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竹子画法之一

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但在我国却被寓于了正直虚心的象征,列于“花中四君子”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它破土而出的刹那,正如婴儿为了得到生存的机会,不顾一切的从母体中脱离出来,获得新生,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可见竹子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国人骨髓。有副对联写得好:梅花开五福,竹叶兆三多。三多是指多福多寿多子孙。竹在八卦的分类中属于震巽卦,五行属木,阳性。画竹者利益肝。

竹有节,即节节高升,又有竹报平安;佩带翡翠玉竹,小孩读书聪明,大人事业有成,升官发财。竹与民生关系密切,竹材可资用于建屋、制笔、造纸、家具、雕绘。《花镜》认为:“值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颇无妖冶,雅俗共赏。”文人将竹视为贤人君子。白居易在其《养竹记》中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见不拔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号君子。”竹的高风亮节,令人愿与贤者居,故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词。在中国竹文化中,把竹比作君子,国画中,常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而“五清图”是松、竹、梅、月、水,“五瑞图”是松、竹、萱、兰、寿石,“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常显于画家笔端。竹种浩繁,类别上百。许多竹,都已寓有文化意蕴。如:斑竹(湘妃竹)、慈竹(亦称孝竹、子母竹)、罗汉竹、金锒玉竹、天竹(天竺、南天竹)等等。如将天竹加南瓜、长春花合成图案,谐音取意可构成“天地长春”、“天长地久”的寓意。竹又谐音“祝”,有美好祝福的习俗意蕴。竹子有平安竹,富贵竹。代表竹报平安或节节高,竹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四时常茂,寓蓬勃向上,志高万丈,步步高升。也是“君子”美誉。要想达到超凡脱俗境界,在阳台上种十几棵竹子,有助于人的健康。因为竹的雅致能够使住家得到旺气,使人感到赏心悦目。房厅的玻璃窗外种植竹子,创造窗外含竹的园林景观,透过窗户,竹子随风飘荡,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真竹画。有一家人的祖坟面前长了竹子,像玉韵竹的样子,结果这家的后人读书都很厉害。

画竹百态

竹非草、非木、非藤,又无花无香。但它具有独特的风貌和神韵,清劲潇洒,虚心高洁,堂堂的超凡脱俗的君子风度,千百年来深得人们的醉心相向。《画竹百态》是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大涌。本文摘录其中网络共享的部分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画晴竹以仰叶为多,竹竿挺拔向上,竹枝各段间交替发枝。布叶以叠“人”字、“个”字,二三叶一聚,四五叶成一小丛。叠叶时应注意密处防闷,疏处防零乱。↓↓↓

图中以立竿分主次,浓淡分前后,按叶也前浓后淡,叶口上扬,交叠自然,使竹宁静、清逸、傲立。注意前后布叶要密、疏呼应,画面有轻松爽朗的感觉。↓↓↓

2.风竹画法

写风竹要按风势顺意,俯仰婉转,竿枝要有弹性,可用行、草书法,笔意连绵,气势连贯飞动。

构图时下部用浓墨,竿枝叶上扬;上部竿枝叶以淡墨下俯,使面面有流畅的动感,并在密处留有活眼以透气。并相互交错,以示劲风回转的动感。注意枝附竿,叶附枝。

3.雨竹画法

雨中之竹,以垂叶为主,竹竿倾斜。作画时笔蘸清水,再蘸浓墨,用写意笔法落笔,充分发挥笔头中的浓、淡墨,浓淡竹叶墨色相互渗化,达到水墨淋漓,表现酣畅的雨意。↓↓↓

以斜风雨竹布局,笔蘸浓墨再蘸清水,按垂叶法落墨,左右布叶,再以淡墨水分出前后,浓淡之间相互渗化并留活眼。弯竿、垂枝要连接丛叶。画幅干后,可按风雨之意渲染,以表现出烟雨的朦胧。↓↓↓

4.雪竹画法

画雪竹,先将画纸捏皱,画竿、叶要侧锋用笔,用墨要浓,落笔时考虑叶、竿上部留白,墨折意连,可先仰叶,后画竿,枝连接各丛叶。最后渲染竿、叶的周围,留白处的渲染更能显出雪意。↓↓↓

