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旅游发展中心按照区委主要领导要求,围绕打造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于一体的清照历史文化街区,举办“泉聊”沙龙系列活动,邀请各个层面专家围绕不同主题提出创意思路和见解。我们于7月13日、21日、28日,8月3日、16日,9月6日共举办了六期“泉聊”漫谈活动,分别邀请了省内知名旅游专家、旅游规划专家、艺术家、音乐人、植物专家及资深旅游从业人员开展“泉聊”漫谈。
在漫谈过程中,各位专家对清照历史文化街区从规划思路到街区布局、街区小品的创意策划及艺术元素如何融入古城、古城的管理运营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为旅游规划团队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借鉴,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了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第六期“泉聊”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潘丕旗:
济南植物园管委会主任
成玉良:
济南植物园植物学工程师
漫谈主题:植物文化内涵、植物在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作用、植物景观营造等。
9月6日,旅游发展中心举办了第六期“泉聊”沙龙,本期“泉聊”邀请嘉宾是济南植物园管委会主任潘丕旗、济南植物园植物学工程师成玉良。两位专家分别从植物文化内涵、植物在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作用、植物景观营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讲解。
有关创意汇集如下:
1植物文化内涵
(1)比德传统
“比德”思想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外形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与人的本质精神产生了共鸣,也就是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因此,在营造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植物景观中,应以具有比德内涵的植物作为首选花木。例如,在古典园林植物中,松柏的使用频率较高。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就将松柏的耐旱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2)比兴内涵
追溯历史,“比德”思想侧重于通过植物进行形象寄托,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等植物素材的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寓意,诸如“竹象征君子的节操”;“梅象征坚忍不拔的精神”;“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柿子树寓意事(柿)事(柿)如意”等。常见吉树寓意:吉祥草终年青翠易生长,象征“吉祥如意”,也叫瑞草。椿树易长而长寿,有些地方小孩摸椿树祈求快快长高。槐树被认为代表“禄”,多植于庭院。桃树传为五行之精,能制鬼辟邪,多以桃符悬门上。
(3)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天人合一”,古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景观植物的应用上应突出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即要求植物材料来源于自然,而且要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形、色、味、态等自然面貌。
2植物在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作用
(1)植物是具有生命力的构景要素
植物是造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材料。相对其他环境要素而言,植物是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构景要素,它以多样的姿态组成丰富的轮廓,以不同的色彩构成美丽的景观,使枯燥的人工建筑群充满生机与活力。因而对植物的景观营造有助于提高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景观特色,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更好地将古老的文化继承下去。
(2)突出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主题和意境
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突出泉水,涉及建筑、广场、道路、商埠等,这些都离不开植物的陪伴和衬托。依据设计的主题、意境、特色合理进行植物搭配,使植物配置对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主题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在这个景点里,种植大量柳树以体现“柳浪”,但主景则是以“柳浪闻莺”碑亭和闻莺馆主体建筑作为标志。因此碑亭和闻莺馆的植物配置,就可以将“柳浪闻莺”这一主题突出,使建筑与植物相得益彰。
