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5草木的慰藉与审美的差异化

我不喜欢说自己是个爱花草的人了,因为现在这样说的也太多了,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说明自己的品味。

就像搞少儿美术,在与同行聊时,我也学会尽量保持一些沉默,毕竟大家读的书不一样,走过的路不一样,对经营的态度也不同。但假若有些利益的合作,我也尽力不排斥,做人毕竟也不能太理想,但也不能坏了合作的底线。

假若我说爱花草,你们到我的家或我工作的地方,并没见到惹你开心的花儿,那不是让你失望的一件事吗?可能还会产生一种误会,觉得我那么虚伪。就像大家抱着期待送孩子来我这画画,结果孩子下课,看画得“乱七八糟”,没有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失望的反差更大了。

我种的一些植物,多是不开花的草木,比如南天竹、乌柏、槭树、银杏、蕨类等,也许会开花,只是开得少且不艳丽;但会结果,可也总是不常见;比如银杏树,至少二十年才结果,还分雌雄;还有那结红果子的南天竹,也不知何时才结。

至于是否结果,我也不去在意与顾盼了。我会把它们种在朴素或破陋的盆里,只要有肥沃的土壤就可以;我甚至不在乎它目前是否好看,只要它们的根扎得深壮。既然,没有这样的在乎,于是也不怕人们的误解与嘲笑了。

我经常说:“先让它们野蛮生长吧,这样以后才有方便造型的可能性。”记得有本《园丁与木匠》的书,是关于教育的,我一直还没买来看。

但我也有了自己的常想的一个问题:童年的孩子,尽量先让他们野蛮生长一下,让心灵积聚更多养分,想必未来的人生会有更多可能性吧?他们总有被规训的一天,被某个公司的系统或者社会的普世价值观,那时候到底谁是他们的”造景人“,对他们进行修剪?与种盆栽还不同,还是希望他们具有自我升级与修剪的能力吧!

我的那些草木都是挖来的,生命力强,很适合我这懒人。走在路上的时候,我自己经常注意那些植物;也经常炫耀,和我走在路上,不用查手机,没几个人能比我认识的植物多。

炫耀知识是应试教育给我留下的病根,看当今这些孩子,还是有这种情况的,比如常说”我学了什么“,仿佛不学某某才是童年的残缺。但真正考试或上台时,也是搞不出成绩的;就像,你再问我,那植物有何功能,我又答不上了,此时还不如一个收拾菜地的老奶奶。

尽管看的西方美术史多,但还是爱传统的一些;甚至在装修上,喜欢日式或中式的极简与古朴,比如那种朝南的阳台边放一块大木头,再放一盆观叶的简约植物。但这种多了,也会成一种消费的泛滥。有时候我想,自己是不是老了呢?比如那些盆栽,不是年龄大的人才玩的东西吗?我想,也许是因为它们有点中国画的味道。

还有一个原因,一些植物可以给我带来审美的想象,比如这些观叶的植物,到了秋天就会变色,有变红的,有变黄的,我要的是它们带给我的关于秋天的遐想。乌桕树的叶子会变红,会让人想到”江枫渔火对愁眠“;周作人曾作文论述,那”枫“其实就是乌桕。

今天我把一棵槭树类的小树给孩子们看,当我平视它时,想到自己童年时爬的村边那些歪树;注视着它那一波三折的枝干,仿佛看见童年的自己和伙伴在树下乘凉嬉戏,还看到夏天的天牛,听到清澈的蝉声。我把这些说给学生听,我说这好像是”比喻“,是”意象“,这缩小的树代表着我的一些感情与回忆,有了那些,它的形式才有了美的意味。可能他们还听不懂,但这种对话是一种唤醒。

童年是储存意象的阶段,是丰富感知的阶段,是储存营养的阶段,是觉知自我体验的阶段。

今天正是有了那想象的冲动,才让我坐下来把这些写下来。当练笔作文,也当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

观点谈

1:市面上常见几种“儿童画画种”

观点谈2

朝着底层能力去探索根本规律

观点三:在小环境里,给孩子留一片净土

观点谈4

关于儿童绘画中的自信与评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gx/75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