雪竹布图时分前后两部分,先用浓墨按每丛竹叶侧锋撇叶,再画竹竿、枝连接。上端留空白,干后再打湿压平。用淡墨加淡花青、赭石以渲染留白处烘托出积雪。再在右上端用赭石加淡墨烘染天空,使面画在寒冷中有暖意,并起到衬托白雪的作用。↓↓↓

5.四色竹画法

四色竹寓意一年四季竹的生长不衰和平安长乐之意。四色即朱色、墨色、绿色、双勾(白色)画未能,以墨色、朱色、绿色、双勾搭配构图。↓↓↓

先以双勾竹布局,然后画朱竹、墨竹,最后补绿竹。收拾时,可局部补笔穿插,连接全部,并补填石块,以衬托双勾竹。勾勒竹竿、叶,要相互掩映,穿插有致,各局部有疏密、聚散,画面要求平衡。↓↓↓

6.双勾竹画法

以双线条勾勒竹、竿、叶、枝的外形,用笔勾勒要顿挫有力,行笔缓重舒畅,可先画竿,留白处补上丛叶,也可先画丛叶,后补竿,也可边画叶边补枝。↓↓↓

此图可用晴竹笔法画。先画前面几组竹叶,再连枝,之后勾勒竹竿,相互掩映,穿插有致。布叶时注意疏密、聚散、平衡。下部补上奇石,用淡赭石色烘染,衬托绿竹的闲适舒朗。↓↓↓

7.绿竹画法

不能太薄,如太薄要露底,颜色太厚则粘笔。绿色要用国画颜料中的二绿加石青,水分要适度,否则用笔不畅。↓↓↓

8.金笺竹画法

将金笺纸背面稍微喷些水,并展开待干。在纸面平整服帖时容易上墨,并做到浓淡相宜。墨汁要用新墨,毛笔要清净,这样画面才能清新干净。↓↓↓

9.朱竹画法

朱竹画法与晴竹风竹画法相同,以往画朱竹常用石朱色,但时间长后会暗淡,无精神。最好用国画朱砂加朱磦和曙红(少量),或水粉朱红加国画朱砂,以上都可加少许明矾,这样托裱不会渗色,调色搭配时,也不会过红。↓↓↓

此图表明欢欣、祥瑞之间,参用晴、风竹布局,笔蘸色时,色不能过厚、过薄,行笔须流畅,用墨块点缀,画面显稳重。↓↓↓

10.金粉竹画法

先用较好的瓶装金粉色,用时将金粉色调匀,以行笔畅利为宜,将瓷青纸裱托一层,否则会影响色泽,金粉色不能太厚,否则容易粘笔头。

写意竹子画幅画竹要诀

成,而叶是画之主体,熟练掌握画叶的几种基本法则十分重要。用兼毫笔蘸淡墨再在笔尖蘸少许浓墨画叶,用笔要实按虚起,劲健爽利。

画竿技法(一)

用淡墨或中墨画竿,细竿用中锋,老竿用侧锋,行笔要劲健、爽利,节间要有明显笔触,待墨色将干未干时画竹节,让浓墨与淡墨之间墨色自然渗化,融为一体。

画竿技法(二)

