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一株苗,成就一个亿元村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lx/

在戴埠镇东南部,

藏着一个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

却年产南天竺数亿株、

产量占据全国市场80%以上的牛场村。

历经村民们数十年辛勤耕耘,几毛一株的南天竺早已成了牛场村的“致富树”。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年全国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亿元村”名单中,牛场村赫然在列,是我市唯一入选乡村。

家家户户种上“致富树”

亩均净收益超万元

眼下,正值南天竺收获的季节,走进牛场村,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身影,勾勒出一幅幅“春耕图”。

日前,68岁的宗才彬埋头在田里除草,他以前是村干部,退休后种了五六亩南天竺。谈起南天竺,宗才彬特别自豪地说:“我们村基本家家户户都种南天竺,收入很可观,镇上的银行都知道我们村的村民有钱。”

南天竺,又名南天竹、天烛子,在春夏季呈绿色,到了冬季呈红色,并且有花有果,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观赏性,在苗木市场十分走俏,是牛场村的特色产业。

据悉,牛场村自年起进行南天竺苗木繁育,直至年种植技术趋于成熟,从移栽改为直接用种子育苗,种植效益大幅提升,种植农户越来越多。截至目前,该村已有余户种植南天竺,占全村农户的60%以上,种植面积达余亩。

种南天竺到底能产生多大效益?宗才彬和记者粗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大概能栽培8万株南天竺,去年卖出去的价格是6毛每株,成本大约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亩均净收益有4万多。”

但宗才彬也透露,南天竺价格波动大,高的时候能卖到六七毛,但今年只有2毛。“就算只有2毛,每亩净利也超万元了,而且除了种植收益,村民还可以去帮大户务工,每天也有几百块收入,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很不错了。”宗才彬笑着说,在牛场村,只要肯吃苦,不愁没钱挣。

合作社+基地+农户

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

“去年,我们村光南天竺这块,就实现销售收入超亿元,平均亩收入4万多元,户均产值20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80%左右。”牛场村党总支书记李来西介绍,该村属于丘陵山区,灌溉条件差,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村里农业以南天竺为主,辅以其它花卉苗木、茶叶、水果、粮油等。

近30年的种植历史,戴埠镇牛场村南天竺在全省乃至全国已小有名气。溧阳市南天竺种植专业技术协会会长杨家顺告诉记者,我市南天竺在全国市场份额占比高达80%,稳居第一。

“做苗木的,提到南天竺,都知道溧阳,我们的南天竺除了通过夏溪、萧山等大型花木市场卖出去,还被山东、河南、西安、云南等地的经销商直接预订,实现了订单式销售。”杨家顺说。

为做大做强南天竺这一特色产业,近年来,牛场村发展合作社,成立种植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有序种植和经营,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稳产增收。

“我们只管种,不愁卖,前些年,直接来我们村上洽谈提货的外省市客商络绎不绝,近几年市场比较稳定,我们主要通过村上的销售经纪人把苗卖出去。”村民吴洪明种了4亩南天竺,他告诉记者,每年1-5月份是销售旺季,村里的小散户只需把苗卖给上门收货的苗木经纪人,不用烦运输、销路问题。

村民蒋良友是牛场村最早一批种植南天竺的农户,如今,他除了自己经营着一家园艺苗木场,还是村里成立的南天竺花木合作社社长,为村民提供从种、管、收到售的一条龙服务。

“小散户自己闯市场难度很大,需要大家联合起来,这样我们村的南天竺产业才能越做越好。”蒋良友表示,前些年,随着种植户数的增多,竞争也日趋激烈,压级压价、低价抛售的情况屡有发生。后来,镇村两级加大了对南天竺种植的组织引导,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从种植源头到销售终端建立紧密联系,共同打造品牌,积极对接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断改良并套种果木粮

特色种植让土地生“金”

尝到过特色种植甜头的蒋良友已不满足于现状,他认为南天竺的亩均效益还是不够高。“现在,南天竺的价格已经跌到几毛钱一株,要靠跑量才能挣钱,但村里就这点地,不够种啊。”

几年前,蒋良友和几个大户开展尝试种植新品种——火焰南天竺。据介绍,火焰南天竺品种优、效益好,并且耐旱耐冻,但生长周期长,嫁接操作也较复杂。

“如果种成功了,我们再把这个技术推广出去,我还是比较有信心,总要有人先行先试嘛,当初我们南天竺也是这么试种出来的。”蒋良友介绍,村里最初种植南天竺是从山上挖野苗试种,经过不断改良提升,才让成本下降,产量翻倍。

在牛场村田间地头,记者发现,除了南天竺,地里种植了小麦、蔬菜、瓜果等其他各类作物。

村民吴洪明正在给一亩多的小麦打药,防治赤霉病。“我是去年9月份种的南天竺,今年1月份卖掉了,然后种上了小麦,等小麦收掉,我还能再种南天竺。”吴洪明表示,牛场村的村民特别勤劳,什么都种。

村民夏阿姨则种上了蔬菜,莴苣、苋菜、茄子……地虽不大,种类繁多。“没种植南天竺以前,我们村也种水稻,用的是村边上宜兴横山水库的水,后来水库的水不能用于稻田灌溉了,我们只能改种其他的,那时候穷,靠务农只够温饱,现在好了,靠地能挣到钱了。”夏阿姨边忙着手上的农活边向记者介绍道。

内容来源

溧阳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沈亚萍

本期编辑

孟丽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wh/11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