(3)软化建筑线条,增强层次感
建筑是骨,泉水是魂,植物是衣,通过植物配置的多样性、灵活性可以打破建筑、广场、道路等生硬的关系,软化其呆板的线条。植物给人的印象是柔软、曲折、婀娜多姿,迎风飞舞的感觉,而建筑物给人的则是较为生硬、机械的感觉,在进行建筑与植物配置时,对植物进行一定层次、空间的设计,可以协调这两种感觉,以实现和谐的平衡,同时也可以丰富园林建筑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如济南植物园夏香湖餐厅四周种植垂柳、连翘等植物,建筑掩映在浓绿的树林丛中,显得格外醒目、突出。
3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植物景观营造
章丘特定的历史、人文环境决定了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内的植物造景应结合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造园手法和现代园林造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景观风貌,使中国造园手法与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风貌的再现结合起来,在设计上充分结合泉水特征表达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主题。
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内泉池、入口、建筑、广场、道路、商业区等风格各异,功能不一,应根据各自特点进行植物搭配,突出主题。植物选择上多应用光合效率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叶面积指数高的植物,如国槐、垂柳、栾树等植物,同时多进行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空间利用率高的生态型组合方式。
广场、道路及建筑周边适合应用树阵形式,树阵配置的苗木必须具备规则式种植的技术要求,因此对苗木的树干、冠形都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应该是树干挺拔、树形端正、冠形整齐,生理抗性强,生长势稳定,寿命长的品种。树种应是深根性,无刺、花、果、叶无毒,落叶、落花、落果不污染路面。树种最好是选用有中央领导枝的品种,如银杏、水杉、中山杉、马褂木、国槐、栾树、白蜡、新疆杨等。群植易发生交叉性病虫害的苗木品种不宜做树阵种植,如千头椿、五角枫、合欢、油松、樟子松等。趋光性强的树种如枫杨,也不能做树阵苗木。对日灼不适应的树种如七叶树,也不适宜做树阵树种,朝阳一侧排列的七叶树在强烈日灼下,易发生树皮爆裂。
(1)口处的景观入营造
入口空间作为沟通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与外部环境的桥梁,是游人进入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首先感受到的环境,其形象和处理手法在相当程度上会大大影响人们对整个空间环境的感受和把握。入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不同的特色进行植物搭配,对于开放式入口,对植或丛植以观形为主的乔木,如水杉、栾树、银杏等,形成整体植物景观框架,同时起到良好的遮阴效果;在各个分入口栽植高度尺度适中的小乔木或造型植物,如红枫、对节白蜡、小叶女贞等,可以起到划分空间和框景的作用;对于有古树名木的入口应加以保护,以古树为主题,周边栽植低矮的灌木或地被,突出古树文化内涵,让人过目不忘。同时在各个入口处可根据植物花期和季相的变化打造景观小品,愉悦气氛。
(2)建筑周边的景观营造
建筑在形体、风格、色彩等方面是固定不变的,没有生命力,多是生硬的几何线条,需用植物衬托、软化其生硬的轮廓,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建筑显然柔和多变,因此植物对于协调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植物栽植以后,会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
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栽植高大、树冠开展的树种来丰富其背景,如雪松、栾树等,若树体太小会显得极不相称;在结构细致精美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造型优美、树冠致密、色彩较为鲜艳或具有芳香的树种如海棠、鸡爪槭、紫薇等;在建筑物角隅部分,面积较小,常栽植一丛灌木,或山石配植物,如丛生竹、南天竹、腊梅、黄杨、小蜡等。
对于冷色系的建筑墙壁,用紫藤、木香、凌霄、地锦、爬山虎、藤本月季等植物垂直绿化,则自然气氛倍增,或者栽植颜色鲜艳的花木,能造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如紫荆、紫玉兰、榆叶梅、红枫等;而在红色或颜色较为鲜艳的墙体四周则适宜种植开白花或黄花的树木如白玉兰、连翘、迎春等。建筑南面,为了不影响采光,在离建筑较近的距离内不宜种植高大的乔木,以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为主;建筑物北面,因环境荫蔽适宜种植一些耐阴的地被植物如玉簪、沿阶草、麦冬、矾根等。在北方地区,上层经常应用的乔木树种有垂柳、国槐、白皮松、水杉、法桐、淡竹、五角枫、玉兰、女贞、银杏等,中层低矮灌木主要有紫薇、丁香、石榴、碧桃、榆叶梅、红枫、迎春、连翘及灌木球等,最底层为草坪地被,适当点缀一些四季草花,如麦冬、萱草、玉簪、郁金香、一串红、矮牵牛、金盏菊、彩叶草等活泼鲜艳又极具野趣的花卉,烘托愉悦气氛。