多根竹竿画在一起时,应注意竹竿之间的粗细变化,浓淡变化,疏密变化,竹节与竹节之间要参差错落,竹竿与竹竿之间切忌平行,用笔顺锋、逆锋并用,以增加变化。

画枝技法

传统画竹枝常见的有三种方式,即:鹊爪枝、鹿角枝和鱼骨枝,画枝用笔宜瘦劲,忌臃肿和软弱无力。

画之优劣与势有关,取势合理画亦生动。切记。

竹竿生枝式

画竹需节上生枝,不可节外生枝,这是自然规律,不可忽视。两根竹竿画在一起要有主次之分,浓淡之分,切忌平行。

下垂枝干宜略带弧形,小枝亦具上仰之势,忌生硬,僵硬则无势。

画竹宜取斜势,粗竿用淡墨自上而下画,细竿用中墨自下而上画,趁湿用浓墨点节,淡竿的小枝比浓竿的小枝略淡,使其产生前后层次的变化。

竹笋画法

用淡墨自上而下画笋壳,用笔要轻松,要有虚实,趁湿笔尖蘸少许浓墨在笋壳顶部画外翘的嫩梢,再以中墨在笋壳上点斑,要有疏密变化,忌对称。

竹根画法

竹之规律,越到根部竹节越短,用淡墨以侧锋画竹根,趁湿点节,注意竹根之间的高低错落,切忌排列整齐。

枝叶画法

此为结顶式和下垂式两组枝叶的画法,用笔蘸浓墨先画右边的叶,待笔上墨较少时蘸清水画淡叶,然后根据竹叶之走向穿插竹枝,左边下垂枝叶亦然。

雨竹枝叶画法

下垂枝叶是雨竹的特征,雨水中的竹叶有重量感,画时笔上水分宜多,竹叶画得宜密。

老竹、新竹画法

画老竹的枝、竿、叶宜苍劲、老辣,枝叶常呈下垂之势,用拙笔更能表达老竹之厚重感。画新竹枝叶用笔以中锋为主,枝多叶少,秀润坚挺是其特征。

风竹画法

风中之竹,枝叶常随风摇曳有动感,叶片被风吹向一边,偶有枝叶具反弹之势。

条幅创作示范步骤

1.用笔蘸淡墨再在笔尖上蘸中墨,从条幅的左下角开始画竹竿,主竿由下往上画,次竿由上往下画,趁湿蘸浓墨画竹节。

2.根据竹竿之走势,在画幅上分枝布叶,掌握好竹叶的浓淡、疏密变化。

3.在竹之根部用淡墨点苔,苔点也要点出层次、浓淡。

4.在条幅右下部位题款,然后盖章,题款的内容和字数根据画幅需要而定,宜多则多,宜少则少。

斗方创作示范

1.在画幅的右下部位,用大笔蘸墨画石,注意用笔、用墨和点线的变化。

2.在石后先画竹竿,再用浓墨于画幅顶部画竹叶,竹叶呈下垂之势,与下部之石形成呼应之势。

3.在画幅左下部的石边画一丛兰花,先画兰叶,然后画花,在石后画一枝含苞欲放的蓓蕾,以丰富画面之层次。

4.在石之后,以浓墨画树枝,然后用红色在树枝上画果实,果实画好后再补鸟增加画面生气,最后在画幅下部点苔,把画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5.在画幅左上角题上秋山竹韵四个字,然后盖章,以调节画面之色彩和画面之平衡。

扇面创作示范步骤

1.用轻松的笔调在扇面下部画两只神态各异的竹鸡,先用淡墨画,然后在局部用浓墨,最后润色。

2.在扇面的右上部位画竹,用墨可浓生一些,与下部之竹鸡形成对比,增加画面的感染力。

3.在扇面下部点苔点,注意苔点的层次变化,忌平,然后题款盖章。

竖幅创作示范步骤

1.以浓淡之墨画竹,注意竹之动势,下笔之前要心中有竹,落笔才能一气呵成。

2.在竹之后面画梅枝,梅枝墨色要与竹之墨色有区别,形成前后层次。

3.在梅树上用红色点梅,梅花的形态、色相要有变化。

4.在画幅下部画坡石和小草,把梅竹连在一起,形成整体。

5.最后在画幅的左上角题款和盖章。

作品欣赏竹子画法口诀

墨竹,是我国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竹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是一个被歌咏不尽的艺术主题。它在中国画中具有多重、多层的象征意味:它伟岸高拔、清尚坚韧、虚心自持,故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怎样画墨竹?墨竹如何才能画好呢?

