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标美食江苏省常州市地标面食小吃大赏

常州,一座有着三千年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丰富物产给这里的饮食文化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财富。常州的名厨们喜欢用兼容并蓄来形容本地美食的风味体系,而本地的美食家们更喜欢用“常州地方菜”来给自己家乡的美食文化标记一个独特的定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中国地标美食江苏省常州市地标面食小吃

银丝面

代表性企业:常州银丝面馆

常州“味香斋面馆”于民国年间所创制,已有百年历史。在南大街以“银丝面馆”开始营业,还是上世纪中叶的事。制作银丝面时,要在面粉中直接加入鸡蛋清,再用细齿面刀轧制成面条,因面条洁白如银,纤细如丝,故而得名。银丝面好吃,全凭讲究“面、汤、哨、热”这四个字。银丝面以“洁白如银、面细如丝、柔软滑爽、汤鲜味美”而著称。下银丝面,十分讲究,待用猛火将锅里的水烧成“笃笃煎”的,然后将面条投入滚烫的水,用长筷子一挑,面一浮,在滚锅中反复地搅来搅去,不停地滚动着。过了一会,面煮得差不多了,便用筷子一捞,夹进漏勺,沥去面汤,往装有秘制鲜汤的碗里一盛。捞面时会把面碗放到锅面烫一下,不多不少,一碗既美味又好看的银丝面就做好了。洁白的银丝面,配上黄色的蛋皮丝、红色的辣椒、绿色的香菜末,白色的土豆丝、黑色的木耳,各种颜色均匀地撒在碗里,加入鸡汤,滋味香而鲜美。

银丝面配料讲究,操作工序严格,具有面细如丝,色白似银,柔软滑爽,富有韧性,下锅不糊等特点,已成为《中国小吃(江苏风味)》收辑品种之一。

色白如玉、条细如弦、柔滑软爽、韧劲十足

面粉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温的功效。鸡蛋性味甘、平,归脾、胃经,可补肺养血、滋阴润燥,用于气血不足、热病烦渴、胎动不安等,是扶助正气的常用食品。能补阴益血,除烦安神,补脾和胃。老少皆宜。

顶黄小笼包

代表性企业:迎桂馒头、常州饭店

关于小笼包的历史,有观点说是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的江苏省常州府,是当时位于小河沿浮桥南堍的万华茶楼首创著名的加蟹小笼包和加蟹顶黄小笼包(顶部有大块蟹黄)。后来小笼包的工艺推广到了附近的无锡、上海、南京等地,并与当地风俗相融合改进,成为江浙一带的特色小吃。蟹黄小笼包有“皮薄透明、卤汁丰富、蟹香扑鼻、肥而不腻、汁水浓郁、肉馅鲜嫩”的特点。会吃的人,会选择辅以香醋、嫩姜,风味更佳。

皮薄透明、卤汁丰富、蟹香扑鼻、肥而不腻、汁水浓郁、肉馅鲜嫩。

豆腐汤

代表性企业:常州银丝面馆、江苏双桂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富都青枫苑、江苏省菜根香餐饮连锁

旧时,人们提到豆腐汤,肯定会说到双桂坊的豆腐汤,这是一道招牌点心。当初不管乡下人还是城里人,都要赶到这里来品尝一碗豆腐汤和索粉汤。因此,双桂坊的豆腐汤在这里传承了半个多世纪,成了常州人喜欢的美食之一。

豆腐汤虽然算不得出色的名点,但是对于常州人的早餐来说,它倒是担当了主角,一碗豆腐汤,一块麻糕,就是一顿美味的早餐了。豆腐汤(花)不论是曾经走街串巷的小贩会叫卖,就连路边的小吃摊上,点心店也几乎家家都有供应。只不过,这双桂坊的鸡汤豆腐汤别有滋味。它在传统的豆腐汤基础上,选用纯草鸡熬作原汤,放入豆腐花,豆斋饼、鸭血,蛋皮丝,再加榨菜末、虾皮、皮蛋丁、百页丝、香菜末、(葱花)等配料,淋上香油和作料,口感滑腻、豆香扑鼻、营养非常丰富。

色彩美观、软嫩鲜香、入口滚烫

此菜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对更年期、病后调养,肥胖、皮肤粗糙很有好处;脑力工作者、经常加夜班者也非常适合食用。

