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了博物馆,发现我学了假语文闲话

前日看展览,听见旁边一对小夫妻在讲悄悄话(我真没偷听)。

女的说:铜烧,蓝嵌料,石……这怎么读?

男的说:铜烧蓝是一个词吧,然后是嵌料,石勾莲……这个……

我瞅了瞅文物说明牌,果然眼晕:

总共20个字,没有标点,不带停顿,历史老师看见要挠头,语文老师看见要辞职。

我抬头看了眼展品,明白了,原来是一件清宫玉石盆景:

这就好办了。

“盆景”等于“盆”加“景”,文物命名也一样,前半截说“盆”,后半截说“景”。

“铜烧蓝嵌料石勾莲双耳海棠式花瓶料月季盆景”就是以“铜烧蓝嵌料石勾莲双耳海棠式花瓶”为花盆的“料月季盆景”。

这么长的名字有必要吗?

当然有。第一,便于锻炼肺活量。第二,如果理解其中每个词——错了,是每个字的意思,你就能体会长名字的好处。

咱们先来看花瓶:

(铜烧蓝嵌料石勾莲双耳海棠式花瓶)

头三个字“铜烧蓝”可以拆成两小部分,“铜”是花瓶的材质,而“烧蓝”是一种珐琅釉装饰工艺,类似于景泰蓝。

花瓶表面的蓝色和绿色卷草纹就是用珐琅釉装饰的:

然后是极其精练的“嵌料石”三个字。

有人可能以为“料石”是某种宝石的名称。错了,“嵌料石”指镶嵌“料”和“石”。“料”是古人对玻璃的称呼,“石”指宝石。

花瓶表面的蓝色与红色花朵,就是用玻璃和宝石拼成的:

“勾莲”意为“勾莲纹”,这种花纹以一朵主花为中心,周围的小花通过枝叶与主花“勾搭”在一起:

“双耳”是说花瓶有两只提手:

(瓶耳为卷草形,与瓶身的卷草纹相呼应)

花瓶的名称还剩五个字:“海棠式花瓶”。

古人习惯把带有四片花瓣的纹饰称为海棠纹,而花瓶的瓶口恰好分四瓣:

认识了花瓶,盆景的名称也只剩最后五个字:“料月季盆景”。

扯了半天花盆,其实盆景的主角是用“料”(即玻璃)做成的月季花:

这时,咱们再回味一下盆景的全名:铜烧蓝嵌料石勾莲双耳海棠式花瓶料月季盆景。

是不是觉得,一看到名字,连你也能想象出这件文物的材质、工艺和造型?这就是超长名称的好处,便于专家“观其名而知其貌”。

看来读名字不难嘛,咱们换一盆花看看,巩固巩固知识:

这是一件“铜镀金嵌料石累丝长方盆玉石石榴盆景”。

一眼看出门道了吧?这是用“铜镀金嵌料石累丝长方盆”装着的“玉石石榴盆景”。

关于长方盆的工艺,值得一提的是“累丝”,因为许多游客没有注意到:

花盆口沿有许多拿金丝绕成的小圈圈,这种金丝(或银丝)编织工艺就是累丝,精细繁琐,绮丽奢华。

如此奢华的工艺,游客为何视而不见?因为盆里的花果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石榴花与石榴果都太漂亮,太逼真了!

可仔细想想,似乎不太对劲:石榴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花与果怎么会同时出现?

再看看石榴树四周,季节就更凌乱了。

这里有秋天开花的野菊:

秋冬结果的南天竹:

还有初春盛开的梅花:

这些花果不属于同一个季节,为何被工匠“栽入”同一方花盆?

因为它们都饱含吉祥寓意。石榴腹大多籽,象征子孙满堂;天竹长挂红果,象征长寿不衰;梅菊傲雪凌霜,更是书画器物上的常客。诸多福花寿果种在一处,吉祥之上再添吉祥啊。

(山石经常用来点缀花草,因为历久弥坚,同样具有长寿的寓意)

上面两件盆景,一盆月季一盆石榴,都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眼下陈列在首都博物馆《走进养心殿》特展的展厅里。

北京故宫是全世界收藏清宫玉石盆景最多的博物馆,总数超过件,宫里也有展出,但许多游客走过路过,也跟着错过了。

这么漂亮的物件,为什么会错过?因为这些精美的盆景在宫里是这样的:

凑近一看是这样的:

唉,不知多久没洗澡了。

宫里的文物常年展出,整日灰尘滚滚,又不允许随便清理。可是进展厅就不一样了,先请文物修复师清理灰尘,再请灯光师配上绝美的光线,难怪跟换了一盆花似的。

(寂寞绽放的山茶)

最后,咱们欣赏一下那盆石榴花的“姐妹盆景”——之所以称“姐妹”,是因为两者花盆相似,想必是同一批入宫的好姐妹:

这盆花名叫“铜镀金嵌料石累丝长方盆玉石菊花盆景”。

应该怎么读?你一定知道答案。

首都博物馆《走进养心殿》特展将持续到2月26日,随后移师香港和南京。

故宫养心殿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处供皇帝办公和睡觉的场所。殿内珍宝无数,琳琅满目,价值连城的玉石盆景只够当配角。那么,养心殿的主角是谁?等南京博物院开展的时候,咱们再揭晓答案吧,因为据说南京站的展览规模是最大的。

至于标题里的“闲话”二字,这又是一个新栏目(最近尽是新栏目)。前日顿悟:生活不只有大知识、大系列,更有小情怀与小闲话。今天的文章,就是我听了夫妻悄悄话(真心没偷听)之后,生出的一点小闲话。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xt/6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