画干

画墨竹,先立竿。使中锋,如写篆。中间提,两头按。节节出,断中连。两节处,留节眼。中渐长,根梢短。只弯节,不弯竿。逆锋上,势冲天。两竹立,分浓淡。三竿竹,交擦安。勿对节,莫排竿。忌均长,忌匀短。间粗细,不成竿。似鼓架,最难看。

画节

竿立定,墨半干。以隶法,把节点。醮浓墨,写弧线。两头重,当中弯。勿太直,直则板。勿太弯,弯则软。忌节大,似套环。忌节小,似勒线。

画枝

点完节,把枝添。似草书,势连绵。行笔疾,运笔端。中锋枝,劲且圆。拖笔枝,更挺健。墨色润,不宜干。比竿浓,比叶淡。叶着枝,枝着竿。叶少仰,叶多弯。老枝瘦,新枝圆。内画出,名併跳,枝梢尖。外画入,叫垛叠,枝梢圆。

画叶

墨竹叶,最为难。墨宜饱,勿滞粘。近者浓,远则淡。运指力,腕臂悬。下笔快,莫迟缓。起笔圆,收笔尖。用力处,叶中间。用中锋,叶浑厚。用侧锋,叶劲险。忌柳长,忌桃短。一叶仰,如弯月。二叶仰,鱼尾般。三叶仰,如飞雁。相交错,成一片。画偃叶,三笔个。四笔分,五笔破。疏不空,密不乱。两片叶,勿并联。三四叶,忌井川。多种竹,四时观。

风竹

画风竹,贵势动。微风吹,凉意生。竿轻摇,枝叶动。狂来风,叶翻舞。枝竿倾,叶枝拢。枝叶间,似有声。动不乱,层次清。

晴竹

凡画竹,多为晴。画偃叶,要生动。竿明朗,叶清净。画仰叶,意向上。笔半干,墨半浓。枝竿直,叶舒挺。结顶处,大叶封。

雨竹

雨中竹,别有趣。枝竿斜,叶低垂。饱醮墨,多醮水。淋漓处,见雄厚。大雨注,风必随。竿交互,叶乱飞。

雪竹

雪中竹,姿态寒。将熟宣,揉作团。成折皱,再铺展。墨要浓,笔要干。叶下压,空顶端。大竿斜,空上边。枝叶破,竿不全。以淡墨,染空间。雪空出,白团团。雪正飞,将粉弹。

梅兰竹菊

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郑板桥《梅兰竹菊》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清风高节》吴子深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新竹》

元稹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君子的高洁品性:兰、竹、石、梧名“四清”

君子的高洁品性,兰、竹、石、梧名“四清”

  

  元李衎四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李衎竹石图轴

  

  元李衎新篁图轴

  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进北京)人。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此图原为长卷,约在明代中期时被分割为前后两卷。前卷画慈竹、方竹各一丛,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特金斯美术馆。这里所选藏故宫博物院的一段为后卷。图中所画兰、竹、石、梧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洁品性。画中枝叶虽密,但笔笔秀雅简洁,墨色浓淡相宜,变化自然。

  

  元李衎竹石图轴

  

  元李衎枯竹木石图立轴水墨绢本

  

  李衎双钩竹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李衎四季平安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李衎修篁树石图南京博物院藏

  

  元李衎竹雀图弗利尔美术馆藏

《墨竹》局部步骤

自上而下,篆书笔法画干

半干時勾竹节

自下而上画干

竹稍

逆锋起笔画竹叶,笔法要稳而快

两片叶

三片叶

四片叶

两片和三片的组合

三片和三片的组合

二、三、四的组合

四片叶的另外一种画法

四片、四片的组合

局部步骤,注意每组之间的穿插和浓淡变化:

中锋画干

勾竹节

第一组三片竹叶

第二组四片

第三组

第四组

下面第一组

第二组,比较淡

竹语!竹画!!君子当如竹!!!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竹是何等高雅之物,自古被无数诗人吟颂高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郑板桥对竹子品质的高度赞美。-