常州桶贴大麻糕

代表性企业:常州银丝面馆、江苏双桂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常州西太湖明都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常州麻糕店、富都中航

麻糕是常州独有的糕饼类特产。对于这类糕饼,北方人叫“烧饼”,上海人谓“大饼”,唯有常州人称其为“麻糕”。

常州麻糕源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已有多年的时间。据地方志史料“风俗、土产、杂陈类”中称,常州从宋代至清乾隆年间,就有“烘饼”的食俗,当时著名学者洪亮吉曾有“白云溪倪婆制糕,葛仙桥汪三制饼”等风情记录。由此可见,清代乾隆年间麻糕还叫“烘饼”,在城中已经小有名气。

相传,清咸丰年间,在常州城内小河沿浮桥头,有个“万华楼茶楼”,老板为了多招揽顾客,茶楼不仅供应茶水,还兼卖自制的麻糕,此时将“烘饼”成型后加入芝麻起香,便做成了“麻糕”。一天,一位独轮车夫对做麻糕的王长生师傅说:“我是做力气生活的,麻糕起码要吃三块才饱。干脆这样吧,我给你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等于十个小铜钱),你替我用三块麻糕的皮子和馅心,做成一块大点的麻糕好伐?”王长生欣然同意,将三块料合成一起,做成了大麻糕,于是最早的常州大麻糕便诞生了。由于麻糕呈椭圆形,有点像鞋底,吃的人又大多是穿草鞋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大家就将麻糕叫做“草鞋底”。

常州麻糕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桶贴,因为用炉膛旺火贴出来的麻糕,温度高,时间短,容易产生松、香、酥、软的口感。然而,双桂坊美食坊经过多年的实践,在麻糕原有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随着人们的口味不断改良,使其皮薄酥重,制作考究,且注重火候,越做越有特色。今天双桂坊的桶贴麻糕,香味浓郁扑鼻,色泽金黄而不焦,咸甜适度而不腻,香酥可口而不凝,香脆松软而不僵,皮薄酥重味更美。一块双桂坊的桶贴麻糕,做到层次分明,色、香、味、型俱佳,已成为常州地区风味独特的名点。

色泽金黄、酥松香软、甜馅醇厚、咸馅味鲜

麻糕香脆松软甜鲜,皮薄酥重,层次分明,芝麻碾细嵌桃香,切片微烘色淡黄,甜脆香酥夸绝诣。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脾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适宜各式人群食用,三高人群慎食。

重阳糕

代表性企业:三鲜美食城、常州银丝面馆、江苏双桂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常州府前楼餐饮有限公司

重阳节的风俗,除了遍插茱萸、饮菊花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重阳糕。在民间,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等多种,后来传到民间,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重阳糕最早有三层、二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以食用重阳糕,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也是古人九月吃糕的本意。考究的重阳糕要作成好几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重阳节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每年的九月初九,瘟魔要出来作恶”。有个叫恒景的侠士,在仙长处本领已经学成,赶快回去为民除害,仙长同时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正好是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华夏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鲜艳美观、细腻滋润、入味糯香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肥胖者慎食,糖尿病患者忌食,高脂血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胃肠功能不好的人、胰腺炎患者应慎食。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常州汤团

代表性企业:江苏双桂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园外园汤团、聚德园、常州糕团店

据传汤圆起源较早,但真正流行于宋朝,在各地形成各种不同的口味。常州人将大的有馅的汤圆统称为“汤团”,常州园外园的“荠菜汤团”堪称美食一绝,凡是品尝过的人,无不翘起大拇指。传说园外园的“荠菜汤团”起源于明朝。其时在常州城内的明朝军队,驻守在马园巷地区,所有粮食供给都有府第负责,而城外的驻军也靠同样来源。有一年,全地区闹灾荒,城里的军队无奈之下动用漕粮,而城外的军队为了充饥,只能到附近的德泽乡弄米粉,同时采集野菜来充饥。他们将采来的野菜,如荠菜、马齿苋、金花菜等洗净斩碎和米粉揉做成菜团子。“荠菜汤团”因其色泽雪白、小巧玲珑、晶莹光亮、软滑细腻、原味鲜美,深受人们欢迎。

皮薄馅多、食不粘牙、柔嫩鲜香、滑爽软糯

荠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遍布全世界。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出血、痢疾、水肿、肠炎、胃溃疡、感冒发热、目赤肿疼等症。因此老少皆宜。

