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清供雅俗共赏,北山有果福禧满盈

刘文斌怎么挂号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20/8868465.html

首先,请先打开听觉的开关...

春节不仅是热闹欢庆、阖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华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的活文物。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手机成了我们的“新器官”,加上年疫情的阻断,活动渐少,氛围愈下,想问问你还记得小时候足足的年味吗?

想起《东京梦华录》里描写北宋时期民俗以及繁华景象:“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有感分享古早年俗文化。

岁朝清供——年宵花的由来

过年时为增加节日气氛,案上的摆设被人们分外重视,这些过年时的摆设,被称为“岁朝清供”。

古人以正月初一为一岁之朝,是日案头必定要有花果,便是“岁朝清供”了。以插花和器物的组合布置,作为一种空间装饰艺术的清供形式见于绘画之中,而将这些物品入画,便是“岁朝清供图”,也是应景即兴的特别画种。

北宋赵昌《岁朝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湖石从中兀立,右下立石相伴,前呼后应穿插山茶、长春花、水仙及梅花等花卉。

汪曾祺曾在散文集《岁朝清供》中写到: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清陈书《岁朝丽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记载了蜡梅、山茶、南天竹、水仙等正月花卉,展现出春暖花开,岁首迎新喜气。旁搭百合球根、柿子、灵芝、苹果,谐音具有“百事如意”的寓意。

“岁朝”,指的是一岁之初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庆祝新年伊始,报岁平安之意;“清供”又称“清玩”,由佛前供花发展而来。最早是以香花蔬果替代告朔之牛羊,而后发展成为包括金石、书画、古器、盆景在内,一切可供案头赏玩的文雅物品的统称。如是岁朝,便是为了来年红红火火、衣食无忧,在寒冬时节也沾些春意。以插花和器物的组合布置,雅俗共赏,别有意趣。

这便是“年宵花”的由来。

“岁朝清供”的内容是吉祥寓意,这种内容大于形式的插花,在中国古典插花史上称之为「理念花」,理念花则源于宋代「理学」的兴起。

理念顾名思义表露作者的心象与宏图意愿,讲求仁义礼智信及正念,期盼社会端正的理想及愿望。

清张为邦《岁朝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钧窑方盆中赏石玲珑,灵芝、万年青傍石而生,

寓意祥瑞,风格却同传统的岁朝图大异其趣。

正月期间时令插花,理念花所用的花材寓意端正象征秩序与和谐。与一般的文人插花、宫廷插花的内容形式上有着本质区别。因为要寄托寓意,素材便是以松柏、竹、梅、兰、水仙、山茶等格调高雅的花卉作为素材。

陈列物品多讲究寓意吉祥,多取谐音来表现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鱼为“年年有余”;

牡丹、桂花为“富贵荣华”;

佛手谐音“福”、桃寓意“寿”、石榴暗喻“多子”,组合成“多福多寿多子”的吉祥寓意;

花瓶为“岁岁平安”;

橙子为“心想事成”;

橘子为“大吉大利”;

柿子及如意是“事事如意”。

除夕守岁烛——照年

汪曾祺先生在其散文《岁朝清供》中还曾描写过一幅古画,画中一位老者手捧瓦罐,内插一枝梅花,正要放到案上,画中题款写道:“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宋李嵩《篮花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雅的绿萼梅、瑞香,白丁香趴伏在篮缘

宋朝时,除夕夜守岁也称为「分岁」,分岁习俗在社会广为流行,民间有“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的说法,意思是说除夕夜守岁父母都会长命百岁。在除夕夜,人们虽然不像今日可以有看春晚、集五福、抢红包等多种多样的习俗,但缺乏电子设备的古人们显然更看重家人的团聚与陪伴,他们会在家中摆上各种各样的美味水果和点心例如“蜜酥、小蚫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等以备享用,在除夕夜人们还要进行接灶、祭“床神”、送压岁钱等活动。

除夕——月穷岁尽,除旧迎新。宋朝的除夕夜有着一项独特的习俗,即要在这一晚将房间里的蜡烛点燃,并要彻夜长明,这一习俗被人们称之为“照年”等,长夜漫漫,守岁烛彻夜长明则寓意着人们的生命也会长命百岁,寓意祥瑞。

[北山果儿]祝大家

喜欢我们?请下方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jz/7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