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其实有二处诗情画意的ldquo鹦

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被评为唐人七律第一,诗仙李白登黄鹤楼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诗中的“鹦鹉洲”是指武汉市武昌区的古鹦鹉洲,但古鹦鹉洲已经消失沉于武汉长江之下,但目前武汉还有一处“鹦鹉洲”,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长江边,武昌的古鹦鹉洲与汉阳的新鹦鹉洲现在被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连在了一起。我们现在来看看武汉两座鹦鹉洲的沧桑历史变化吧!

“城头黄鹤楼,城外鹦鹉洲”。古鹦鹉洲靠近武昌一侧。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甲而南矣。直鹦鹉洲之下尾”,这说明古鹦鹉洲尾端正对黄鹄矶。《太平环宇记》载:“鹦鹉洲在大江东,江夏县(今武昌)西南二里,西过此洲,从北头七十步大江中流与汉阳县分界。”

我们似乎还能从明人杨基的《望武昌》一诗中找到佐证:“吹面风来杜若香,高高烟柳拂鸥长。人家鹦鹉洲边住,一向开门对汉阳。”“春风吹雨湿衣裾,绿水红妆画不如。却是汉阳川上女,过江来买武昌鱼”,说的是美丽可爱的汉阳女子,过江至鹦鹉洲买武昌鱼。

鹦鹅洲遥对汉阳何处呢?李白的《赠王汉阳辅录事》中有一句“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指出鹦鹉洲遥对汉阳渡口。《湖北通志》则指出:汉阳渡口在汉阳城东门外,是渡江到武昌的要津之地。故可确切地说,古鹦鹉洲、黄鹄矶、汉阳渡遥遥相对在一线横中。“洲聚于沙,而沙转于水”。沙洲像船一样游移。关于古鹦鹉洲的大小、形状,《水经注》等文献亦有记载。古鹦鹉洲首起鲇鱼套,尾至黄鹄矶,长约7余里,宽约2里,面积约15平方里,洲势成长条形。唐代孟浩然《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一诗有句“洲势逶迤环碧流”,“洲势逶迤”正证实当时鹦鹉洲洲形狭长。李白的《鹦鹉洲》中也有“长洲孤月向谁明”之句。

直到南宋中期古洲还在拓展,洲形也随之变化。南宋陆游《入蜀记》中有载:“三十日黎明离鄂州(武昌),便风挂帆,沿鹦鹉洲南行,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由此可知当时沙洲淤积高似小山,上有一片茂林,还有庙宇建筑。

(这是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古鹦鹉洲就是沉没于此处江底)

古鹦鹉洲一直隶属武昌,曾是武昌十景之一。清胡凤丹的《鹦鹅洲小志》附有一幅张仲坚绘的《鹦鹉洲古图》显示,鹦鹉洲面对黄鹄矶,洲上有祢正平墓,正平祠、鹦鹉寺、岩头寺、玉箫墓。洲上还有一排排民居,茂林修竹,杨柳,芦苇,风光秀丽,景色如画。

关于那座玉箫墓,还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相传唐代书生韦皋客居江夏,与姜家使女玉箫互相爱慕,分别时韦留下一枚玉指环,且许诺五至七年再来迎娶。但直到第八年,韦皋因故未能践约。玉箫便绝食自尽。姜氏怜其痴情,把玉指环戴在她左手中指作为陪葬。13年后,有人以歌姬相赠已官至西川节度使的韦皋。这位歌姬也叫玉箫,与先前江夏的那位玉箫长得一模一样,左手中指上则有一圈肉痕,就像一枚玉指环。

唐代《云溪友议》中记述了这个传奇故事。之后相继出现吟咏这一爱情故事的诗文。元、明两代则有人据此创作剧本《两世姻缘》、《玉环记》和《鹦鹉洲》。

古鹦鹉洲还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塞,此洲曾“四渚”可以屯兵,其“南堂”则可校射。齐萧衍(梁武帝)攻鄂州,曾派邓元起自夏口占据古鹦鹉洲“南堂西渚”。梁大宝初王僧辩击邵陵王纶引军至古鹦鹉洲。南朝梁武帝末年,侯景遣宋子仙夜袭江夏,藏船于古鹦鹉洲。南朝宋顺帝升明元年,沈攸之反萧道成举兵江陵,引兵至江夏,柳世隆时守郢城(在武昌蛇山上),遣军占据古鹦鹉洲西渚列阵挑战,终击败沈攸之。

古鹦鹉洲在唐宋时期是商业集市繁荣之地。唐代古鹦鹉洲沿岸,又是帆樯林立、商贾云集,并有相当数量的船户定居洲上。唐代女诗人鱼玄机《江行》一诗中的“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万户家”便是一个有力佐证。

南宋范成大的《吴船录》记载:“予至鄂渚(武昌),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这里的南市指武昌鲇鱼套及古鹦鹉洲。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说:“南市之得名,盖以其在鹦鹉洲之南,尔时大集在洲,洲乃四面环水者。其南则在武昌江岸,当时汉阳门上直文昌门一带。”

