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南宋建都杭州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个西湖边的皇朝给杭州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沉寂的凤凰山麓,那座将近年前的皇城,还有多少人知道其昔日的盛况。
一、南宋偏安
北宋灭亡之后,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于年在商丘称帝,沿用大宋国号,改元建炎,史称南宋。
在金兵进逼的情况下,为避免重蹈宋徽宗、钦宗被俘受辱的覆辙,南宋君臣都在考虑在何处建都的问题。
宋高宗和大臣们提出了各种方案。左相李纲提出请营南阳,东京留守宗泽认为宜幸京城开封,右相黄潜善、知枢密院事汪伯彦要求请幸东南。
各方争论激烈,实质是坚守中原还是迁都东南。李纲建议,宋高宗的“行在”以建在关中为上,襄阳次之,而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下。认为如果宋高宗不去关中,也应该去襄阳,以表示皇帝不忘故都之心,对军队和老百姓起到激励作用。
金兵南侵,对南宋君臣的威胁实实在在,没有时间多议,在金兵迫近的情况下,惧怕金兵的宋高宗终于下了诏书:“巡幸东南为避敌之计。”
君臣经过商议,比较倾向于迁都建康,原因主要有三:建康为东南要地;经济基础雄厚;有长江利于固守。
宋高宗终于离开商丘,告别中原,舍弃了引颈盼望他的百姓,巡幸建康。十月初,他登上了开往扬州的大船。
富裕的扬州成了宋高宗的温柔乡。但是,只一年多时间,他的太平梦被金兵的铁蹄惊醒。
建炎三年()二月,金兵攻入山东,并快速奔袭扬州,扬言要活捉赵构。金朝此次南侵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俘获赵构。
在靖康之变时,金军俘获了在开封的所有宋朝皇族,只因赵构当时不在开封而幸免。金军要抓获赵构,就是要将赵宋王朝的合法继承人斩草除根,从而扶植一个傀儡政权,变成金朝的附属国。
正在扬州宫中行乐的宋高宗听说金兵即将杀到,大吃一惊,只带了两名大臣和几个侍卫仓皇出逃。传说中“泥马渡康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第二天,金军就攻入了扬州。其实来袭的金军骑兵只有五六千人,而南宋在扬州有数万人的军队。由于王渊等将领没有组织抵抗,一路溃逃,当金兵追到江边时,许多军民来不及撤退,造成了大批扬州军民落水死伤。
宋高宗先是渡长江逃到镇江,仍感到这里离前线太近。此时,在议论迁都和确定“行在”问题时,王渊提出了“请幸杭州”的建议。宋高宗立即采纳,并决定即日赴杭州。
二月十三日夜,宋高宗一行来到杭州东郊的钱塘江边。
据传,宋高宗逃到杭州后,住宿离江很近的归德禅院。半夜,钱塘江潮声响起,宋高宗误以为是金兵追至,吓得起身欲逃。第二天,宋高宗将其夜宿的这座寺院改名为潮鸣寺。然后,一行人进入杭州城,以北宋杭州州治为行宫。宋朝杭州的州治在凤凰山,以前是吴越国王钱镠的王宫。
宋高宗住在行宫时,已经在考虑皇宫的地点。历史上有一个传说,宋高宗曾看中杭州西部一处山清水秀之地,这里名叫西溪,河网交错,港汊纵横,鱼塘密布,农舍错落,梅香竹翠,曲水潆洄,一派水乡风光。但在战争年代,要凭空建一座皇宫并非易事。后来,还是选择靠近钱塘江的凤凰山,但宋高宗舍不得西溪,说:“西溪且留下。”西溪最终没有建成南宋的皇宫,但“留下”却成了这里的地名,沿用至今。这个传说在宋代文献中没有找到依据,似乎不太靠谱。
建炎三年五月,在确认金军已经离开扬州,并在许多大臣和将领的请求下,宋高宗由杭州移跸江宁,改江宁府为建康府。
建炎三年七月,根据金将完颜宗弼的建议,金太宗让完颜宗弼统帅四路兵马,乘南宋发生“苗刘之变”的内乱之机挥军南下。
宋高宗对金人的恐惧,使他在金人面前表现得毫无骨气,他不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宋高宗向金主哀诉自己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了。
