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白素贞、许仙断桥相会的故事发生在晚清,那么两人分别从两侧桥头走到桥中间时,会说的第一句话很有可能是:你有钥匙么?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清末时,杭州西湖断桥上的的确确有一个小门。根据老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门位于断桥的近乎正中处,两侧为纯白色墙壁,中间开木栅栏门,门上横梁部分可能写有“断桥”两字,但不同照片中似乎并不完全相同,后有小字若干排,模糊不清,最上方则用砖瓦覆盖成类似悬山顶的样式,比较简陋。
断桥佛利尔拍摄晚清
西湖断桥明信片
西湖断桥明信片
西湖断桥佚名拍摄清末
据记载,该门建于太平天国平定的同治三年,公元年,拆毁于辛亥革命时期,年前后,早启晚闭。
拆除小门后的断桥二我轩拍摄晚清民国
由于历史上关于小门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我们只能基于小门建造、拆毁的时间,以及孤山另一侧的西泠桥有一座相同小门的情况来推断,这小门的最主要作用应当是对孤山上的清代皇家行宫起到一般保护作用,只要两侧小门一闭,孤山行宫便成了一个独立区域,可以拒绝参观。而民国建立后,大清王朝本身都已经倒闭了,那皇家行宫自然更没有谢客的必要了。
民国时期绘制的孤山地图
西泠桥小门佚名拍摄晚清民国
值得补充的是,作为西湖标志之一的断桥在历史上几经变迁。首先,断桥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朝。据南宋《临安志》描述,南宋时桥上就有木栅门,朝开暮闭,晚清的栅栏门重建,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作一种复古。清朝初期,断桥上改建御书亭,断桥随之变成了一座亭桥。在传统文化中,断桥亭有着一定影响,比如京剧《双桥断》,也就是《断桥相会》便又名《断桥亭》,唱词中有:前面就是断桥亭;断桥亭见我妻必做对头等等。不过,好景不长,太平天国第二次进攻杭州时,桥损亭毁。
断桥亭西洋铜版画
断桥亭出自《西湖十景图》
断桥亭出自《自杭州行宫游西湖道里图说》
当运动结束后,便进入了前文的小门时代。而在辛亥之后,断桥虽然屡有重修,但最重大的变化莫过于为便利汽车通行,于年拆除两侧台阶,浇灌水泥坡道。今天,我们看到的杭州西湖断桥,总体而言就定型于一百年前。
取消台阶后的断桥佚名拍摄民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