清代张行简的《汉阳县识》记载:“唐宋市集有南市,南市在鹦鹉洲。”当时,川、康、荆、襄、淮、浙商货皆集中洲上,“货物至者无不售,全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到了元代,古鹦鹉洲成为“鼓角沉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的商业高度发达之地。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桥下的沙洲,该图片摄于鹦鹉洲长江大桥上)

宋元祐八年(),汉阳城外三里坡至南纪门外淤出一洲,汉阳知军刘谊种荻其上,因名“刘公洲”。洲跨府城东南,“扦江涛而聚贾舶,为利甚溥”。到南宋末年,古鹦鹉洲一带的河道开始有所变化,上游主流改道,使古鹦鹉洲的右汊道,即和武昌夹江日益变宽,变为主汊,古鹦鹉洲不断受潮流冲刷,洲面渐渐缩小。

元代,古鹦鹉洲下陷日益严重,人们曾在洲上建“水母祠”祈求神灵保佑不使洲陷。但至明代,洲陷继续加剧,而武昌江岸也逐渐外延。

明万历年间郭正域《鼎建古鹦鹉寺碑记》载:“而洲(指古鹦鹉洲)亦沦于江,至今不可踪迹。”由此可知万历年间古鹦鹉洲曾一度沉没于江中。但到明崇祯初年,古鹦鹉洲又重新露出水面。

明末清初文人顾景星的《白茅堂集》记载:“明崇祯十二年已卯鹦鹉洲尚未崩,土圮露唐西川节度使韦皋妾(玉箫)墓志。”同时代的诗人也在古鹦鹉洲留下“团团洲似月,孤月此仍圆”之类的诗句。

清初程封的《望鹦鹉洲》诗中曾形容尚露水面的鹦鹉洲的荒芜景象:“半黄洲上日,乱绿草边天。”清康熙年间程洪鼎《鹦鹉洲吊祢衡》诗中说:“至今洲上萋萋草,尚绕长江惨暮云。”古鹦鹉洲在清初已是荒草茸茸,水涨不没,涸亦不浮的荒芜残洲,零星露于江心。据《鹦鹉洲小志》记载,古鹦鹉洲在清雍正初年完全沉没于江了,距今约年。

《汉阳县志》记载:乾隆三十四年(),武昌白沙洲为水所没,而汉阳南纪门外淤起一洲,白沙洲居民吴某以江东岸白沙洲为水所没,请以新淤地补课,因名补课洲。

汉阳人士依据崔颢《黄鹤楼》诗,认为鹦鹉洲久为汉阳古迹,今既淤出,近在南纪门外,不应再隶属武昌。嘉庆年间,汉阳县令裘行恕三次具禀,力请履勘丈地,得地85顷56亩,仍隶汉阳,乃复鹦鹉洲名,补课洲遂改名鹦鹉洲。此洲既非古鹦鹉洲、也非刘公洲,而是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汉阳鹦鹉洲。

汉阳鹦鹉洲当时有着长约10余里的岸线,水深适宜,滩地宽阔,清嘉庆时逐渐取代江堤成为湖南、湖北商人的竹木集散地,清廷特设竹木厘卡加以管理。

(武汉汉阳江滩的新鹦鹉洲)

《江夏县志》载:“清咸丰二年()太平军为进攻武昌用艨艟大舰排挤江心,取(汉阳)鹦鹉洲木条,用汉阳城区板片,面浮桥数座,直贯武昌城下。”当时汉阳鹦鹉洲成了太平军进攻武昌的出发点之一。

又据《镜山野史》载:太平军建浮桥位置“上由汉阳鹦鹉洲至武昌白沙洲,下由(汉口)集稼嘴至(武昌)大堤口”,浮桥上太平军如履坦途。清湖北巡抚常大淳曾提出赏格,能毁一浮桥,赏银两,毁两座浮桥赏银1万两,但无人应命,太平军终于由此登岸攻克武昌城。

太平天国革命后,沿江各省因久经战火,恢复建设需用大批木料,来汉阳鹦鹉洲经营竹木的商人越来越多,一批湖南竹木商和弃官经商的军人凭借曾国藩的势力,在这里强行收买以至侵占了整个滩地。当年,湖南“湘资沅澧”的放筏佬纷纷出洞庭,怀揣祖宗灵牌到鹦鹉洲落籍,同时招徕江西、贵州篾工和木商。为争夺码头,以两湖为主的放筏佬扎帮结派,形成“五府十八帮”。沿江三教九流,南北武林、诉讼高手荟萃长洲。在这里有“好汉打不过码头”、“要想官司赢,除非打死人”之说。

大概于清同治年间起,新鹦鹉洲渐渐与汉阳江岸连成一片,迅即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竹木市场。曾经的春草萋萋,几成木材滚滚,鹦鹉洲空前兴盛,洲上木材曾一眼望之难尽。