乌米饭

代表性企业:丽阳人家

乌米饭的名称来源于“目莲孝子饭”故事。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是溧阳龙泉、庆元、黄田、竹口一带的民间习俗。乌米饭的做法是,用一种叫“乌饭芦”的灌木叶子放在锅中煮烂,然后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区还会再加上瘦肉、香菇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

据说,这一习俗是与“目莲救母”的孝行有关。据南宋《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有“目莲救母”杂剧演出,其故事源出自佛经《佛说盂兰盆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被饿鬼折磨而受苦受难,目莲修行得道后,费尽周折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发现有种树叶的汁乌黑。目莲想,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烧成乌黑的米饭团给母亲送去,就不会遭狱卒抢吃掉。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用叶汁浸米,蒸煮成乌饭后,再给母亲送去。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乌饭来纪念她,此举一直流传至今。

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即南天烛,又名青精树,俗称“乌饭草”),主要生长在长江南部丘陵山区一带,溧阳就是产区之一。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掺入部分粳米,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明代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将溧阳、宜兴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本草纲目》载称:“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清香软糯、色乌油亮、味道鲜美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所有人群均可食用。粳米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概率,糯米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食欲减少,健康体质、平和体质的人群皆可食用。

三鲜馄饨

代表性企业:常州市三鲜美食城

馄饨是一种古老的面食,馄饨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它源于中国北方,兴于唐宋,初为祭祀,后为民间小吃。传说太古神只盘古将混沌破开,一分为二,天地即成。清代同治年间,文人曾这样赞誉过馄饨: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常州三鲜馄饨始创于民国初年,创始人是王兆兴师傅,独特的用料、精致的工艺,使王师傅的馄饨当年在同行中独树一帜,并经久不衰。

馅是用猪肉、虾仁和青鱼肉做成,皮薄馅嫩,汤清味浓,营养丰富。

江南八宝菜咸粥

代表性企业:江苏菜根香餐饮连锁有限公司

江南八宝菜咸粥,其实就是民间所说的“八宝咸粥”或“腊八粥”。这个咸粥的来历有好几个版本,还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民间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有制作“腊八粥”敬佛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初八,相传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民间俗称“腊八节”,家家户户要吃“腊八粥”。这与旧时寺庙在这一天多煮八宝粥,以馈赠施主作善举有关。据佛经称,释迦牟尼成佛前,曾苦苦修行多年,后因饥饿难忍,一无所获意欲放弃。一天,他来到摩陀国(今印度),由于饥饿劳累昏倒在地,被一牧羊女扶起,用杂粮豆类混合烧成粥喂给他吃,他渐渐恢复了元气,此后终于到达天竺修成正果,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为纪念牧羊女助他成佛,这天寺院普遍煮腊八粥供奉布施,形成了寺内院外僧俗共食腊八粥的风俗。

相传从唐宋年代起,常州天宁寺,每年这天都会召集全寺僧人吃腊八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道,同时在寺门口设善台,馈赠各路施主。后来许多善男信女都来此受赠,结果“粥少僧多”,不能满足。此风传入民间,每逢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也学习寺庙用糯米、蔬果、杂豆、花生米、芋头、油生腐等各种蔬菜(要八种以上)煮成咸粥为餐。常州民间的咸粥,还放入多种五谷杂粮,甚至荤腥排骨,家人中午吃了一顿,到晚上热了再吃,此时的咸粥味则愈加回味鲜美。

腊八粥还有另一种传说。据传朱元璋儿时贫苦,经常挨饿。有一年腊月初八。朱元璋在挖田鼠洞时,突然发现鼠窝内贮藏大米、黄豆、赤豆、花生、红枣,于是取出煮粥充饥,不但裹腹,而且味美。后来朱元璋统一天下做了皇帝,想起往事,传令御厨在腊月初八这天一律煮食豆米杂粮菜蔬的咸粥,并犒赏天下。

豆红菜绿、色泽亮丽、八宝酥烂、清香鲜美

江南八宝菜粥”由多种豆谷类、干果类混合焖制,富含粗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冬能进补,夏能消暑,又易于消化,是一年四季老少兼宜的食品。

鲜鱼饼

代表性企业:常州新尚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顾名思义,鲜肉月饼的馅完全是由鲜肉(猪肉)做成,皮脆而粉,又合着几分韧劲,丰腴的肉汁慢慢渗透其间,可谓月饼中一绝。

