梅”及“自古蜡梅不缺枝”之说。正因为如此,极耐攀折的蜡梅不仅成为我国传统切花中极重要的一枝,也是女子冬季花卉装饰的首选。
蜡梅插花(摄于鄢陵蜡梅展)
据记载,汉成帝立赵飞燕为后,建昭阳殿,飞燕居于内,喜花,独钟爱蜡梅,成帝亲于昭阳殿植蜡梅数株,是年冬,黄梅盛开,飞燕日夜赏玩,废寝忘食,成帝为讨飞燕欢心,遂选几朵新绽蜡梅花,用朱丝系为一串佩戴在飞燕额上,飞燕甚喜,为成帝舞了一曲以谢圣恩。之后,成帝每日必为飞燕采蜡梅花饰装。从此,蜡梅饰额风行天下。而著名的《木兰辞》所谓“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指的正是类似的蜡梅妆。
如今,在成都、重庆等蜡梅产区,每当蜡梅盛开,游人纷至沓来之时。街边便会出现很多贩卖蜡梅项链的老人。她们多穿着棉袄,头戴毛线帽,搬个板凳坐在路边,腿上放一个大笸箩,里面盛着满满的金黄色的蜡梅花。她们一边售卖,一边还用手中的棉线继续穿。赶上周末或旅游天气,一天下来,不仅能卖个百十来块钱,还能再穿几十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当这时,看到卖花老人安详而宁静的脸庞,听到带花而去的少女们欢乐的笑声,在蜡梅的幽香中,仿佛便有了杳然穿越千年的意味……
此刻,你可愿与蜡梅相遇?
丨本文摘自:《腊月雪里蜡梅香》,陈红岩(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副主任)
丨照片提供:宣传策划部(特殊标注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