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享修编辑/陈丹
水马齿(学名:Callitrichepalustris)
形态特征
水马齿,水马齿科,水马齿属,一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茎纤弱。
叶对生,二型,浮于水面的叶密集排列呈莲座状,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长3—35毫米,宽2—3毫米,先端圆形,基部渐狭,两面具褐色斑点;沉于水中的叶匙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9毫米,宽2—4毫米。花单性,同株,单生叶腋,为两个膜质苞片所托,苞片线状披针形;雄花:雄蕊1,花丝纤细,长2—4毫米,花药小,长约0.3毫米;雌花:子房扁椭圆形,花柱2,细长。
果扁椭圆形,两端微凹,周边具宽翅,长约1.5毫米,宽2毫米,4裂,成熟后分离。
花期6—9月,果期次年4月。
生长环境与分布范围
生于海拔—米的水沟、水田中或沼泽地。
国外分布世界(除南美)广布;分布于各大洲。
国内分布陕西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主要价值
多用在水族箱中。对污染物极敏感,亦多用为监测水体污染的指示植物。
山蜡梅(学名:Chimonanthusnitens)
山蜡梅,是双子叶植物纲、蜡梅科、蜡梅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多个省份,生长于海拔米至米的山地疏林中及石灰岩石山地,目前尚未有人工引种栽培。
山蜡梅的总别名:臭蜡梅、岩马桑、铁筷子、秋蜡梅、毛山茶、小坝王、亮叶腊梅、香风茶、野蜡梅、雪里花、鸡卵果。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3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被微毛,后渐无毛。叶纸质至近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数为长圆状披针形,长2-13厘米,宽1.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至急尖,叶面略粗糙,有光泽,基部有不明显的腺毛,叶背无毛,或有时在叶缘、叶脉和叶柄上被短柔毛;叶脉在叶面扁平,在叶背凸起,网脉不明显。
花小,直径7-10毫米,黄色或黄白色;花被片圆形、卵形、倒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15毫米,宽2.5-10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雄蕊长2毫米,花丝短,被短柔毛,花药卵形,向内弯,比花丝长,退化雄蕊长1.5毫米;心皮长2毫米,基部及花柱基部被疏硬毛。
果托坛状,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成熟时灰褐色,被短绒毛,内藏聚合瘦果。花期10月-翌年1月,果期4-7月。
生长环境与分布范围
生长于山地疏林中或石灰岩山地。
产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和陕西等省区。
主要价值
花黄色美丽,叶常绿,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植物。根可药用,治跌打损伤、风湿、劳伤咳嗽、寒性胃痛、感冒头痛、疔疮毒疮等。种子含油脂。
嘎龚嘎勒豆嘎偷:根主治风湿性关节痛,骨折《苗药集》。
削昆,XohKuedp:根主治代喉老(老年性咳喘),耿高更(漏肩风)《侗医学》。
铁筷子,岩马桑:根主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疼痛《民族药志二》。
梅晒,梅阿:根皮主治跌打损伤或风湿关节疼痛《民族药志二》。
叶(山蜡梅叶):微苦、辛、凉。清热解毒,祛风解表。用于中暑,咳嗽痰喘,胸闷,蚁、蚁叮咬,预防感冒。花:辛,温。疏风散寒,芳香化湿,辟秽。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喘,食欲不振。根: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寒性胃痛,感冒头疼,疖疮肿毒。
蜡梅(学名:Chimonanthuspraecox)
蜡梅英文名:WinterSweet,中文别名:金梅、腊梅、蜡花、黄梅花。蜡梅科蜡梅属。栽培变种有磬口蜡梅;柴油心蜡梅;狗绳蜡梅。蜡梅在百花凋零的隆冬绽蕾,斗寒傲霜,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强权面前永不屈服的性格,给人以精神的启迪,美的享受。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达4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灰褐色,无毛或被疏微毛,有皮孔;鳞芽通常着生于第二年生的枝条叶腋内,芽鳞片近圆形,覆瓦状排列,外面被短柔毛。叶纸质至近革质,卵圆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有时长圆状披针形,长5-25厘米,宽2-8厘米,顶端急尖至渐尖,有时具尾尖,基部急尖至圆形,除叶背脉上被疏微毛外无毛。
花着生于第二年生枝条叶腋内,先花后叶,芳香,直径2-4厘米;花被片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匙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无毛,内部花被片比外部花被片短,基部有爪;雄蕊长4毫米,花丝比花药长或等长,花药向内弯,无毛,药隔顶端短尖,退化雄蕊长3毫米;心皮基部被疏硬毛,花柱长达子房3倍,基部被毛。
