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5291113.html
南美白对虾的健康生长与环境密切相关,养殖水质恶变、底质污染,会导致南美白对虾产生应激及压迫感,使其免疫抗病机能削弱无法适应环境而发病。同时,虾病的发生与本身营养状态等有着重要关系,如管理不当、饵料投喂不足、饲料劣质及腐败变质等,导致营养不良、体质差、抗病力下降发病。病害防治应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把健康养殖技术落实到每一个养殖环节中,通过消除传染源,投放健壮虾苗,优化养殖环境和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病害的发生。药物使用必须按照“NY-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如下。
一、红体病
1.病毒性红体病
(1)病症:对虾不摄食、活力降低活动缓慢。触须、尾扇变红,足发红,严重时整个虾体呈茶红色。甲壳上有不规则的黑斑,肝胰腺变异。
(2)病因:桃拉病毒(TSV)感染。
(3)防治措施:彻底清淤消毒,保持良好的水质;选购健康不带病毒的虾苗;在病害流行季节,5~7d全池泼洒0.2~0.3mg/L溴海因复合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同时每15d用碘类或季胺盐消毒;养殖期内,在饲料中添加多糖类、维生素C、维生素E及添加微生物制剂,提高对虾免疫力。
2.细菌性红体病
(1)病症:对虾附肢变红,全身变红,特别游泳足变红称“红腿病”,壳变硬,无黑斑。
(2)病因:副溶血弧菌感染。
(3)防治措施:预防全池泼0.25mg/L枯草杆菌,每隔10d全池泼洒0.2mg/L二溴海因;防病隔天全池泼洒0.2~0.3mg/L二溴海因两次,隔3~5d全池泼0.3mg/L枯草杆菌,每公斤饲料添加0.5g氟苯尼考,1g维生素C及10~20g鱼油,1.5g生物活性添加剂,连续喂5~7d。
3.应激性红体病
(1)病症:对虾常表现为触须变红,应激期抗病力急剧下降,
(2)病因:虾池水理因子突变(如水温、酸碱度、氨氮、亚硝酸盐)或大雨、暴雨过后。
(3)防治措施: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使虾池水质保持稳定;夏季高温多雨,经常使用有益活菌,保持池水良好藻相,水体可用维生素CAE泼洒,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
、虾用多维、维生素C。
二、病毒性白斑综合症
1.病症:对虾停止摄食,行动迟钝、漫游水面或静卧水底,不久即死亡。典型病虾在其甲壳的内面有直径数毫米的白点,白点有时变为淡白色,头胸甲易剥离。
2.病因: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
3.防治措施:参照病毒性红体病。
三、肌肉白浊病
1.病症:尾节肌肉或全身肌肉呈白南美白对虾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浊色,甲壳均变软。
2.病因:主要是由细菌性病原引起的,在高温、低氧的情况下,虾受惊跳动,肌肉损伤引起的病变。饵料营养不全也会引起肌肉白浊。
3.防治措施:彻底清塘。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虾体抵抗力,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2次;发病时,可全池泼洒0.2~0.3mg/L二溴海因;每
kg饲料添加1~2kg维生素C或维生E投喂,连喂5~7d。
四、褐斑病
1.病症:对虾甲壳出现不规则褐色(或黑色)斑块,病灶溃烂;甚至穿透甲壳。附肢、
触须断掉,继而呈黑褐色。
2.病因:机械损伤,导致弧菌、气单胞菌、粘细菌等入侵甲壳,破坏几丁质。
3.防治措施:用20~30mg/L茶粕药浴1d,再通过换水提高水温促进蜕壳。
五、肠炎病
1.细菌性肠炎
(1)病症:病虾消化道呈红色,胃部最明显,中肠变红并肿胀,直肠(后肠)变混浊,界限不清。病虾活力减弱,厌食,生长慢。
(2)病因:由于水质恶化或饵料腐败所致,常见有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感染。
(3)防治措施:虾苗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消毒;使用水质调节制剂进行调水,施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饵料中定期加入壳聚糖(或芽孢杆菌)、大蒜素及维生素C、生素E等提高虾的免疫力;发病时,饵料中添加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物,如氟苯尼考+壳聚糖+维生素C连用5~7d。
2.摄食不良引起肠炎
(1)病症:基本同细菌性肠炎。
(2)病因:吞食蓝藻产生的肠炎由于虾池蓝藻过多,晚期病虾往往有细菌继发感染。
(3)防治措施:防止蓝藻形成优势种群;调水改底,防止蓝藻进一步繁殖;治疗措施基本同细菌性肠炎,可再加入护肝类的药物及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六、附着生物病
1.病症:常见有聚缩虫、累枝虫等附生于虾鳃,严重时体表、附肢、眼部都呈绒毛状,淡黄色,虾常伏于池边或在水面打转。
2.病因:池塘水质不洁,含有机质多的水体极易导致发病。
3.防治措施:改善水质条件,投喂优质新鲜饵料,促进对虾脱壳。
七、软壳病
1.病症:虾甲壳明显变软(非蜕壳引起),体形消瘦,活动减弱,生长缓慢。
2.病因:主要是池塘老化,有机质过多,或放养密度大,pH值低及营养长期不足,水质条件恶劣。
3.防治措施:保持良好的水质、底质,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严格控制水中的钙、磷比例,pH值控制在7.8~8.6之间,防止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
八、黄鳃病
1.病症:鳃丝呈灰黄色,严重的开始溃烂、坏死,镜检有大量细菌。
2.病因:水质恶化。
3.防治措施:加强水质管理,pH值低时每10~15d全池泼洒10~15mg/L生石灰或1kg/亩EM菌;用2‰土霉素配制药饵,连续投喂3~5d。
九、黑腮病
1.病症:早期鳃丝呈橘黄色或鲜褐色,后渐变黑,鳃丝腐烂坏死,至窒息死亡。
2.病因:底质污染或真菌引起,多发生在高温期,养殖密度偏高,清池不彻底,水体富营养化的虾池。
3.防治方法:①若为池底污染所至,要积极清除池底有机泥沉淀物和残饵,加强换水,定期泼洒生石灰(7一10)x10-6。②若为真菌引起,可施用峡喃哇酮(2一3)x10-6,结合施用生石灰8x10-6,有一定疗效。③用二澳海因o.2x10-6水体消毒。④用盐酸葱诺沙星按1偏比例配制药饵,连续投喂3天。
十、畸形病
1.病症:虾体弯曲、畸形。
2.病因:水中重金属离子含量高,水质污染严重。
3.防治措施:保护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水温;用5~10mg/LEDTA-Na2处理池水。
十一、滞壳病
1.病症:在蜕壳时病虾头胸甲无法脱落,粘带在步足基部,死亡率可达%。在淡水养殖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体长6厘米以上的南美白对虾易发此病。在室外池塘养殖过程中不易被发现,故危害性很大。
2.病因:换水条件差,池水浑浊,水质富营养化,蓝藻旺盛,特别是天气持续高温,养殖密度大。
3.防治措施:①用生石灰拌水泼洒,每天2次,连续2天。②投喂优质饲料,最好投喂鲜活饵料。③养殖水体用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消毒。
总之,虾病已成为当前对虾养殖生产中的一大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有关单位要严格对种虾的监测,进行无特定病原SPF种虾的培育;要加强白对虾饲料质量的检测,严禁使用腐烂变质的饲料;同时要讲究科学养虾,加强疾病检测和预防措施,切勿滥用药物。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提醒,养殖者会提高警惕,加强预防,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