几年前,竺山湖小镇推出了“竺山湖鲜鱼月饼”,一改过去传统的鲜肉月饼,将鱼肉做月饼,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竺山湖鲜鱼月饼”,选用太湖白鱼做馅,其中还有段典故。太湖里的白鱼,亦称“白鲦”、头尾俱向上而得名,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是食肉性经济鱼类之一。目前尚未能养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捞。史料载:“白鱼出太湖者为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说明白鱼当时已作为贡品上贡皇庭。历来太湖白鱼就被老百姓夸为家乡第一鱼。据传有位孝子,由于在外做官,每到中秋都不能回乡与父母亲团聚,心里觉得愧疚。有一年托人捎了一盒有馅的亮月饼回家,可是当月饼到了家中,已是冬天了,亮月饼也变成了硬邦邦的铁饼了。孝子发誓亲手做月饼来孝敬双亲,不但要有鲜肉的,还要有鲜鱼肉的。前者实现了,而后者在若干年后,最终由竺山湖小镇做出来。“竺山湖鲜鱼月饼”实现了孝子的心愿。用太湖白鱼做鱼肉月饼,成了常州的名点。

鲜香酥软、形状美观、营养丰富

鱼肉蛋白质充足,适合大众人群的身体健康,还是高钠食品,有利于人体的矿物质保持平衡,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肾虚、肺虚、神经衰弱、气血不足、癌症患者多食;尤其适合脑力劳动者和青少年。

特色青豆泥

代表性企业:九重天海港大饭店

青豆泥来源于清明寒食节。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晋文公在位后逐一犒赏有功之人。功臣介子推和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遍寻不获,听从建议放火烧山,以为孝子介子推一定会救母亲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日三夜,却烧死了介子推母子二人。晋文公懊悔万分,将放火这天定为禁火日、寒食节,寒食这天吃冷食,以纪念介子推。随着历史流转,寒食节逐渐推广并渐渐地融入到清明节中,青豆泥就是寒食节的主食之一了。青豆泥取其“青”字,以示“清明”之“人品之清也”。

甜而不腻、清香可口

豌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中气、止泻痢、调营卫、利小便、消痈肿、解乳石毒之功效。对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泄痢等病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义隆素月饼

代表性企业:常州市义隆素菜馆有限公司

每年的8月底到9月底,都是义隆素菜馆做月饼的时候,排的队伍少说都有20米。年引进上海功德林的产品,取上海、扬州素食制作之长,集本地风味之优,形成了独特的配方。年,百果月饼、罗汉香菇月饼曾获得过商业部饮食业优质产品的“金鼎奖”,每年中秋前后都供不应求,平时也有售。

南都葱油饼

代表性企业:金色南都国际大酒

相传,江浙一带的葱油饼还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所发明。当时,因楚王没有儿子,黄歇四处寻找可以生子妇女进献给楚王,在此期间,赵人李园把其妹妹李嫣献给黄歇,很快怀了身孕。每天亲自做好多菜给她吃,一天出去看到外面绿油油的葱,李嫣她觉得很香,她说我要吃这个。黄歇就把香葱和面,做成了葱油饼。之后,李园兄妹劝说黄歇把李嫣进献给楚王,可以让黄歇避祸趋福。黄歇思量之后,就把李嫣献给了楚王。李嫣做了王后,生了太子,葱油饼就这个黄歇发明的,在孟河有小黄山,就是黄歇读书的地方。太湖边上的雪堰,有一个阖闾城,道是原来黄歇封在这儿,住在的地方。虽是传说,但足以说明葱油饼的历史悠久。经过不断地传承改良,如今的葱油饼做法更加考究,口感也更加香酥。

香酥可口、甜咸适中、油而不腻。

西太湖鲜鱼饼

代表性企业:常州新尚龙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太湖湾水美物丰,鲜鱼饼的主馅料鱼便是取自于此。相传有位孝子,多年在外做官,每到中秋佳节都不能回乡与父母家人团聚,为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托人捎了一盒月饼回家,可等月饼到家,却成了"铁饼",孝子便想用家乡的鲜鱼、鲜肉,亲自做月饼来孝敬双亲。西太湖鲜鱼饼,把鲜鱼宰杀、蒸熟,把鱼刺全部去掉,然后炒成鱼松,把鱼松加入核桃、松仁,加入适量的油拌成馅心……做鲜鱼饼的皮要用糖浆、面粉和成面皮,面皮做成一个个小圆包成鲜鱼饼,用模具压成饼的形状。根据古代鱼饼的制作方法进行挖掘、整理、改进,每20斤鲜鱼才能制成一斤鱼松,最终制成鲜鱼饼。

