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竴鍏辫鑺卞灏戦挶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31201/4300466.html
(定远二龙回族乡门楼)
地域
二龙清真南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二龙回族乡,清真寺位于该乡蓝玉街内。清真寺占地约5亩。
坐标
实地采集,东经.,北纬32.
沿革
(街景雕塑)
明初著名回族将领蓝玉为此地人,当时已有回民余户,此地名为“蓝府城”,并在蓝玉主持下始建清真寺,规模、建筑仿南京静觉寺.
(蓝玉街)
蓝坐狱后被灭九族,其府邸和清真寺均遭抄毁。
明永乐六年(年),明廷派武德卫指挥使王瑛(回族)率部驻镇,重建清真寺。后因王姓回族聚此岗而得名,始改名王回岗。由于人口不断增多,地域日趋扩大,至清朝末年,以清真南大寺为核心先后建有7座清真寺。
民国17年(年),马宏科,号甲三,原是地方名医,居住于现二龙清真南寺约50米处。马宏科参加革命后,以行医为名,做地下工作。民国30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被杀。黄岩、谭震林等亲往吊唁。为了纪念他,特塑铜像一尊,并撰写了《马甲三的真情实录》,建国后为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年3月15日,《晨熹》刊载石觉民《王回岗回民调查记》,据载:一行共六人,先由津浦线至滁州琅琊山,是日抵蚌埠夜宿河北清真寺,次日乘汽车经凤阳、定远至张桥镇,然后步行抵达王回岗,于王回岗历时三天做调查,并撰该文。另外,该文载“南寺,建筑年代宋朝,教长王家民,籍贯本地,年龄52,管寺姓名王传世,大殿间数三间,浴室间数三间,讲堂间数四间,经费来源田地九亩,每日礼拜人数一二十人,每周礼拜人数八九十人,寺内古迹宋代石碑一碣。另外该寺除田地外由管寺自由捐助。”
民国26年农历七月十三(年8月18日),定远国民党统治者以“非我族内,其心必异”、“有碍抗日”为借口,勾结地主恶霸和土匪刘登峰等,对二龙回族聚居区进行烧杀抢掠。同年,二龙回民自发组织了“红枪会”,有6个保、6个香堂子,入会人数达千人,6个保还成立6个自卫队,拥有土枪60支。
民国29年初,派龚胜、陈先到定远县王回岗(今二龙回族乡)回族聚居的地方,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动员群众抗日,并成立了二龙乡人民政府,建立了农、商、青、妇等抗日协会。同年9月组建了青年武装自卫队,乡属6个保约余人参加自卫队。拥有土造长枪60支,担负铲除恶霸、打击土匪和国民党顽固派、抗击日军、保卫家乡人民生命财产的重任。曾多次打击徐郁堂、杨大麻子土匪武装,抗击附近国民党顽军牛登峰、王华锦部的骚扰。
民国29年(年)以前,该地一直被称为“王回岗”。新四军二师政委谭震林及县长魏文伯到该地视察,看地形象两条龙。谭震林诙谐地说:“王回岗就改叫二龙吧。”二龙因此得名。
民国30年,日伪军联合对皖东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扫荡,一股伪军气势汹汹向二龙乡扑来。当敌人进入周家湖时,乡自卫队等地方武装痛击敌人,使敌人未敢进犯。
民国31年(年),二龙乡改组为二龙回族自治区,青年自卫队于次年春改编成清真营,下设两个连,百分之九十以上战士是回族,仍属地方性武装,由新四军二师派出富有作战经验的张绍文任营长,自治区党委书记白之义任政治教导员。
年,设二龙乡。
年,二龙乡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第一批民族乡,即二龙回族乡。
年至年,由政府拨款和当地回民捐款4万余元,对二龙街南头清真寺的大殿和三间北讲学堂修缮一新,并新建了望月楼和四间水房。
年8月,二龙清真南寺,凿井一眼,寺内建碑立志。
