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仅仅在鬼怪故事方面可以人鬼结合,就连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等,也能心平气和地兼容共存。如果一定要说中国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所有的矛盾在他们的眼里都不成其为矛盾。例如,《山海经》里的西王母,绝不是人们印象中的绝世佳人。我想,这个集虎面豹尾为一身的西王母的原型,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整体的一个化身。由此,可以窥见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含蓄性和神秘性。要是用人体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很在意自己吃下去的食物是否消化,他们是靠着这些食物所产生的营养而生存的。而中国人则不一样,他们并不在乎那些吃下去的食物是否消化,即使那些食物不消化,都排泄掉了,但他们还照样活得很坦然、很健康。
在生活中,对于所有的矛盾,一概不加追究地包容并蓄,既暴露了他们的弱点,也说明了他们的强势。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最显著的特质归结为:忍耐、冷漠和狡诈。这三点都来源于对矛盾的麻木不仁或漫不经心。
说到底,这三者的结局都是相同的。
《太平广记》一书中,有个短篇故事,题目叫作“板桥记”。说的是南宋年间,巫婆三娘子在汴州西面的板桥开了家旅店,人称“板桥三娘子”,接待南来北往的旅客。她利用巫术将住店的旅客变成驴子,转手倒卖,赚了许多钱。她的伎俩被旅客赵某识破,中计吃了赵某偷梁换柱的饼,顷刻变成了一头健壮的黑驴。赵某骑着三娘子变成的驴,四处周游,日行百里。第四年,赵某骑黑驴入关,至华岳庙,遇见一位老人,老人拍手大笑曰:“板桥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谓赵某曰:“彼虽有过,然遭君亦甚矣!可怜许,请从此放之。”老人乃从驴口鼻边,以两手擘开,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复旧身,不知所踪……我想,这种忍耐、冷漠又狡诈的特征,在板桥三娘子的身上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刻画了一个叫作“阿Q”的人物,是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他被人欺负了,挨了打,心里却想着:“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然后心满意足地踱步离去。读着这样的一些故事,我们差不多也能悟出中国人是怎样融“弱”与“强”为一体的了,也就能够得知他们是怎样不动声色地“抹平”一切矛盾的了。
我以为,概括起来讲,中国存在着极端的实质本位和正反两面并存的文化现象。当然,这是否也包含了允许矛盾并存呢?我们就说儒教吧。儒教一方面是“实质本位”的日常教化体系,另一方面又是历朝历代当政者政治统治的理论依据。
道教、佛教虽然也在政治统治方面发挥过一些作用,但绝没能像儒教那样公然影响皇权的统治。那是由于儒教除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的实质性作用之外,还具有有效的宣传教化的作用。
《中国人的想法》
洋眼看中国〔日本〕奥野信太郎 著王新民 〔日本〕村濑士朗 译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二十年苦读成长为汉学家六年实地生活经验升级为“新北京人”他是可以沉浸在汉籍古典中上下求索的文人雅士,也是可以自在出入酒馆茶楼的不羁浪子“中国通”奥野信太郎携“洋眼看中国”之《中国人的想法》观 民国北京社会面貌读 中国传统国民心理品 中国文化内蕴特质当一种文化遇见另一种文化,两者之间会碰擦出怎样的火光?当满怀憧憬,踏足异乡国土,融入异国生活,这片土地上的人与物,是否印证了数十年来他的理解和想象?以“客”的身份旁观迁就,不如以“主”的身份游乐享受。读完书里的“黄金屋”,不如来到烟柳市井中,在觥筹交错间,更可真正看懂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奥野过着最传统的老北京生活:女大学生来家里读书,恶作剧似的请她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逛逛琉璃厂,淘淘旧书,灯火初上时,去八大胡同转上一圈,听听美人的清音小曲和温香软语。穿过烟袋斜街去往鼓楼大街,一路从酱菜园、小酒馆里捧回珍馐佳酿,路过空地,还能看到练把式、大鼓书、皮影戏等杂艺。奥野解锁中国文学地图之一隅,寻觅时代文艺女青年的足迹:冰心和白薇,由幸福或薄幸的人生出发,笔下淌出温和与激进两种态度。丁玲、庐隐、石评梅,经历刻骨的爱,却深受时代动荡创伤,在命运的漩涡里挣扎。奥野从细微处探查中国人的想法:中国人情往来中的“规矩”是指什么?和中国人掏心窝子交朋友,容易吃什么亏?中国人对待鬼故事和日本人对待鬼故事有什么不同?奥野是一个四处游走、用自己的双眼寻觅都市精彩的人。奥野文学的主旨,在于体现都市精神的文雅与幽艳。奥野汉文化的造诣,是理智的探索与唯美的追求相融合的成果。作者简介
奥野信太郎(—),日本著名汉学家、作家。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至年赴中国留学。年再赴中国北京,任辅仁大学教授。年起任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教授。年起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并兼任茨城大学文艺学部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著有《奥野信太郎全集》(共七卷),并主编《中国史谈》《中国名作全集》《中国古典文学》等。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奥野信太郎先后赴北京留学和任教,体验纯正的北京生活,感知中国文化的情调。本书选译自奥野信太郎写于当时的随笔杂记,讲述了奥野先生寓居北京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描写了古都北京的人文风物,涉及对同时代社会文艺名流如周作人、丁玲、梅兰芳、冰心等人的轶事和评论。奥野先生心目中的北京就是中国,北京的文化现象代表着整个中国的文化现象。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观察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式国民心理、文明进程及其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并记录下正在经历历史性剧变的中国社会。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