自幼就喜欢竹子,那满身的绿色,坚挺的身躯,仿佛在我的眼里、心里都定格成了一幅不可磨灭的画面。

喜欢它的挺拔、飘逸的身姿,恬淡、高雅的情怀,虚心、劲节的风范,清新、碧绿的玉叶,居贫瘠而自励,历四时而常茂,享盛誉而谨持。

它不浮燥、不张扬、不娇情、不卑琐,无私无欲,如君如圣;亦庄亦谐,可师可友。-

如竹般的信念在生活中得到了千遍万遍地锤炼,人性也在灰暗中得到一次次地蜕变。

迷茫中,望尽那满眼的绿色,力量就会不断地滋生到身体当中的每一滴鲜血里面,此时,心神也会不由得怡然惬意起来。-

好希望自己住在一片竹林深处,象王维那样弹琴长歌,听竹萧萧,感竹清韵,渴来品竹茶,饿来食竹笋,品清幽,食雅淡,寂寞时一支竹笛邀月同歌,请竹共赏,且随风吟竹唱,聆听花开叶落,感悟繁华岁月之澹泊心境。-

竹,苍翠挺拔,而其叶却谦逊地微微颔首,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气节,它的傲骨,反增添了几缕人性之光。-

竹,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虽未居其首,但国人与竹之情结,不曾逊色于梅、兰、菊三花,“四君子”中,梅多孤傲,兰多脱尘,菊多情殇,唯竹多韧骨,傲中有谦,乃真君伟丈夫也。-

竹,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形文静而怡然。未出土时先有节,竹不但有高雅之意,亦有气节之心,更有若谷之怀。滚滚红尘间,追名逐利者甚番,谁人怀竹之心境,几人又得悟这竹之意境?-

竹子挺拔俊秀,刚劲清新,生机盎然,岁寒不凋。

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她不畏逆境,不于花争艳,不随季节枯。

明心清似镜,所怀虚若谷,宁折不屈的品格,故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须知君当如竹,临风不折,过雨不污。

心灵的挺拔,让生命充实,让生命绚烂。-

-

中通外直,叶似利剑锋而不露,清瘦节劲,不卑不亢,不骄不燥,玉立于天地之间。

俗世之中,却不随波逐流,不于世同污,无为无我,无嗔无怒。-

有梅傲而无梅冷,有兰幽而无兰愁,有菊雅而无菊寂。

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

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

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慕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

郑板桥这样赞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一肩担尽高风亮节,披一身翠绿安然自若,当风雨迎面,繁花殆尽,却是与风同-唱潇潇,沐雨挺立苍穹,一派悠闲惬意,风过,依旧高节,雨停,更加清碧,须知,君当如竹。-

我爱竹、敬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我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性和君子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日久天长,我的情操也被竹的气息、竹的清香和竹的风格所陶冶,使我能以清风朗月般的心态面对物欲横流的人世。

做人当君子,君子当如竹。

郑板桥的最经典“竹子”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绘画深受沈周、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等人的影响,注重个性发挥,善于运用水墨写意技法写出物象的形神,抒发情感,把传统的写意花鸟画发展到新的高度。

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

他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作画全然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可谓“一笔书,一笔画”。至于画面题跋的独特书体,则于隶书间极为随意地融入了篆、隶、行、楷笔姿笔意,由此他自己将他的书体称为“六分半书”,可谓一代高人,也是一代狂人。

观赏郑板桥绘制的《竹石图轴》,如坐春风《郑板桥集·题画》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有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则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也是因为这点,他的绘画在那一时颇受士大夫,平民所喜爱。

竹子的绘画技法

画竹先立竿,一竿之出基本决定了画面的布局,粗竿多用淡墨,用笔要挺拨,一竿直上干净利落,不可呆滞停顿。先出主竿控制好画面,再用稍微浓点的墨画出分枝,小枝能决定竹叶的位置,虽然很多小枝稍最后盖都被竹叶所覆盖,但是出小枝也不能马虎。竹叶的表现多以“个”“介”字为基础,运用这个程式不能过分刻板,既要有排列,也要有长短变化进行打破,这样一组叶子才能生动。

一、写竿法:

墨竹写竿,要选较硬的兰竹笔为宜。运笔要有起、行、收的过程。行笔不可太慢,亦不可太快。中锋行笔,可先下而上,亦可先上而下,初短后长,节节相承,笔意贯通,至稍渐短渐细。

