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盘点历史上弃位
出家的王子
《地藏十轮经》云:“出家僧相,乃秽恶世间清净幢相。”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
上图:释迦牟尼佛
1、释迦牟尼佛
佛陀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名乔达摩·悉达多。十九岁时,因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太子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成佛后称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也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随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
上图:阿难尊者
2、释迦族诸王子
佛陀在故乡迦毗罗卫国,随缘方便地说了几次佛法,这些菩提种子逐渐地在人内心中发芽,跟随净饭王左右的人,以及释迦族中佛陀的王弟等,都想披剃出家。
阿那律尊者
净饭王共有三位王弟,每位王弟各生二位王子,自从佛陀归城以后,白饭王的王子提婆达多和阿难、甘露饭王的王子阿那律、斛饭王的王子跋提和婆娑等,都生起了跟佛陀出家的信念,他们共同決定:一起出家做沙门去!
诸位王子因深信佛陀的教法而剃发出家,做了佛陀的弟子。难陀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弟弟,娶了如花似玉的妻子,夫妇恩爱异常,后来他也受佛陀劝化出家。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曾经娶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生下独子罗侯罗。罗侯罗在十几岁时出家,成为僧团中最初的沙弥。后来耶输陀罗也随着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及很多释种女众,加入僧团做比丘尼。
上图:十六罗汉之戌博迦尊者
3、戌博迦尊者(开心罗汉)
佛教十八罗汉中的第九罗汉戌博迦尊者,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夺王位。他对弟弟说:“我心里只有佛,而没有王位。”且打开胸膛,弟弟见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乱。成道后世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上图:达摩祖师
4、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生于南天竺(印度),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王子,刹帝利种姓。他是印度禅宗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祖师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经海路到广州登陆。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上图:15世纪白居寺壁画寂天菩萨
5、寂天菩萨
《入菩萨行论》的作者寂天菩萨,是古印度南方贤疆国的王太子,原名寂铠。他从小信仰佛法,幼年即学识出众,谙达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后来国王去世,大臣准备拥戴太子登位,在即将举行授权灌顶仪式的前一夜,太子梦见了文殊菩萨。梦中,文殊菩萨坐在寂铠太子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唯一的爱子啊,这是我的宝座,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
另说太子梦见大悲度母尊,以开水为他灌顶,太子问度母为什么用开水为自己灌顶,度母回答:“授王权灌顶之水与地狱铁水无有差别,我用开水为你灌顶的含义即在此。”寂铠太子醒后,晓悟到这是圣尊对他的授记与加持,以此而对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厉的出离心,于是舍弃了一切离开王宫。
上图:阿底峡尊者
6、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是公元11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班智达,出生于札户罗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是迦尔耶那师利国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尊者幼年不贪王位,专事游历,遍经诸国,访师学法。
阿底峡尊者的度母像
有一次,度母在梦中告诉他:“你已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解救众生脱离轮回苦海是你的使命,不可以半途而废。”他醒来之后,认清了自己过去的愿力,于是离开王宫,舍弃红尘出家为僧,依止当年印度著名的罗侯罗尊者为师。在上师的教导下,他很快就精通了三藏,并对诸多佛典过目不忘。
上图:安士高
7、安士高
据史料记载,安士高是到中国传播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学说和禅法的第一位外籍僧人,本名清,原为安息国太子。自幼信奉佛教,当其将即位时,出家修道,而让位于其叔。他精研阿毗昙,修习禅定。于东汉建和元年()到达洛阳。不久即通晓汉语,翻译经典,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
上图:地藏王菩萨
8、九华山地藏金乔觉
九华山地藏菩萨化身金乔觉,俗称金地藏。贞元十年,金地藏圆寂,三年后,肢体软,骨节有声,颜貌如生,诵称肉身。众僧视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因其俗姓金,故称为“金地藏”。
公元年,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新罗国(今属韩国)的王族家中降生一子。其父金兴光,后为圣德王,母为成贞王后。相传名乔觉,相貌奇特,顶耸奇骨,福慧具足。
但王子不想继承王位,为了要探究人生的道理,觉得一定要出家才能真正地解脱。就算自己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可以给人民很多恩赐,那也只局限于自己国家那么大的范围而已,一切的有情众生怎么办呢?只有出家才能度天下的众生,所以在二十四岁那年,王子出家修道。
上图:无相禅师
9、大慈寺无相禅师
新罗国王子出家的大慈寺无相禅师,唐开元十六年(年)来到唐朝的京城长安,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其后周游入蜀,拜禅宗五祖弘忍的再传弟子处寂为师,创立了引声念佛和无忆、无念、莫妄的“三句法门”。《赠无相禅师》诗云:“人人尽道事空王,心里忙于市井忙;唯有马当山上客,死门生路两相忘。”
上图:顺治皇帝
10、顺治皇帝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结茅庵隐居。老僧终年不下山,不吃饭,不喝水,闭目打坐。有一个小和尚跟着他,不时下山买米做饭自己吃。就这样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随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睁开眼睛,对徒弟说:“我要走了,你好好呆在这儿,不要下山”。徒弟闻此言牵着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师父离去。老僧劝慰说:“不要悲伤,我们师徒还有见面的一天。”遂从袖中取出一幅画轴,上面画着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没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师父肖像,说:“我走后,经过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见人就拿出画给他看。如果有人帮你为肖像画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交代完,老僧就飘然而去。
不久张献忠流窜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师父吩咐,没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时,徒弟才下山,此时清兵入关后,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称大清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小和尚辗转云游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寻找师父,却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徒弟讨饭讨到北京,恰逢顺治帝到郊外狩猎。小和尚不知这是皇家队伍,只牢记师父的嘱咐,于是竟上前冒犯御驾,请求顺治帝看画。侍卫大惊,想逮捕老僧徒弟,顺治帝却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开画轴来过目。小和尚打开画卷后,顺治帝一看,诧异的说:“这肖像怎么没画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砚台、毛笔来,顺治帝亲手为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时早已泪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师父,我可找到你了!……”。众人面面相觑,顺治帝也吃惊不小。于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嘱咐原原本本说了一遍。顺治帝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总有出家的念头冒出来。
年3月15日出生的顺治帝,马上要过23岁生日时,于年2月5日,黄历正月初七子刻,帝位出走,与徒弟遁迹于五台山深岩之中。世祖离位后,皇三子玄烨于顺治十八年继承皇位,史称康熙帝。康熙帝多次想探访顺治帝踪迹,但未如愿。
顺治皇帝出家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洲汤伐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以金刚为正法眼
以楞严为降魔杵
以大悲为利世灯
以弥陀为导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