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要写西门口,但我实际上有记忆的区域基本集中在了诗书路和纸行路。从中山六路走出,经过西门口站,就可以拐进纸行路,沿着走下去就是诗书路与观绿路,最后通过天成路到达一德路。第一次走过时,不由感觉这路名设计浑然天成,先有纸行后印诗书,放书而下,观绿赏天成。这一条路这几条路上古建鳞次栉比,小巷四通八达(虽然大多都叫“里”),例如东龙里,六榕里等。
诗书路据称明代左通政参议张诩在此处修筑看竹亭,每日吟诵诗书,路人经过,常闻吟诵之声,诗书街因此得名。清代樊封《南海百咏续篇》称:“西门内诗书街,因诩得名。”但此说恐不确,因元代大德《南海志》已有诗书行之名。
纸行路在宋代称纸行头,清时分为两段,南段称木牌坊,北段称纸行街。明代,不少顺德、南海和番禺人到这里开造纸作坊,从天平街(今天成路)至纸行街,大大小小的土纸行、色纸行,联幅成云,鳞次而列,纸行路因此而名。
年扩筑马路,木牌坊与纸行街合并为纸行路,诗书街改称诗书路,官禄巷改称官禄路。年,官禄路更名为观绿路。年,纸行路与诗书路合并,更名为红书中路。年复名为纸行路、诗书路。
纸行路经营纸业,从明代已经开始,到清代,远至福建的长汀纸、广西的玉扣纸、纱纸、佛山的色纸、蕉岭的草纸和安南纸等土纸,也从水路源源运往广州,通过纸行街等地的土纸行出口。鸦片战争后,德国、日本的洋纸,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各地的纸商都派人来纸行街坐庄,开设大栏,就近调度指挥,操控价格,形成一个庞大的纸品集散市场。
顺路而下则到一德路。
一德路是明、清新城的南城墙,年拆城筑路时,因为附近有一德社(今一德路小学),故命名为一德路。清初的两广总督衙门在卖麻街,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入广州,闯到总督衙门搜捕两广总督叶名琛不着,便将督署抢掠一空,并放火焚烧,一德社和附近靖海、五仙两城门,均被焚毁。
后来总督衙门迁到越华路,被毁的衙门旧址,清同治三年()改建为天主教堂,光绪十四年()始落成,历时25年。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所以又称为“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当年法国人把电影放映机带到广州,在石室的丕崇书院内放映电影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登陆广州。
据说,卖麻街早在宋代就是一个织网和麻袋、麻绳的集市,从地理上看,宋代这里还是烟水苍茫的大江,南宋末年才渐渐成陆。这个卖麻的集市,很可能是在江边的沙洲、小岛上,专做渔民生意的。明清时代,卖麻街一带,已是十行九铺、民物殷阜的街市了。白米巷有许多米铺,玉子巷有许多玉器、象牙店。
广州人习惯把商品集散地称作“栏口”,俗称“九八行”,也就是清代所谓的“七十二行”(八九七十二)的货栏(本号曾有专文介绍广州的栏口贸易,本文最后附有链接)。广州靠水吃水,货运主要依赖水路,栏口也大部分设在珠江边。竹木柴炭业有柴栏、杉木栏、桨栏、竹栏;米业有糙米栏、沙基米行;油业有油栏、豆栏;水产品类有咸鱼栏、塘鱼栏;猪有猪栏;牛有牛栏;鸡有鸡栏;蛋有蛋栏;菜有菜栏;果有果栏。行栏的主要收益,是向买卖双方收取成交金额2%至5%左右的服务费。
