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刘文斌出诊时间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691.html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脉,无不留有厚重印记。我国的百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多是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因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它们代表的是中华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部分。

洛阳,立洛河之阳,居天下之中,因此古称为“中国”。既有中原大地雄伟浩瀚的气质,又有江南水乡温柔婉约的味道。从开天辟地之后,自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美,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古城洛阳的历史名片,是河洛文化的传承。“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今天小编带大家回忆曾发生在古城洛阳的的历史故事。

建立夏王朝:公元前年,夏禹在河洛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就在今天洛阳市偃师境内伊、洛二水汇流处,二里头村一带。洛阳的都城史从夏朝开始的。

八百诸侯会孟津:商纣王昏庸无道,诸侯叛离而归顺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武王二年,姬发率兵东至孟津(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时为黄河重要渡口),八百诸侯来会,都说可以伐纣,武王则认为灭商时机还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制礼作乐:周公营建洛邑后,依据周原有制度,参酌殷礼,建立各项典章制度,是为礼乐制度。其内容是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行礼仪要用乐配,不同的礼仪演奏不同的乐章。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

老子作《道德经》:老子做为周朝的国家图书管理员,久居洛阳,博览群书,后见周王室衰微,便辞官西去,在函谷关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首。对传统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产生了深渊的影响。《道德经》英、德,法、俄等多种文字,是除了《圣经》之外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班超出使西域:汉明帝在位时,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王朝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班超在西域30年,为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班固修《汉书》:东汉建初七年,兰台令史班固在洛阳着《汉书》,用20余年时间修成。《汉书》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写到王莽失败,计卷,分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班固死后,部分“表”、“志”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

许慎作《说文解字》:东汉时,许慎在洛阳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个,古文、籀文个为重文。每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伦做为东汉的宦官,在洛阳期间,刻苦研究造纸术,利用树皮、破布、旧渔网等廉价易得的东西,造出了经济、便宜的纸张。后来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亚、欧洲,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名人排行榜》上,蔡伦名列第七。

张衡发明地动仪: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太史令张衡在洛阳发明地动仪,并成功测知永和三年陇西地震。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早多年。张衡还发明浑天仪,并有天文学专着《灵宪》。

窦宪大破北匈奴:窦宪做为东汉的皇亲国戚,从公元89年到公元91年,窦宪带兵三次出击北匈奴,斩首颇多,归降者达20万之众,余者被迫西迁。延续数百年的汉、匈战争至此基本结束。

陈寿撰《三国志》:西晋时,史学家陈寿综合魏、蜀、吴三国史事,修成《三国志》。书中以魏为正统,对魏君称帝,蜀、吴之君称主。取材谨严,文笔简洁,记事真实,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着作。明末罗贯中以此书为史实框架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

左思作《三都赋》:西晋时,秘书郎左思广泛搜集历史资料,游历三国旧都,历经10个寒暑,在洛阳创作出雄浑精深的《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举国轰动,豪贵人家争相传抄,一时纸张供不应求,纸价为之飞涨,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刘徽注《九章算术》:西晋时,刘徽注《九章算术》,首创割圆求周的科学计算方法。《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前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算学着作。

裴秀创“制图六体”:西晋时,司空裴秀改进了东汉图经绘制方法,创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即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王之乱:晋惠帝元康元年(),皇后贾南风为了专政,先后杀汝南王亮、楚王玮,夺得大权。此后赵王伦捕杀贾后,废惠帝而自立。齐王*#在许昌,成都王颖在邺,河间王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伐,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战争中,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成都王颖先后被杀。光熙元年(),东海王越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炽为帝,是为怀帝。“八王之乱”历时16年而结束。这场战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氏统治的基础。

永嘉之乱:西晋永嘉五年(),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等攻破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掳晋怀帝,焚烧洛阳城,洛阳化为灰烬,西晋灭亡。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主要有:易鲜卑服装为汉服;规定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称汉语为“正音”;迁洛阳的鲜卑人,均为洛阳籍人,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鲜卑贵族为汉姓,定门第等级;令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用汉制度量衡等。汉化改革使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河阴之乱:北魏武泰元年,六州大都督尔朱荣武装叛乱,起兵太原,入洛阳杀胡太后和幼主钊,在河阴(今洛阳市孟津老城西)杀王公以下余人,史称“河阴之乱”.尔朱荣立庄帝,受封太原王,进位太师等,独揽北魏朝政。

开凿大运河:大业元年隋炀帝命皇甫仪征河南、淮北各州县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引黄河水达于淮河;同年,又开通山阳渎(邗沟)。后开通永济渠,北到涿郡,并开通江南河,连通长江和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达涿郡,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全部竣工。大运河全长多公里,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水利工程,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

安史叛军据洛阳:唐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攻陷东都洛阳,纵兵劫掠。次年,安禄山在洛阳僭称大燕皇帝。至德二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于洛阳宫内,继皇帝位。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并于次年攻破洛阳。上元二年,唐王朝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洛阳隋唐城在战乱中焚毁殆尽。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司马光受命编撰历代群臣事迹。他与刘恕、范祖禹一起,居洛阳19年,于神宗元丰七年编成一部编年体通史巨着。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定书名为《资治通鉴》。该书上起战国(前),下迄五代(),记事凡年,为文共卷。

翟氏抗金:南宋建炎元年,金人分兵南下,攻破洛阳。翟兴、翟进兄弟召集族人、乡兵与金人抗战。历时数年,多次争战,翟氏兄弟及翟进之子翟亮战死。

李自成克洛阳:明崇祯十四年正月,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发福王府金银及富室窖藏赈济贫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wh/6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