在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建设中,亭台楼阁轩榭廊等古典建筑风格的运用如果没有植物映衬,依然会缺乏含蓄、生动的韵味。
商埠也是风格迥异,处理好植物配置与商埠的关系,可为人们创造一种美的视觉空间,提高游客的休闲和购物意愿。在植物配置时,可根据商埠的经营内容来选择植物,应考虑植物的搭配和色彩是否能与特定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人的心理感受相适应。一般商业街空间较狭窄,人流量大,在植物配置时可采用丛植乔灌木或山石配一株植物,搭配盆栽绿植的方式增加绿量,使人的精神感到舒适。商埠的墙体可栽植攀援植物,室内绿化可采用植物墙的形式,也可用盆栽植物进行组合搭配,在餐饮区可以多用绿叶植物,如绿萝、鸭掌木、发财树、幸福树等,使人们在一个清新、自然的环境休息就餐。而在服装区,为让人们在安静、愉快心情下享受购物的快乐,常绿的比例占1/4~1/3较为合适,并配置一些活泼明快的盆栽花卉,如仙客来、茉莉、四季海棠等。
(3)道路两侧的景观营造
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道路区别于普通道路,起着组织交通、导游路线、连接观赏点等作用。从功能上来说,道路是人们从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在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应当充分考虑道路特点、地域文化、植物生态、环境等影响,将不同的植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尽量将植物景观营造成一件艺术品。
主路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内主路一般较宽,连接各个主要景点,两边的植物可以起到强化园路,增强方向感的作用,多选用乔木作为园路树,既可遮荫又可观赏花或叶,如栾树、银杏、樱花、玉兰、桃花、海棠等。树下可植耐荫花灌木如连翘、迎春,或镶边植物如葱兰、麦冬、萱草、月季等。
小路小路一般路面较窄,曲径通幽,以自然式布置为主,常采用花灌木片植形成花径形式。如丁香、紫薇可形成拱式幽静的小径;枝条较长的迎春、连翘可形成夹道式小径;草本植物则可形成开阔的路径,如葱兰、萱草、郁金香、鸢尾等。
交叉路口交叉路口又称中间绿岛。它是视线交汇处。植物选择时根据交叉路口的面积大小而定。面积较大的丛植乔灌木,以赏叶为主,配植不同颜色的色叶树。面积较小设一花坛或丛植球形灌木如海桐、黄杨、小蜡等,或置山石配一株树木,如南天竹、十大功劳等。
植物选择上应大量应用乡土树种作为基调树种,另外合理的采用常绿植物、季节性植物和开花植物等,让道路景观达到功能、意境、美观的和谐统一,植物配置上多采用乔木、地被、草坪的搭配,以形成通透的视线。
除了道路以外,绿色廊道同样兼具通行、休闲功能,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绿廊是指由建筑长廊和植物构成的绿色“通道”,它是由攀缘植物或乔木的枝叶构成半封闭的与外界隔离的空间通道。在绿色长廊的设计中经常用到的攀缘植物有紫藤、攀山虎、凌霄、常春藤、蔷薇等等,同时也可以用瓜果、葫芦等进行围和,体现章丘的农业文化,而用绿篱和乔木围合长廊的两侧也具有神秘和隔离感。
(济南植物园内的紫长藤)
(济南植物园竹苑内竹制长廊:两侧用竹子进行围和,用凌霄和紫藤相间种植作为顶部,构成半封闭长廊。)
(4)广场的景观营造
广场上的植物就像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或围墙一样,具有建造功能,包括限制空间、障景作用、控制广场空间的私秘性等。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广场植物景观设计必须是以满足广场的功能设计要求为目的,根据广场建设主题,利用植物的色相,姿态变化进行布置,与广场内各种小品建筑相配合,最终形成美观、实用的广场景观。
在实践中,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和浅根植物,确立济南市市花、市树的统领地位,因地制宜,结合水域、微地形、开敞空间等不同场地环境,配置适宜植物种类,体现当地的植被特色和地域风情,还要根据广场形状和特征的不同,绿化植物的配植可以采取一点、两点、线段、面、垂直或自由式等形式。在保持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同时,显露其丰富性和个性。例如在广场的外围,常采用树篱或者群植等方式进行隔离,树篱通常选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侧柏等,群植乔木则选择雪松、国槐、栾树等;广场内则运用花坛和草坪进行镶边,起到阻隔、装饰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广场的休憩场所,常需依靠树冠遮蔽日照,从而产生避暑的效果,因此应选取冠型较大,树叶较为浓密的植物,如北京市常选用榉树、白杨、梧桐、银杏、国槐等阔叶树,种植在广场内,夏日可以遮荫,冬天可以纳阳。
泉城广场的植物配置采用了生态设计的手法,利用济南的乡土植物配以新优品种,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创造出赋予空间特色的形态与氛围,广场的北部依托护城河形成了可亲水近泉的步行地带,能让人感受到柳丝柔美婆娑,泉溪激情畅流的泉城风情。广场周围的街道两侧群植乔灌木,所以从街道看向广场,视线被较为高大的植物及灌木丛遮挡,广场若隐若现。人们可以感知到广场的存在而主动的去亲近广场,而广场上的人由于视线的遮挡则逃离了街道的喧嚣。同时街道边的灌木丛除了有绿化遮挡视线的作用外,还设计了小路,小路中树木密集又茂盛,曲径通幽,增加了趣味性。