清末的谷栏在一德路西端(仁济路口),也叫谷埠。以前人们一说起谷埠就联想起那些在珠江上脂粉寮,那是因为谷埠曾经是紫洞花艇麇集之处。民国初年,谷栏移到了一德路东端(五仙门),抗战后又一度移到东堤。广州最大的果栏、菜栏、咸鱼栏都集中一德路南侧(清代城墙之外),广州人一说“去三栏”,就知道是去一德路。
抗战爆发后,果菜栏都迁到了今果菜直街、果菜西街一带,称为“新栏”。海味、干果食杂的批发市场,亦集中于一德路。其实对于现在人来说,一德路就是海鲜干货一条街了。
在这片区里,最出名的就是容意发牛杂店了吧,这家店最有名的就是它的牛骨髓,其次是牛三星与牛羊杂汤。这里的牛骨髓值得说道一下,牛骨髓这种美味一般都是用作烧烤,将油脂逼出。但这家的牛骨髓汤,直接在供货处将骨髓取出,而后下锅定型,刚吃到时如同豆腐一般宛若凝脂,而后才是浓浓的骨髓风味,就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皓质呈露,铅华弗御。”不过呢,牛骨髓吃到后面是真的腻,大家如果去的话最好还是分着点,一个人绝对是吃不完牛骨髓的。
说回来,这家的牛三星和牛羊杂也很有水准,我倒是深刻地认为能把内脏加入到餐品中表示无比的尊敬与称赞,虽说为边角料,却也有不输于主菜的风味品质。
和人民高架对称一下,从惠福西往西走,就到了龙津西路。龙津西路可大有说法,因为上面诞生了一家在西关粤菜史上赫赫有名的餐厅——向群饭店。向群饭店坐落于龙津西路,以一手葱油淋鸡闻名于市,用近似白切鸡的做法做成,盛放餐盘之上,葱油是自家所榨,加热到一百多度高温淋下,葱油与酱油在餐盘上融合升华,不同于普通的白切的寡淡,葱油淋鸡味道浓郁飘香,实为西关佳品。
除此之外,它家一首酱油鹅肠也是一绝,甜而不腻,加上鹅肠自有的爽弹嫩滑,确为佳作。同时,作为老牌必点,酿炸面也是独树一帜,平时吃过酿豆腐,酿茄子等夹肉菜品,却第一次吃到用面皮夹着肉炸成的酿炸面,用着这薄薄的面皮,硬是体现出了外酥里嫩的感受。
而且我觉得向群的鱼皮比陈添记好吃点。。。
向群已经存在了这么久,现在去吃也只用人均70+,不管是龙津总店还是时光荟、荔湾湖分店,水准都保持着一致,龙津总店是蝉联两年的必比登,而时光荟店据说曾经拿过星级(未经考证)。不过总店做了这么久,环境也是不要过高要求了,大家都是吃个市井,图个快意。
在我心中,向群为例的广州食肆才是维持广州美食之都的中流砥柱。
往南而行,就可以到达长寿东路。而长寿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玉器城与玉器一条街,满街上皆为金石玉件。
长寿东路上,就是坚记面馆了。广州的面食说起来,全城面食一石,云吞面独占八斗。在剩下两斗,坚记则是其中翘楚。不同于传统的竹升面,主打的伊府面没有爽滑弹牙的口感,淋面也不是清澈的虾子云吞汤,而是浓厚的牛腩炸酱。伊府面所可贵就在于其滑嫩的同时却不缺弹性,如同将面发起,筑成空心的含满汤汁的气泡,一口面下去,奇妙而无言。
第一次去,是和刘先生走了三万步从海珠走过来找不到任何吃食的时候,正值春节假期,大多数的店铺皆休整,而向群人头攒动,甚至连等位的资格都没有了。万般无奈,只能在瑟缩的寒风中走向坚记面馆。其时,长寿路阴风阵阵,黑灯瞎火,即使如我俩也不禁身心俱寒。也因为此,见到坚记时,才有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庆幸与欣慰。虽然前台的阿姨略有态度,内里环境油而乱,但满心却是温暖与欢欣(主要还是面好吃)。最后买了两饼面带回去,爸妈对此表示称赞,于是才有了二刷。
归来倚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