画两竿竹或两竿以上时要注意:一是忌平行,竹节要错开;二是交叉忌垂直,更忌多竿交于一点;三是一般情况下画竹要求弯节不弯竿,但亦不可太直,太直则僵,要有一定弧度,才能表现出竹竿的弹性;四是多竿竹时要注意浓淡虚实的变化。

二、写节法:

画节法古人分类归结起来,不外乎“上弯型”与“下弯型”两类,亦古人所讲八字法与乙字法。作者在画2米以上高度的竹竿时多在竹竿顶部用上弯法,底部用下弯法,以符合透视规律。

中国画重在笔墨气韵,特别是小幅画于透视并不深究,故一幅画中常只用一种画法,以使画面统一。节与节之间要有大小、详略之变化,不可面面俱到、雷同呆板。竹节用墨浓于竹竿。

三、写枝法:

一般情况下,竿离地五节始生枝,竹枝为互生,画时须注意出枝的长度、方向。画枝要挺拔劲健,行笔要快,笔意连绵。枝上又生小枝,自内向外画的小枝,古人名之“迸跳”;自外向内画的小枝,古人名之“垛叠”。画时要兼而有之。竹节生枝不必节节出之,根据画面章法可省略。

四、写叶法:

写叶以中锋为主,中侧互用,要有起、行、收的过程。起笔宜轻,行笔爽利,实按虚出,不可稍有迟滞。古人总结写叶法不少,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的组合重叠以及鱼尾、惊鸦、落雁等,虽分类繁多,但都以个字为基础。

写叶要有大小、长短、肥瘦、正侧、俯仰、浓淡等变化。老叶、枯枝多下垂,用宜枯;新叶、嫩叶多上扬,用笔宜湿;正叶宜画宽,侧叶宜画窄,前叶宜浓,后叶宜淡。

天气不同,叶的姿态亦不同。晴天之叶劲拔爽利,四面生发;风起之时则临风飘举,因风取势;下雨时虚心低首,苍翠欲滴;雪压时则拥雪摇曳,欲扬先抑。

写叶之最要紧处在疏密变化,古人总结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者要多到竹丛前观察,特别是逆光时观察,最易体会竹叶的疏密变化。

写叶常见弊病有:交叉如“义”、如“井”、如手掌等。画叶不可太宽,太宽则如桃;不可太细,太细则如柳。

五、写笋法:

竹笋用笔要按箨片的结构,侧锋用笔,一左一右,交互写下来。所有竹笋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笋中有节,节外有竹箨包着。由于竹子种类不同,其竹笋外部形状也各有不同。

六、画竹实例(斗方绿竹)

1、用花青与藤黄调出绿色,用大笔先蘸绿色,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粗竿,顺势中锋画出细竿。

2、换较小笔画枝,墨色要比竿稍浓。

3、先浓后淡画出叶子,要注意枝叶的S形构图。

4、再用大笔先蘸绿色,笔尖蘸浓墨,侧锋由上而下画出竹笋。

5、整体观察画面,做最后调整后落款盖章,作品完成。

七、画竹实例(竖幅风竹)

1、用狼毫笔由下而上画出底部前面的小风枝。用笔宜稍快,笔意相连,不可迟滞。

2、顺势画出后面枝干。风竹的竿要稍有点弯度以显其弹性,但不可过。

3、涮干净笔后,蘸适量清水,再蘸淡墨,笔尖饱蘸浓墨,尽量使笔上墨色由下至上为浓、淡、清,快速写风竹叶,直到一笔颜色全部用完再画下一笔。叶子墨色会出现自然的浓淡干湿变化。

4、画出逆风叶,逆风叶不可过多,但不可无,以求画面丰富。

5、整体观察画面,做最后调整后落款盖章,作品完成。

八、画竹实例(竖幅晴竹)

