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天竺寺又名天竺岩(俗称观音殿),始建于隋代(-年间),位于南安市官桥镇周厝青口自然村后毫光山,青青戴云山盘旋至此,于不远处入海。寺后山貌似虎头雄踞,相传隋朝年间,一行脚僧经过山麓,留石为记,嘱咐弟子前来建立丛林,弟子问具体方位,老僧言夜放白毫相光处即是。弟子遵嘱到来,于夜放白毫光岩下开山拓土,建大众福田,几经寒暑,终立下释迦庭院,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寺名天竺者,皆曾随尘世更迭,历经几度兴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唐初统称为天竺。
福厦线官桥复线旁,毫光山天竺寺山门修葺一新,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一路苍松翠柏,群山环绕,“山间水潺流,满坡青松秀”,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天王殿,一入殿门,仿佛进入一个小洞天,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令人心旷神怡:“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天竺重光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天竺钟梵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相传与安海观音殿香火有大缘源。早年有僧人住持期间,香火鼎盛,法脉不断。据志载:明朝初年地方久旱,有僧于寺外设坛祈雨,突然阴云密布四方,一时方圆数十里福泽均沾,惠及一方。
天竺寺历来为南邑三十六都主宫,年遭劫难被拆除,成为一片废墟,田地山林收归集体,连檀香木雕观音佛像也不知流落何方。后村民曾集资建起天竺岩,“文革”浩劫时期又一度被毁!仅入门处尚保存两方石刻碑志,可作为天竺寺渊源考证。根据二方石碑记载:天竺寺曾一度湮废,明时倔斗乡陈宗俊重建,其元孙陈珊又修。清康熙辛丑年(公元年),松岳乡李文禄等延僧访诚中兴流及七世,不守法度,寺产被典卖,斋粮几乎不给。直到道光八年(公元年),林振文、李维几乃出为据理公订,林辉枝、林辉躬充八十五两以成其事。计寺田三石,虎头山后产山十八崙(座),并立约以后不得私相授受,触犯寺规。民国七年(公元年),释转博又修葺,释转博禅师,南安雪峰寺出家,拜喜参和尚为师,在闽南以提炼消食丹为当时人所称道。住持天竺期间,曾得泉州承天寺云果法师(祖籍惠安,现存承天寺大雄宝殿“闽南甲刹”是他手书)“法轮常转”墨宝,并立碑记。上世纪20年代初,释转博禅师应邀住持石狮灵秀山金相院后,留寺院给弟子黄振泼(晋邑白垵人,当时天竺寺主要护持人),后人称天竺和尚,本地有不少传说与他相关,大殿前风狮爷一对,石刻一方,系天竺和尚所留。
寺宇时兴时废,历代均有修葺,不仅经历了各朝代波澜曲折的岁月,也有近代革命历史。年至年战乱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江)南(安)创建工农红军,晋南游击队第三支队组建山边区委,成立了天竺支部,开展地下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天竺寺一时成为地下斗争活动据点。
解放后有惠安籍优婆夷妍姑住寺管理多年,十多年前往生。近整理山林发现由禅师墓塔,可见古寺历史源远流长,有待更多有识之士前来挖掘。
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乡贤洪邦村新加坡华侨蔡多华先生和田乾村菲律滨华侨吴金聘先生同发菩提心,致信当时管委会负责人庄志经,倡议并带头汇款捐资,经过多方集资、集粮,在村民通力合作下,开始破土动工,重建天竺寺。年天竺寺董事会汇集晋南乡贤,制定古寺发展规划,寺院建设进展快速。年天竺寺被批准为南安县佛教活动开放场所,在新的时期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
在各方善信共同护持下,年5月天竺岩建成三间进深背靠青山远看大海式大雄宝殿,“崖缝古榕茂,殿侧玉兰香”,屋顶飞檐翘脊,双龙护宝塔。主殿供奉我娑婆世界教主释迦摩尼如来、东方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西方极乐国土阿弥陀如来三世佛像;释迦文佛前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善财龙女侍立左右;左右两殿供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宝像;东西厢房、南北厅房为僧室、斋室及香客休息室。增建钟鼓楼,南坡华盖宫山神庙,修缮上下石埕,围墙、人行道。天竺岩附近晋南乡贤一再发心,铺设盘山公路,后又营建北坡山门天王殿,增设亭台景观;新造观音阁宝相庄严,一对白象守护两侧。当年天竺和尚振泼师玄孙黄朝晖居士主要捐赠有观音阁内高五米多红木持经观世音菩萨造像,及乾隆版大藏经一部,祖孙四代护持天竺,机缘巧合可称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