金军主力在完颜宗弼的率领下,直逼杭州。宋高宗只得再逃,先逃到越州(今绍兴),后逃到明州(今宁波)。在这里,宋高宗看到了逃生的最后希望:大海。
金军紧逼,宋高宗只得逃到海上,把皇室大臣都装到几条船上,在台州与温州之间的海上漂了近一个月,一直逃到温州江心屿。
金军紧追不舍,从明州下海穷追宋高宗。也许是宋高宗命不该亡,海上突起的风浪使金军放弃了追击。
建炎四年(),完颜宗弼在攻掠杭州等地后北返。
宋将韩世忠原先驻军秀州青龙镇、江湾(今上海境内)一带,听说完颜宗弼已赴平江,就移师镇江,以八千人屯镇江焦山寺以待。
完颜宗弼想过江北撤,与宋军交战数十回合,韩世忠之妻梁红玉亲擂战鼓助阵,宋军士气大振,金兵终不得渡江。完颜宗弼派人来谈判,愿以归还在江南俘掠的财物和人口,并赠以名马为条件,让他们过江,遭到韩世忠的严辞拒绝。完颜宗弼只得率兵沿长江南岸西行,韩世忠率兵沿长江北岸与之并行,最后把金兵堵在江苏南京东北江边的黄天荡。
黄天荡是条死水港,宋军堵住了水港的出口,金军多次突围都未成功。后来金军听说有老鹳河故道可以通秦淮,开渠数十里,才得以逃往建康,最终率军渡江北归。
这一战,韩世忠以八千水兵抗拒十万金兵,阻击四十八天,对保卫南宋都城临安和半壁江山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南宋朝廷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此后,金军不敢轻易渡江,南宋朝廷得以立足江南。
建炎四年,宋高宗进驻越州,次年改元绍兴,意为“绍祚中兴”,升越州为绍兴府。但绍兴偏于一隅,漕运不济,经济实力不够,大批人员进入以后,物价飞涨。宋高宗说:“朕以为会稽只可暂住。”他在心里还是想回临安(杭州)。
绍兴二年()二月,宋高宗返回临安。
临安毕竟与绍兴不同,见到繁华的城市、秀丽的西湖,宋高宗说:“吾舍此何适?”
宋高宗选择杭州并不仅仅因为杭州的美丽和繁华,而是杭州面向陆地背靠大海的地理位置。这种易退易守、便于及时逃走的条件,在宋高宗心中是很重的法码。宋高宗还说:“朕以为金人所恃者骑众耳。浙西水乡,骑虽众不能骋也。”江南水乡给宋高宗以安全感。
当时,宋朝与金朝的矛盾还十分尖锐,客观条件不允许宋高宗在杭州享乐。而且随着陕川保卫战取得胜利,岳飞收复襄阳六郡,韩世忠大败金兵于扬州,抗金形势好转,在要求北伐的大臣不断建议下,宋高宗来到了建康。
绍兴五年(),金国太祖嫡孙完颜亶即位。金熙宗上台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还接受宗隽、挞懒等大臣提出将河南、陕西一些土地归还南宋,以换取南宋纳币称臣的建议,表示愿意与南宋和谈,宋高宗听说后喜出望外。
绍兴八年()三月,在建康住了两年的宋高宗,不顾一些大臣的劝阻和反对,来到临安,并发布诏书,定临安为“行在所”,杭州正式成为南宋王朝实际上的都城。
二、皇城盛衰
宋高宗一行来到临安后,决定在杭州凤凰山东麓修建皇宫。掌管宫室建筑的将作监所属的修内司和临安府承担了建皇宫的任务,修内司内侍杨公弼和临安知府徐康国具体负责此事。
宋高宗吸取北宋因奢侈而亡的教训,提出了务求俭省的要求。皇宫要建多少房子呢?杨公弼提出造间,徐康国建议造间,宋高宗拍板:间。第二年,徐康国因为内部装修家具有些豪华,受到官降两级的处罚。虽然有北宋皇宫的样板,但南宋皇宫建筑普遍比北宋矮小和简陋。
皇宫初建之时,条件有限,殿阁很少,皇宫内只有四五个大殿,道路没有铺设、廊庑也没建。史书记载,遇到下雨天,“百官趋朝,冒雨泥行”。后来,杨公弼与新任临安知府粱汝嘉,建造了宫中的避雨长廊。
凤凰山上林木繁茂,有许多乌鸦在树上筑巢,鸣噪烦人。宋高宗命令内衙和修内司的人用皮弹弓等驱赶乌鸦,开始有些效果。后来乌鸦又飞回来了,鸣噪依旧,宋高宗也逐渐适应了。
南宋与金朝达成和议后,局势相对稳定,一座座宫殿楼阁相继在凤凰山建设起来。绍兴十二年(),内侍王晋锡受命建设垂拱、崇政两座主要大殿。皇宫建设时间较长,有许多官员从事这项工作。到宋孝宗时期,对皇城进行了扩建。
那么,南宋皇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南宋宫城禁苑,东起馒头山东麓,西至凤凰山西麓,南起苕帚湾,北至万松岭路南,约4.5平方公里。宫城禁苑里一共建造殿、堂、楼、阁约多处。此外,还有御花园直建到凤凰山巅。