(5)园林小品的景观营造
园林小品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植物配置上讲求精巧,适当配置灌木丛及地被,如南天竹、羽毛枫、金叶女贞球、小叶女贞、玉簪、福禄考、醉蝶花等,旨在为游客提供拍照取景的场所,同时让人们了解和感受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独特的魅力。小品的植物造景以古朴的风格为主,除了选用一定的乡土植物外,局部点缀造型优美、色相、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增加景观效果。
(6)水体景观营造
在水体的植物景观营造中,可以借鉴绣源河、百脉泉公园景观设计手法,种植多种水生、湿生植物,岸边也可种植具有柔和线条形态的乔木灌木,柔化岸线,增加岸线变化,常用到的乔木有垂柳、银杏、水杉、桃树、千屈菜、连翘、迎春等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有荷花、鸢尾、千屈菜、芦苇、香蒲、梭鱼草、水葱、水竹、浮萍等。
百脉泉清照词园内木簟漂规划区南面和水景广场北面沿着水岸向水中伸出木栈桥。围合出浅水区域,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和花卉。清雅飘逸,同时也体现出清照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情景。
(百脉泉植物景观)(济南植物园内水体景观营造)
(大明湖水体景观营造)
(7)四季景观营造
以章丘本土植物为主营造四季变换的植物景色,使之成为周边地区赏花品花的最佳去处。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的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的叶、花、果、枝及干的四季变化来布置植物。注意植物的多样化,坚持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木地被相结合的原则。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冠线和缘线;配置时避免杂乱、雷同,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特色。
赏春以百脉泉、眼明泉群为主要区域赏桃花、玉兰、海棠、丁香、月季、樱花等,形成四时花海。
惜夏以石榴为主,形成漫城火红石榴花海。同时搭配紫薇、木槿、美人蕉、八仙花等花卉,形成以夏季为主的花海。
醉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以泉池为主要区域,赏秋季植物之美。以秋季叶色变红的鸡爪槭、红枫、黄栌为主,也可搭配桂花、紫荆、菊花等植物。
品冬主要种植冬季盛放的梅花、腊梅等,也搭配种植大叶女贞、红叶石楠等,同时利用宿根花卉、应时花木和观叶、观果植物进行组合。如隆冬季节,漫天飞雪,梅花放雷,吐出阵阵清香;南天竹泛出红晕,橘红色果实,点缀了冬季景观。
(8)立体绿化
适时适地的进行墙体、屋顶等空间绿化,有效的利用空间,既增加了绿量,又更好的节省土地资源。
(9)海绵古镇
随着“海绵城市”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植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的建设应该在雨水排放流经的区域,打造若干雨水湿地社区,收纳和净化雨水,同时减少暴雨时对雨水管网的瞬间负荷。
(10)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可采用高承载植草地坪为面层材料,突出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绿色、生态、环保”主题,将雨水收集、滞留、净化、渗透等功能集为一体,诠释生态和可持续的理念。在选择停车场周边乔木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遵从适地适树原则,以当地树种为主;②树种适应性强,病虫害少;③冠大荫浓,分支从高;④根系发达,易于栽培,无分泌物。在配置形式上以规则式为主,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并注意季相的连续,为停车场增添生机活力。例如,为防止影响驾驶员驾驶,在转弯拐角处应避免出现遮挡视线的植物;因夏季下午的太阳会比早晨的更烈,所以宜把较高大荫浓的树木栽植在停车位西南方向。此外,局部的植物设计还应有变化。如常绿树与落叶树,绿叶树与彩叶树,有香树与无香树,乔灌草与藤蔓等,通过不同的树种选择和搭配形式可以创造出多样的空间环境,带给使用者不同的知觉体验。
(11)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具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活文物、活古董,是章丘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历史文化和遗传学价值。古树对泉水文化来说是也是一种特有的资源,保护古树无疑能为章丘打造泉水文化生态标志区增添历史和文化的韵味。
点击观看往期精彩内容
1、秋雨绵绵寄乡愁,漫步朱家峪古村落
2、文祖街道石子口村、垛庄镇下秋林村
3、泉聊沙龙系列漫谈之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