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上的明珠安溪,没标注瓶窑良渚的南宋地

.bizsvr_00{line-height:25.6px;white-space:normal;}.bizsvr_01{text-align:center;}.bizsvr_02{font-size:18px;}.bizsvr_05{line-height:1.6;}.bizsvr_06{text-indent:2em;}.bizsvr_07{font-size:18px;line-height:1.6;}.bizsvr_08{font-size:18px;line-height:1.6;color:rgb(61,,66);}.bizsvr_{font-size:18px;color:rgb(61,,66);}.bizsvr_{text-indent:0em;}.bizsvr_{font-size:18px;line-height:1.6;text-indent:2em;}.bizsvr_{font-size:18px;line-height:1.6;text-indent:2em;color:rgb(61,,66);}.bizsvr_{line-height:25.6px;}.bizsvr_{color:rgb(61,,66);}

苕溪上的明珠安溪

作者:康烈华

安溪集镇座落在东苕溪上,是个江南古镇,苕溪上的一颗明珠。民国《杭县志稿》载:“(安溪)南宋时为安溪市”。始建于公元年(北宋端拱2年),建炎元年(年)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后,安溪被改为安溪市。清康熙《钱塘志》载:“大遮山下为安溪镇,有税课司,有安溪闸,苕水经此。”而上游瓶窑为镇始见于明代的《万历府志》,可见安溪成市时间大大早于瓶窑。明田艺蘅在《白鹤诸山记》中云:“……度安溪桥,溪流上接苕溪。至此百里,则势缓而渊深,无复崩溃之虞矣……”,大概“安溪”这一地名产生源盖于此。这就使安溪超前成市有了条件。

安溪集镇的标志是横跨苕溪南北的五孔大石桥——广济大桥,它亦是安溪的象征,它雄伟、坚固和壮丽。据桥上石刻记载,此桥“重修于明弘治十五年”,最早记载在宋《咸淳临安志》。东苕溪上三座古桥,一在余杭,一在德清,均是古县治所在,而安溪非县治之地,却建有规模最大之桥,可想那时市井之规模。广济大桥的存在,便有了从杭州北上(过湖州)至南京的古官道(杭宁间道),古官道的通行使得安溪成了古代水路交通交汇之处,促成了古安溪的繁华。据南宋《咸淳临安志》所载《九县山川总图》看,图中“安溪”注在明显位置,而没有良渚与瓶窑,可见安溪当时(南宋)已有足够的地位与名声。

安溪古镇,还可从世传下来的一些地名中找到印记,如当河埠(典当行专用河埠)、关上(古代关卡设置地)、老厅上、花园里、驸弄堂、前街上、老鹿园等等。尽管古代市井设施和望门宅院等早就湮没在历史变故的沧桑之中,已是了无痕迹,但当年市井繁华的盛况仍可依稀。

安溪集镇的街道是以广济大桥为中心,南北沿苕溪各向东西延伸一百米左右,溪南溪北又各自为镇,亦称为安溪南镇和安溪北镇(现存“安溪北镇”石碑一方),街面店铺一面临河而建,店面房均是中式木结构瓦房,亦有楼房夹于中间,街道是清一色青石板条铺成,广济大桥南堍下是正对大桥的总官堂,北堍正对是桥司庙。

民国至解放初的安溪镇商铺林立,店家纷呈。民国《杭县志稿》载:民国三十五年()有店家家。南北炒货、棉布杂货、作坊糟坊、国药西药、浇花染坊、面食糕点、茶肆酒馆、腌腊海鲜、肉墩鱼摊、米店水作、方圆木铺、香坊浇蜡、石铺铁匠、皮匠鞋庄、山货竹栈、照相邮电、脚班搬运,还有棺材铺、烟赌坊等等应有尽有。

南北炒货有七八家,其中以祝森兴、俞德昌、翁保盛、陈隆昌、陶顺昌、大同兴为最有名,祝森兴和俞德昌是几代传世经营的老字号,规模大,信誉好,顾客多。棉布店规模大的有元昌、华丰、义丰、顺丰等,百杂货店规模大的是义丰、汪元兴、胡仁丰。安溪的酒酱店大都是厂店连锁,即是自备糟坊,酿酒、做酱、做酱油、做腐乳,一年四季不断。各糟坊的腐乳特别出名,有红腐乳、醉方腐乳、油方腐乳,甚至臭腐乳,店里所卖腐乳一般都窖藏五年以上,又酥义香,味道鲜美。糟坊中以祝漱元、祝森兴、祝阿梅、同福里为龙头,糟坊均是上规模的工厂型生产,另有沈永兴、冯明甫、许才标、沈阿甫、赵雨定等中小型糟坊。