如今,凤凰山东麓的山坡上,还保留着当年宋高宗所书的“忠实”石刻,成为南宋历史的一个见证。在万松岭路南侧,还可依稀看到一些皇城城墙的遗迹。
皇城的正门是丽正门,三座门并列,金钉朱户,有门楼,画栋雕甍,上盖铜瓦,雕缕飞状的龙凤,光彩夺目。左右各有阙楼。北门为和宁门,也是三门并列。东门为东华门。
皇宫布局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前面是皇帝与文武大臣商议朝政和举行各种仪式大典的宫殿区,主要有大庆殿、垂拱殿、钦先殿、孝思殿。主要宫殿区在现凤凰山脚路西。
进丽正门,前面是两座大典,一座是大庆殿,是皇帝临朝的金銮殿,高约百尺,是皇宫中最雄伟的建筑。朝贺、宗祀、宣制、殿试都在这里举行。殿内东西各有二间侧房,供皇帝临朝前休息用。还有一座是垂拱殿,是皇帝与群臣日常商讨国事的地方,“垂拱”是取“天子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意思而名,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宋高宗等朝,这里是“垂衣拱手,向金人投降”的地方。
宫殿区的东面是太子住的东宫,由东便门出入。
前朝的后面是后宫、后苑,就是皇帝、后妃等住的地方。建有延和、福宁、复古、缉熙、勤政、选德等十余座宫殿,还有人工开凿的小西湖。皇太后住的殿称坤宁殿,皇后住的殿称和宁殿,两殿各有大官及殿长、内侍,及黄院子、幕士、殿属、亲从、辇官等人只候。宫殿区与后苑有一条长长的锦胭廊相隔。
南宋杭州人吴自牧写的《梦粱录》,对南宋宫廷大内有详细的描写:“大内正门曰丽正,其门有三,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复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左右列阙亭、百官侍班阁子、登闻鼓院、检院相对,悉皆红杈子,排列森然,门禁严甚,守把钤束,人无敢辄入仰视。……丽正门内正衙,即大庆殿,遇明堂大礼、正朔大朝会,俱御之。如六参起居,百官听麻,改殿牌为文德殿;圣节上寿,改名紫宸;进士唱名,易牌集英;明禋为明堂殿。次曰垂拱殿,常朝四参起居之地。”从他的描述中可知,当时一座大殿可根据不同用途,变更匾额,实现一殿多用,文德殿、紫宸殿、集英殿、明堂殿等实际上是同一座殿。
在这座皇宫里,住过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恭宗七位皇帝,出现过岳飞、韩世忠、张浚、刘世光、张俊等武将和陆游、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朱熹等文化名人的身影。
南宋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杭州更因偏安而繁华至极,城市规模不仅为全国之最,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
宋元交替,元朝军队在洗掠皇城,抓捕宋帝、太后和宗室官员回元大都北京之前,拆毁了南宋皇宫城墙和临安城墙。
年,也就是元军占领杭州后的第二年,凤凰山上的南宋皇宫大半被大火焚毁。有一种说法这场大火因民间起火延及,文献鲜有记载,成为杭州历史的一个迷。
在大火中幸存的一些宫殿,在元朝至元十三年(),被元朝总江南浮屠杨琏真伽改建为报国、兴元、般若、尊胜、仙林等五座寺院。报国寺即原来的垂拱殿,兴元寺即原来的芙蓉阁,般若寺即原来的和宁门,尊胜寺即原来的福宁殿,仙林寺即原来的延和殿。
杭州人汪元量是南宋皇宫的琴师,目睹了南宋的灭亡并与皇族一起被押往元大都。十年后他回到杭州,来到凤凰山皇宫凭吊,走到芙蓉阁前,想起这里有旧日宫女梳洗的地方,感触很深,写《兵后登大内芙蓉阁宫人梳洗处》:“粲粲芙蓉阁,我登双眼明。手拊沈香阑,美人已东征。美人未去时,朝理绿云鬟,暮吹紫鸾笙。美人既去时,阁下麋鹿走,阁上鸱枭鸣。……”
“独怜内殿成荒寺,空见前山映后湖。”经历近年纸醉金迷的紫宸宫阙,至此毁坏殆尽,成为断垣残壁、衰草凄迷的荒丘。经历史沧桑,在岁月风雨冲刷下,元代改建的五大寺院,也只剩下一些残迹,到明代这里已成为废墟。现在南宋皇城遗址已埋在地下,连残迹也难找到了。
三、探寻遗址