1、用狼毫笔由下而上画出主竿,由粗及细,至稍渐短,注意小枝之间的呼应。

2、用淡墨画出左边次竿,注意枝干间的开合、收放、虚实、疏密关系处理。

3、按竹枝结构顺竹枝走势画出竹叶。画叶宜先浓后淡,注意分组以及各组间大小、浓淡、虚实、疏密的变化。

4、用大笔侧锋画石。石可在竹前,可在竹后,以画面效果决定。

5、整体观察画面,做最后调整后落款盖章,作品完成。

元人画竹,风流只数顾安

元顾安《竹石图》

顾安

顾安(-约)字定之,号迂讷居士,淮东人,祖籍昆山(今江苏昆山)。官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画墨竹,喜作风竹新篁,运笔遒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于李衎、柯九思外,自成一家。亦工行、楷书。存世作品有《拳石新篁》、《平安磐石》、《幽篁秀石图》、《竹石图》、《墨竹图》等。

元顾安《风雨竹图》

顾安擅画墨竹,继承文同的传统,常作风竹新篁,行笔谨严,遒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画湖石带勾带染,得皱透之姿,在李衍、柯九思外,自有一股萧疏清逸之气。画风篁新竹,或丛生群聚,或一枝独秀,竹叶多取仰势,行笔遒劲,雄健挺秀,吸取李衎、赵孟頫诸人技法,融入书法意趣,萧疏清逸,自成一格。作品内容多描写风竹的新篁。运笔遒劲,法度严谨,墨色浓润而匀净,无论表现风竹的偃仰扶疏、或是新篁的挺健嫩秀,结构取势都恰到好处,具有生动之致。他的墨竹为明代王绂等人所师法。古代画墨竹的画家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宋代的文同。自南宋以后,画墨竹的画家日渐增多,如王庭筠、吴镇、柯九思、顾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画之湖石有两种风格:一种不用皴法,以水墨染出,规整秀丽;另一种带钩带染,用皴法水墨点染而成,得透、漏、皱、瘦之趣。元代郯韶赞其画竹诗云:“吴下几人能画竹,风流只数顾参军。都将数尺云烟思,写作当年篆籀文。”

元顾安《拳石新篁图》

《拳石新篁图》画新竹几枝和荆棘一丛,新篁数竿,瘦削挺拔,立于石旁,竹叶参差错落,以浓淡显出不同层次,线条锋锐有力,笔墨细腻,生意盎然。笔法劲利,墨气浓润,表现出新竹破土而出的欣欣向荣之势,是顾安墨竹精品。此图构图简洁,只有一块小石和数竿新竹。小石如拳,静静地占据了画幅左下角位置,一丛荆棘蔓生于石上。石旁,几竿新竹依石而立,枝节横生,劲节毕显。与竹竿的瘦削细长不同的是:竹叶的描绘极其夸张,硕大如挥舞的剑戟,与竹竿的纤细形成视觉上的强烈反差。作者笔法老到,劲健有力。墨色的运用,浓淡、明暗拿捏有度,使画面墨色清润浓厚,各得其宜,颇具神韵。画面上方,自右至左有百不居士题诗和清乾隆皇帝御题诗各一首,百不居士题诗云:“节君自是非今尔,石丈谁能拜下风。惟有王猷并米芾,高情千古远相同。”字里行间给予顾安作品极高的评价。乾隆诗云:“一拳之石几叶竹,空谷无人结契幽。淡霭轻烟风入际,声相应复气相求。”观画上作者款识“至正乙巳闰月写于岁寒楼定之”,可知这幅画创作于元至正乙巳年(年),正是顾安去世之年,其生命不息、艺术不辍的精神写照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元顾安《新篁图轴》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四季长青的竹历来都是画家所钟爱的传统题材。竹,不畏严寒,修身直立,中通劲节,清雅脱俗,清秀于外,雅逸于心,名列“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令历代骚人墨客为之倾倒,甘愿为之不惜笔墨,或绞尽脑汁赋诗吟咏,或寄寓纵情泼墨绘之,与竹为邻,万般钟爱。在风云变幻的历代兴替中,最短的元代虽不足百年,但画坛名家辈出,如赵孟、吴镇、柯九思等都是名重一时的画竹名家,李衎更是将自己对前人和他自己生平画竹的经验进行总结,撰成《竹谱》一书,广征博引,颇称淹雅,顾安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元顾安《墨笔竹石图轴》