安溪义兴坊也是一爿老字号大店,以浇花印染土布、绵绸质量上乘而出名,是前店后坊,当时农家还穿不起洋布绸缎的时代,义兴坊生意兴隆,店后的作坊中染缸排列,高高的毛竹布架子晾满浇花印染的布匹。义兴坊还兼营连锁的米店和杂货店。有名的国药店有三家:裕生堂、同春堂、壶天堂,除经营传统中药材外,还经营北京同仁堂杭州庆余堂的名药,膏、凡、胶、散样样齐全,高档补药有正宗高丽别直参、鹿茸、进口西洋参,还有麝香、羚羊犀角粉等珍贵药材。同行之间,恪守诚信,货比三家,均是货真价实,从不欺诈,故信誉度高,百姓放心。中药店里还有坐期郎中(医生)在三六九日等如期到店坐堂,如西山址的费壮廉先生、介山头的小毛先生,还有王香岩、沈顺庆、沈谋生、何雷声等医生都择日如期,百姓在药店里看病,看好就在店里撮药,十分方便。

茶市是安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安溪的茶店特别多,有十一家,分布于桥南桥北。安溪人历来喜欢喝茶,茶店经营早、午、晚三市,乡下人早晨上街,都有自己落场的茶店,泡上一壶茶,放下上街篮,不时出去买点菜,也有带卖小东西的,就放在茶店外交易,故每爿茶店有固定的长期茶客。茶店里一般都带有“说大书”之人,讲的长篇章回评话,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杨家将》,另有《施公案》、《狄公案》、《彭公案》等公案小说,还有《七剑十三侠》、《江湖侠女传》、《隋唐演义》等等,中午一点多和夜晚七点多都整时开讲。因此爱听书的人就都来泡壶茶喝,边喝边听书,于是茶店就形成了午市和夜市,整个茶店坐得满满的,生意很好。说书的靠墙搭上一个台,铺的是两扇门板,上面一张案机,一面拍惊木,一边用纸扇做道具说书。这些老艺人说书技巧高强,大多会口技,会因人物而变声,说得活龙活现,加上故事情节生动,噱头又多,不时会引起哄堂大笑,听书人情绪被说书人引得时悲时喜时激动,一般每场说上两回,就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了,但故事情节往往是刚好设Ⅲ下悬念的紧要关头,听得听众心痒痒的,只好下一场再来听,于是喜煞了茶店。有些附近的居民不泡茶,站在门槛内外听,那么“大书”说毕,茶店主就要用只匣子来收钱,当然一角二角由你自己掏,没有钱的就赶紧溜走。

春茧开称收购时,安溪前街上“大安茧行”门前挤满了卖春茧的四乡农民,用花眼蔀盛着鲜茧挑来出售,队伍将百来米长的前街排得水泄不通。待茧子卖掉,袋中的钱是一年中最多的时候,这时大概是农民最舒心快乐的日子。这时的安溪是人财两旺,活力无边。

众多的山货行和米行又是安溪镇的一大特色,安溪桥北盛产竹木,民国前至解放初期,杭州居民都烧木柴,最受欢迎的是麻栗柴和杂柴,锯成五十公分左右,劈好,用蔑箍打成綑(五十市斤左右),名为“反白”。杂柴主要是青棢、白栗,一样锯短、打捆。因苕溪里运输方便,山货行都开在北镇,从上游的窑廊一直开到下溪湾沿河一带,有名气的柴行老板有沈阿根、梅子健、蒋双根、梅高林、陈华才、陶金潮等,山货行隔三差五的用船将货运往杭州湖墅一带柴行。除了柴坯,做扫把、毛竹、小竹、白炭、火炭、毛笋、茶叶等生意。安溪盛产大米,上溪罗村的“罗尖米’’曾是御用贡品,故安溪的米行与柴行一样多。安溪米行中销售的是“青梗尖和四侯尖”米居多,也有嵌稻米。米行也都开在临溪一边,桥北的米行从窑廊开到下溪湾,桥南的米行也是星罗棋布。买米的主要客商来自杭州湖墅米行,在苕溪里用船过奉口运抵湖墅。由于安溪主要依靠水路与外界联系,石砌河埠多且很是考究,不怕涨水,公用河埠有大桥埠、当河埠、前街埠、桥北埠、接待埠等,另外由私家出钱砌的河埠有祝家埠、沈家埠、裕生埠、福元埠、义兴埠等等,但无论公私河埠,任何人都可用。