从元末开始到近现代,人们对南宋皇城的探索从没停止过,并不断取得成果: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杭州万松岭路南坡,发现了南宋皇城的北城墙,在馒头山东麓一带发现了皇城的东城墙;在乌龟山找到了南宋官窑遗址。南宋偏安后,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了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了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史称南宋官窑。
年,杭州文物考古所在杭州紫阳山附近发现了南宋太庙遗址,发掘的0平方米中,包括90多米长的东围墙、东大门及部分朝东方向的偏殿遗址。
年,在浙江省军区后勤部仓库招待所基建工地的考研发掘中,发现了南宋砖砌道路遗迹,确认是南宋皇城宫殿区出入丽正门的主通道,从而确定了南城墙和丽正门的位置。
年5月,在河坊街荷花池头发现深埋地下的南宋临安府治遗址。在平方米的考古现场,发掘出水井、诵读书院、西厢房和庭院等南宋时期珍贵的官府建筑式样。遗址营造考究、规模宏大,对宋代建筑史特别是基础建筑的研究有很高价值。
年5月到9月,在清波门直街、四宜路、蔡官巷之间的发掘中,发现了南宋宁宗赵扩的皇后恭圣仁烈皇后宅的遗址。
年底至年夏天,在万松岭隧道东接线严官巷段,考古发现了南宋时专供皇帝车驾通行的御道遗迹。南宋临安城的御道,仿北宋汴梁御道,南起皇宫北门和宁门,北至武林门前中正桥,也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御道路面用规整的“香糕砖”和长方砖砌成,外侧有大型青砖包边,两侧置排水沟或散水,制作考究。
这些考古发现,使当年南宋皇城的实物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如今,杭州更加繁华,凤凰山依然耸立。虽然这一带的地下不时有南宋遗迹被发现、发掘出来,成为全国注目的考古新发现,但在杭州的地表上,除了岳庙之外,已经很难找寻到南宋的踪迹。我们只能在古书中,看到后人到凤凰山吊南宋故宫时写下的诗篇。
生活在宋元年间的陈孚,作有《凤凰山》:
浮屠百尺耸亭亭,落日鸦啼野蔓青。
故国尽销龙虎气,荒山空带凤凰形。
金根辇路迎禅驾,玉树歌台语梵铃。
惟有钱塘江上月,年年随雁过寒汀。
谢翱在恭宗德佑二年文天祥开延平府时,率数百乡兵投奔,任谘议参军。文天祥兵败,谢翱避于浙东,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结月泉吟社。谢翱的《过杭州故宫二首》是面对南宋故宫的触景生情之作,反映了元初皇宫变佛寺的历史,写出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以及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紫云楼阁燕流霞,今日凄凉佛子家。
残照下山花雾散,万年枝上挂袈裟。
地上长满了禾黍荒草,还有谁为荒凉衰败的故宫守门?徘徊在台殿旧址,看到落花飘零的凄惨场景,抚今追昔,黯然销魂。昔日在宫殿里筑巢的燕子回来了,却不见往日的繁华景象,也没有见到当年阁前学舌的鹦鹉,暗示从前南宋宫廷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妃嫔如云的情况已不见了。
昔日华丽的皇宫如今成了凄凉的佛家寺庙,被番僧所居。夕阳西下,花雾散去,那些被称为万年枝的冬青树上,挂着僧人的袈裟。
清代金志章的诗,反映了当时凤凰山的景象:
禅房遥隐凤城西,故国空山望转迷。
辇道已荒春草合,妆台犹有野禽啼。
斋钟佛火销残劫,坏壁蜗涎认旧题。
太息专门桃李树,无言偏自得成溪。
南宋皇城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南宋临安城遗址尤其是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挖掘和规划利用,已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