顾安的《竹石图》轴画面构图极其简练,但师法自然,结构谨严,疏密相间,张弛有致。数竿修竹在风中摇曳,枝叶扶疏,与一旁的磐石相依相偎,顾盼生姿,显示出一种生命的活力。画面布景和谐,只见一块坚硬的大磐石卧于下方,另有数块小石随意点缀,石上苔痕点点,显示出磐石经受风雨洗礼的沧桑久远。在石侧、石后,几竿修竹傲立,虽身姿纤细,但竿竿挺拔,在清风的吹拂下,枝叶婆娑,仿佛几位窈窕的仙女,妩媚而又不失劲节丰姿,显示了作者细腻、纯熟的笔法。石缝间和空地上,杂草丛生,几株竹笋拱出地表,长成新篁,意境幽深。磐石以中锋勾勒皴擦而成。竹竿以淡墨勾画,枝节圆润,劲拔毕现。竹叶以浓墨撇写,明暗相间,繁密而不乱,向背俯仰各具姿态,神气俱全。运笔遒劲挺秀,用墨润泽清新,以墨色深浅描绘竹子之远近、向背,深得文湖州(文同)画竹妙意。整个画面高古雅洁,构图极富层次感,浓淡相宜,取势娴熟。特别是风中竹叶的动感之态,让人油然而生出“举头忽看不似画,侧耳静听疑有声”的美妙感受。在画左上有作者款识:“至正十九年三月二日顾定之写。”至正为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的年号,至正十九年为年,顾安时已年逾古稀。此幅《竹石图》为其晚年作品,技法纯熟,简洁精妙,笔墨浑厚沉着而无半点凝滞,灵秀之气溢于楮墨。从中可管窥见作者借画竹石,来标榜自己如竹一般高洁的思想感情和不同凡俗的精神气质。

元顾安《幽篁秀石图轴》

顾安《幽篁秀石图》轴,纵厘米,横厘米,绢本。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构图饱满,情趣横生。作者运笔落墨进止雍容,潇洒纵逸。图中一片修长苍翠的茂竹,亭亭玉立,围绕着一块嶙峋剔透的怪石恣意生长,几株杂草丛生,与几枝新生的竹笋一起,昭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很好地烘托了画面效果。元末明初书法家、鉴赏家张绅与顾安友情甚笃,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顾安、张绅、倪瓒合作的《古木竹石图》轴,顾安画古木,张绅绘修竹,3年后倪瓒另画石头并题诗,装裱后珠联璧合,成为传世名画。在这幅画的左上方,有张绅所题诗句,书法墨气苍古,一气呵成,诗画结合,相得益彰。

元顾安《风竹图》

墨竹画法兴起于北宋时期,到元代蔚然成风,成为元代画家写意寄兴的重要题材之一,以至于形成中国画科中的传统画法。顾安以善画墨竹名世,远师北宋画竹名家文同,宗法李衎,兼容赵孟、柯九思诸家,自成面貌。顾安喜画风竹新篁嫩笋,在表现上追求刻画出竹子“清且真”的物态风神和内在品性,强调画竹艺术除了讲究笔墨趣味,还应具有写实精神,所绘竹子均枝干劲挺,叶片繁茂,不卑不亢,意态飞扬,充满文人画的清润情调。

元顾安《渭筱秋图》

观上述数幅墨竹画,作者用笔劲健沉静,兼工带写,以中锋行笔,兼容侧锋,几乎不见复笔。尤其是竹叶的画技,以书法的撇、捺起笔和收笔,体现了赵孟所倡导的“写竹还需八法通”的画竹原则,使画面显得条理清晰,清疏淡雅,气韵生动。竹与石相互呼应,或端然静卧,或绰约多姿,二者一静一动相映成趣,间以野草、嫩笋、新篁、荆棘衬景,浓淡干湿并用,构成了一幅幅幽雅明快、生机勃勃的超逸意境,很好地突出了画面的主题。

北斗星王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比较好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jz/3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