果托近木质化,坛状或倒卵状椭圆形,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并具有钻状披针形的被毛附生物。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11月。
生长环境与分布范围
(1)生长习性
蜡梅性喜阳光,能耐荫、耐寒、耐旱,忌渍水。有“旱不死的腊梅”之说。蜡梅花在霜雪寒天傲然开放,花黄似蜡,浓香扑鼻,是冬季观赏主要花木。怕风,较耐寒,在不低于-15℃时能安全越冬,北京以南地区可露地栽培,花期遇-10℃低温,花朵受冻害。好生于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沙质壤土上,在盐碱地上生长不良。
耐旱性较强,怕涝,故不宜在低洼地栽培。树体生长势强,分枝旺盛,根茎部易生萌蘖。耐修剪,易整形。先花后叶,花期11月~翌年3月,7~8月成熟。
(2)地理分布
野生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广西、广东等省区均有栽培。生于山地林中。日本、朝鲜和欧洲、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
蜡梅利于庭院栽植,又适作古桩盆景和插花与造型艺术,是冬季赏花的理想名贵花木,花芳香美丽。它更广泛地应用于城乡园林建设。河南农业大学赵天榜教授曾调查总结了蜡梅园林配置的几种形式。
(1)片状栽植。形成蜡梅花林该种栽植具有面积大、品种多、花期长等特点,是人们游玩散心、健身之地。
(2)主景配置。指建筑正面门口、两侧以及中心花坛处的园林绿化配置。以蜡梅作主景,配以南天竹或其它常绿花卉,构成黄花红果相映成趣、风韵别致的景观。
(3)混栽配置。通常采用蜡梅、鸡爪枫、黄杨、月季、牡丹、或金钟花、红叶李等树种混栽,构成不同层次,不同物种的灌、乔混合配置。采用自然式的高低相配、错落有致,造成姿态、花色等综合配置的花坛,具有多物种、多层次、花期长等特色。
(4)漏窗透景。漏窗透景是江南园林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在窗下配置常绿或落叶乔木。蜡梅配以火棘、翠竹、南天竹等,通过漏窗半掩半露之景,显得可爱。
(5)岩石、假山配置。蜡梅与岩石、假山相配置,也有可取之处。如河南郑州市紫荆山公园在假山上采用蜡梅不同品种为主景,桂花、地柏、翠竹相配衬,造景美丽,显得可爱。
药用价值
蜡梅不仅是观赏花木,其花含有芳樟醇、龙脑、桉叶素、蒎烯、倍半萜醇等多种芳香物,是制高级花茶的香花之一。它提炼而成的高级香料,在国际市场上克相当于克黄金的价格。
代表品种有“素心蜡梅”:《鄢陵文献志》称“鄢陵素心蜡梅”,其心洁白,浓香馥郁。因其花开时不全张开且张口向下,似“金钟吊挂”,故又名金钟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蜡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既是味道颇佳的食品,又能“解热生津”。
其果实古称土巴豆,有毒,可以做泻药,不可误食。
现代药理分析,蜡梅花含有龙脑、桉油精、芳樟醇等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蜡梅花味微甘、辛、凉,有解暑生津,开胃散郁,解毒生肌,止咳的效果。主治暑热头晕、呕吐、热病烦渴、气郁胃闷、咳嗽等疾病。民间常用蜡梅花煎水给婴儿饮服,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老虎刺(学名:Pterolobiumpunctatum)
老虎刺,中药名。别名,牛阳子、牛尾簕、老鹰刺、倒钩藤、黄牛筋。为豆科植物。
形态特征
老虎刺,又名雀不踏。木质藤本或攀援性灌木,高3-10米;小枝具棱,幼嫩时银白色,被短柔毛及浅黄色毛,老后脱落,具散生的、或于叶柄基部具成对的黑色、下弯的短钩刺。叶轴长12-20厘米;叶柄长3-5厘米,亦有成对黑色托叶刺;羽片9-14对,狭长;羽轴长5-8厘米,上面具槽,小叶片19-30对,对生,狭长圆形,中部的长9-10毫米,宽2-2.5毫米,顶端圆钝具凸尖或微凹,基部微偏斜,两面被黄色毛,下面毛更密,具明显或不明显的黑点;脉不明显;小叶柄短,具关节。总状花序被短柔毛,长8-13厘米,宽1.5-2.5厘米,腋上生或于枝顶排列成圆锥状;苞片刺毛状,长3-5毫米,极早落;花梗纤细,长2-4毫米,相距1-2毫米;花蕾倒卵形,长4.5毫米,被茸毛;萼片5,最下面一片较长,舟形,长约4毫米,具睫毛,其余的长椭圆形,长约3毫米;花瓣相等,稍长于萼,倒卵形,顶端稍呈啮蚀状;雄蕊10枚,等长,伸出,花丝长5-6厘米,中部以下被柔毛,花药宽卵形,长约1毫米;子房扁平,一侧具纤毛,花柱光滑,柱头漏斗形,无纤毛,胚珠2颗。荚果长4-6厘米,发育部分菱形,长1.6-2厘米,宽1-1.3厘米,翅一边直,另一边弯曲,长约4厘米,宽1.3-1.5厘米,光亮,颈部具宿存的花柱;种子单一,椭圆形,扁,长约8毫米。花期6-8月;果期9月至次年1月。
生长环境与分布范围
生于海拔-m的山坡、林中或路边、宅旁。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主要价值
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风湿痹痛,牙痛,风疹瘙痒,疮疖,跌打损伤。
《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治支气管炎,咽炎,喉炎,皮肤痒疹,风疹,荨麻疹。”
植物药用请遵医嘱使用(文字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全景屏南
苏享修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