虞鲜生虾仁菜包

代表性企业:常州冬梅鸣凰国际大酒店

包子作为传统面食,品种可谓是五花八门。在鸣凰国际大酒店,招牌点心——虞鲜生虾仁菜包深受食客的喜爱。

说起这虞鲜生虾仁菜包,就要从鸣凰国际大酒店董事长虞建文的爷爷那会说起。以前虞爷爷是位私塾老师,家中收了几十个学生,每天虞奶奶都会为大家准备各种各样的点心,当时的孩子们就只喜欢吃奶奶做的包子。等到虞建文自己开了酒店之后,他便把奶奶的包子加入菜单之中。一开始只是纯粹的菜包,这几年,虞建文根据现代人的口味慢慢改良,加入了肉末、虾仁等配料,一经推广,客人们都赞不绝口。选用进口面粉,无公害无添加青菜,虾仁晶莹剔透、个头达标,每个包子的皮必须是50克,馅心是55克,大小、重量、品质都一样。

皮薄馅多,入口细腻,青菜口感爽脆,虾仁质地饱满,肉质紧实味美。

刀鱼馄饨

代表性企业:新北区河海京御张晓东大酒店

秋食螃蟹,春食鱼,鱼指的就是长江刀鱼。“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佐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是古人对刀鱼的赞美。还有清代江苏人黄仲则写:“刀鱼上筯,忆着已心醉。”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究竟是怎样的鲜呢?刀鱼的鱼身呈银白色,狭长而薄,扁形如刀,鱼鳞也富含脂肪,通体透亮。红蒸或者清炖,简单的做法便能在味觉上轻易鲜。这种鲜味,不好形容,却终生难忘。但更受江南人喜爱的,是大名鼎鼎的刀鱼馄饨。

相传慈禧有一年春天重病卧床,神志昏迷,味觉尽失,嘴里却始终念念有词“刀鱼、刀鱼……”于是,江阴知县奉召挑选一批上好刀鱼,进贡京城。将刀鱼剁成茸,拌上春韭花,包成馄饨,味重却极鲜,竟一下打开了慈禧的胃口,让老佛爷恢复了味觉。一大盆落肚,连声说好吃,随后几天,身体便慢慢好起来了。因此闻名于天下。

味道鲜美、肉质细腻、久煮不烂、馄饨皮晶莹润泽

鳝丝面

代表性企业:谢公阳鳝丝面

鳝丝面是在南北朝时代形成的。那时北方的大量贵族迁来,他们习惯食面食,所食的面食主要是馒头、包子,但在南方,馒头、包子都不太适应了,因这里天气炎热,馒头不能长置,便改食面条,这就使面条逐渐的进入了民间的饮食习惯中。苏南的一些文人食客,便在吃面条的面汤和拌料中下了功夫,逐步的把肉、鱼、各种蔬菜、豆制品作为拌料或制成汤料引入了面条,当然先引入的是肉类,各种豆制品和蔬菜,但肉类的口味一般,豆制品和蔬菜的口味又平淡,巢氏的宫廷厨师想到了鳝鱼,因而把它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鳝丝面,这种面的口味果然不同于一般,很快被皇族所接受,并得到皇帝的赞扬,从而流传了下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内容越来越丰富了,技艺也越来越精巧了,味道也越来越可口了,逐渐被上层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人所接受。

鳝丝面是一种以鳝鱼丝为拌料或汤料的面条食品,有鳝丝红拌面、鳝丝红汤面、鳝丝白汤面三种。不管食用什么种类的鳝丝面,做鳝丝面的关键是制作鳝丝。鳝丝面的黄鳝一定要野生的,经过几道复杂工序后肉质仍能成型。

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高。汤汁乳白,鲜香醇厚。

清晨来上一碗热腾腾的鳝丝面,

看着那乳白色的鳝鱼汤,

面上还有一段段鳝丝,

加点绿油油的香葱,

如若再撒上一些胡椒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wh/73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