建筑
(二龙清真南寺外景)
(入寺大门)
二龙清真南寺,主要建筑为大殿、望月楼、水房等。
(大殿外景)
二龙清真寺南寺大殿,位于寺正中,为硬山顶瓦房,面阔五间,明间两樘四扇木质门,四次间开正八角型镂空墉窗,檐廊立水泥抱柱四根,下设鼓型柱础,檐廊进深2.米,正脊正中置有宝瓶,宝瓶上托一新月。
(大殿内景)
大殿内,南北宽度17.米,东西进深6.米,米海拉布开孔呈圭型,内为方型,米海拉布南北3.米,东西1.米,地板距正脊正中6.米,殿内置简易木质“呼图拜”楼一座,大殿内总面积.平方米。
(望月楼)
该寺望月楼,为三层六角攒尖顶,一层勾连搭于米海拉布西侧,向北开券门一道;二层开圭型墉窗六扇;三层建单圈柱攒尖亭,顶尖置有宝瓶,瓶尖托一新月。
(寺内北侧瓦房)
二龙清真南寺北侧,为从西向东依次为:香锅厨房、殡葬室、男水房、女水房。
男水房内,南北4.米,东西5.米,面积25.平方米,共设大净隔间4间。女水房内,南北4.米,东西8.米,面积41.平方米,共设大净隔间4间。
(寺管会办公室)
二龙清真南寺望月楼西侧,有硬山顶瓦房一处,面阔三间,原为老大殿,现为寺管会办公室。
殡葬
二龙清真南寺,现有经匣两具,花架一个,水晶冰棺三具。
碑刻
二龙清真寺南寺,有现代碑刻共三方,分别为年立《清真南大寺碑铭》、年立《新寺铭》、年立《凿井功德碑》。
古井
(寺内古井)
二龙清真南寺,现存古井一眼,位于寺入口院内寺管会办公室门前,该古井外径60厘米,内径40厘米,离地高40厘米。
古迹
(石狮子底座)
石狮子,文革时被砸毁,现仅留一个底座,在街北蓝玉井附近。
(蓝玉井外部图)
(蓝玉井内部图)
(蓝玉井内部曝光图)
蓝玉井,即蓝玉家眷投井之井,现位于二龙清真寺南寺西北角,蓝玉西街北侧一民居内,该民居坐西朝东,该井坐标:东经.;北纬32..
人口与礼拜人数
年,据石觉民调查,二龙当地共户,男子人,女子人,共人。每日礼拜一二十人,每周礼拜人数八九十人。
据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定远县回族人口人,其中二龙乡回族人口人。
二龙清真寺南寺,现主麻礼约20人左右。
姓氏与迁移
二龙清真南寺附近回族以王氏,杜氏,安氏,张氏,穆氏为主,其中王氏居多,杜氏次之。
王氏,据《定远王氏前家宗谱》载:始祖王瑛,字赞,祖籍直隶顺天府大兴集,今河北省。官授武德卫指挥使,后升为飞熊卫指挥使,常随驾出征,骑黑马,故称为“黑马将军”。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年称帝,公元年朱元璋为独揽大权,杀戮功臣,诬陷蓝玉大将军谋反,将蓝玉处死。继由刘伯温推荐,朝廷命先祖王瑛率部到蓝府剿灭蓝姓九族,蓝玉全家眷投井自杀。许多蓝姓逃往他乡,改蓝姓为青。平定蓝府后,先祖王瑛同样受到了皇帝的猜疑,被责令留守遭劫后的蓝府城。二世祖王青、三世祖金、银、玉亦随父辈躬耕于此,时蓝府城易名“王回岗”。故二龙回族乡王姓前、中、后三大家族均属先祖王瑛后裔。
杜氏,据版《杜氏宗谱》十六世孙杜永俊年4月《杜氏宗谱序》记载:杜氏原籍固镇县仲兴乡刘胡村杜圩,亦称老仁桥杜圩。约多年前,其中一支迁往定远县严桥乡东南观桥(又称官桥)居住,至多年前有兄弟三人,大祖二祖务农,忠厚老实。三祖性烈,习武,爱抱不平,遭仇家离间,大二祖以家法处决三祖。失去三祖的武力保护,大二祖受欺而无力反抗,被迫由官桥迁至二龙(时称王回岗)杜圩居住。其他杜氏或返回祖籍仁桥居住或四散他乡。
安氏,由凤阳临淮镇迁来,据坊间流传因避水灾从安家大圩迁来二龙。
张姓,据坊间传言,由全椒县杨龙店子,因联姻迁二龙。
穆姓,坊间传言与定城穆姓是一家,源于天津市郊,原有兄弟三人,因避明朝末年的战乱逃至定远,在城南落户。行二者生八子,勤劳致富,分家时每子一箩银元,固有穆八箩之称。
现任阿訇及历任阿訇
现任阿訇:黄义全
历任阿訇:王家民(年前,至建国后)、黄希雨
凭轩听雨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