安溪的特种行业还有叶家邮政电话代办所,订阅报纸杂志及汇款、寄信,民国安溪邮政代办所就通了电话,那是十分先进和稀罕的事儿。周真象的照相馆,除了店里摄影,还可预约上门拍照,小照放大;翁高生、李宝林的缸甏店,香师傅的香烛铺,是自制各式香烛,院子里晒满制香的原料油树皮,晒燥后磨成细末,加原料后制成香,老百姓喜事的龙凤花烛一般都是预订,规格各不相同;还有一个烟赌坊,主要是满足上街者过烟瘾与赌瘾,营业昼夜不歇;翁再甫的卜卦占课算命店,叫“八卦命馆”,生意也较好;一个消防队有两架人工压水的救火洋龙,平时锁在消防站,由商会负责掌管,发生火灾时,一般由脚班工人操作救火。但自辛亥革命至解放这段时间,安溪镇上没有大的火灾发生,如果附近有村庄失火,消防水龙亦会出动去救火。那时农村还没水泥,石匠受人欢迎.安溪有沈官生、沈大毛石匠铺,铺里出售石制品,小到造房用的石鼓,大到石磨臼都可买到,如建房需要石门槛、石街沿之类,可上门定凿或定制。石匠的本事很大,凡造石桥都得请他们,三尺檀树棍能扛千斤石,任你坍塌的老桥,请上他们就能旧貌换新颜。

店家有各种促销手段.一般每家都发展一些家底殷实又信誉好的家庭,发给他们一个“锦折”,即是店家盖了印的小簿子,每天拿货可上帐赊欠,集中时间一次性付款。另外,店家由商会决定不定期地进行全镇“炒盘”,即是商家将商品打折出售,相当于现在的“物资交流大会”。此时,安溪街上会人潮如涌,挑选商品,货比三家,拣便宜的买回,使商家与买主都收到实惠。

当时安溪店家批货,客人外行主要靠走水路,苕溪里通四班航船,到杭州的有两班,是童阿毛和胡海林两位老板,一班过奉口斗门走西塘河经上纤埠、勾庄到杭州,一般过安溪斗门经长命桥、良渚、祥符桥到杭州。三墩航船从安溪斗门经长命、七贤桥走,老板是方妙兴,还有安溪经上纤埠、东塘到塘栖的航船,老板是沈阿敖,瓶窑到塘栖的航船也在安溪停靠。另外大桥河埠下长年歇着小渔船,随叫随行,非常方便。陆上交通还是步行,往良渚走的是古官道(狮子塘),往瓶窑和上纤埠都是走大塘。苕溪中木帆货船川流不息,竹排木排长年运行,溪中那高悬的船帆与塘上成行的纤夫躬腰拉纤,在夕阳下从广济桥上望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安溪镇最早有书塾蒙馆,设在桥南,由前清秀才沈品泉执教,秀才先生古文好,书法和国画都堪称优秀,于是私塾里也培养出镇上的一批人才,后来有的成为了国民党政府要员。宣统二年,镇上开办了小学,称瓶窑区第五国民小学,校址在东岳庙桥前,民国二十二年()改名为安溪初级小学,民国三十年()更名为安溪中心小学、纤石乡中心国民学校,校址设在原先的无铮寺。在那时,算得上是所上规模的学校,镇上祝家、沈家、闻家等名门望族及上纤埠大户人家的子女,大多都是这里小学毕业再到杭州去念中学,后来到外面做事。学校的任教老师大都是一些学问家,如解放前的朱璧,解放后的姚在霆、钟本康等,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高。

镇上除药店坐堂医生外,在桥北还有一个中西医联合诊所,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病人诊治十分方便。

安溪镇上多寺庙,除了规模恢弘的东岳庙。还有馨德庙、无铮寺,桥北的接待寺、桥司庙等,因此每年庙会较多,照例要唱戏文,凡在东岳庙演戏的都是档次高的班子,大多是演京剧;馨德庙、桥司庙演的是一般班子,越剧居多。每次演戏,不论日场夜场总是人山人海。

安溪镇因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治安一向很好,镇上又集中了几户富裕大户,镇南的祝家均是高楼大宅,故为防强盗、绑匪,镇上设警察局,总部在桥北桥司庙,还有水上警察所,设在桥北关上临溪的三间大屋子中,临河一边不砌墙,正对溪南祝家大宅院,溪中歇着巡艇,一有情况便可出动应急,据说是专为祝家那些财主家服务的,里面分巡长、巡官,平时还串乡走村抓赌。广济大桥南堍上还有南北栅门,任何一边有骚扰,都可关闭栅门阻挡,确保安全,夜晚镇上夜市结束后有巡夜敲更人巡逻。因此,治安情况好亦保证了安溪镇的一向繁华。

一方好山水育一方人,民国期间镇上祝家、闻家、沈家、姚家等大族都培养了自己从政、从教、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从大学生到留学生都有,给安溪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年后,安溪这个古镇焕发了自己的青春.瑶山祭坛的发现又给她蒙上了神秘色彩。改革开放后,勤劳的安溪人民也富裕起来了。安溪古镇因水利建设而南移,新镇是高楼林立,马路宽阔,街道纵横.除了商店,还有金融、财贸、科技、医院等各行各业都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安溪正向现代化小城镇目标大踏步迈进。

安溪,这个水乡古镇,不愧为是东苕溪上的一颗明珠。

赞赏

长按







































山东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重庆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xt/2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