清末,张之洞兴洋务于武汉,“九省通衢”广开商埠,码头物流汪洋,鹦鹉洲据此成为长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竹木集散地,在国内颇负盛名。民国时期,汉阳鹦鹉洲上的竹木商人至运输工人,百分之九十以上为湖南人,依据居留地不同,分为五府十八帮,各有各的码头、滩地和贸易行栈。当时洲上的竹木行达多家,从湖南“湘资沅澧”四水运来的木材堆积洲上,买卖十分兴隆,每年整个汉阳鹦鹉洲的竹木贸易总额达万元以上。

“五府十八帮”争夺盘踞于此,各地会馆及两湖会馆共有20余座,富丽堂皇,蔚为壮观。由木材市场而伴生的吊脚楼式民居、酒馆、茶馆、浴室、戏楼、妓院鳞次栉比,俨然一片湖南的“飞地”。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年《武汉三镇街市图》上,鹦鹉洲还与江岸有“夹河及拦江堤相隔”。

年由陈焕楚等测绘的《鹦鹉洲湖南竹木帮全图》,标出“五府十八帮”及各帮会馆地图,反映了民国初年鹦鹉洲行帮林立的状况。史载当时此地居民20余万,设有“竹木厘金局”,派驻官员收税。当时曾有民谣道:“鹦鹉洲啊鹦鹉洲,日晒黄金夜不收”,“武昌的银子顶着(官多),汉口的银子摆着(货多),汉阳的银子晒着。”倚重鹦鹉洲这一竹木大市场,汉阳得以在三镇中立足。

(今天的汉阳鹦鹉洲畔,现代城市高楼已将过去的沧桑历史湮灭)

作为东西南北、两江交汇地,码头的繁荣刺激着鹦鹉洲一带商业文化、茶馆文化、江湖艺人文化、庙会文化、巫术文化的兴起,形成一道独特的码头风景线。十里长洲民风古朴,街道由光润的花岗岩石板铺就,两侧酒旗招摇、茶馆林立。开商铺大有讲究,作为中介的木行,大门朝街面开;而资本雄厚的木庄相反,厨房抵街,大门朝江见自家木。各商行门前摆着一缸善茶,免费供路人饮用。青黄不接时,各会馆还为老弱病残广施善粥、善米。

洲上各县人划界而居,在自己帮会内安居乐业。从洲头至洲尾移步换景,湘西的吊脚楼、宝庆的杉树皮屋顶、洞庭湖平原的木屋、汉川刁汊湖的窝鸡棚等地方特色建筑沿街散落。

码头上木材一直泊到江心,岸边号子声此起彼伏,远播云水间。不时江面鼓声隐约,放筏佬挟长江风浪,驾着大木筏从远方驶来。江滩立即回应,点响接筏鞭炮。木筏顺利到达,老板即在码头杀猪办流水席,祭谢水神杨泗菩萨,宴请各路宾客。每年六月六“杨泗会”,鹦鹉洲的帮会祭水神“杨泗菩萨”,大办宴席供一帮老少团聚。七月七“盂兰会”,各帮会馆搭台办庙会,请江城名角戏班说善书。同时各帮会为抢庙会风头互不相让,有时还发生摩擦。

会馆建筑是鹦鹉洲的瑰宝,其外观飞檐斗拱、争奇斗艳,风火墙用糯米石灰浆砌成;大厅用料粗犷,柏木梁柱上雕着“八仙过海”、“童子拜观音”、“蓬莱琼阁”之类的浮图;神坛红烛高照,香烟缭绕,气势恢宏肃穆。牌楼上塑着鎏金大匾和彩色门神,两旁浮雕“异乡聚首,客地谈天”之类的对联,浓浓乡情扑面而来。

会馆作为帮会的议事厅,里面藏龙卧虎,散发着浓郁的江湖气息。同时它也是同乡会,遇到困难的同乡客,可在此免费半月食宿,并提供回家路费。

汉阳鹦鹉洲的具体方位在今汉阳城区东南,滨临长江,属汉阳拦江堤外,泛指老关横堤内,北至汉阳南门桥外地域,现形成南北相距6公里,东西宽1公里,面积近6平方公里区域,与汉阳城区连成一片。

建国以前汉阳鹦鹉洲无堤防,每逢汛期经常被江水淹没。年秋,地方政府在汉阳鹦鹉洲沿江筑堤,自此汉阳鹦鹉洲渐趋繁荣,已成为以建材、机械为主的新兴工业区。年修建成一条长6.5公里、贯穿汉阳鹦鹉洲的大道,故名鹦鹉大道,并派生出鹦鹉正街、鹦鹉小道等街名。

鹦鹉大道将鹦鹉洲分为南北两片,现洲内工厂林立,商业网点遍布,宿舍小区成片。东面的鹦鹉花园已成为高级住宅区,南部杨泗庙系外贸港口,大型货轮可由此直达港澳。

斗转星移,大浪淘沙,江洲沉浮。古今两个鹦鹉洲早已成为一个记忆,只留下那鹦鹉洲地带。年2月,香港世茂集团出资31.5亿元,竞得这块“风水宝地”,规划在沿江5华里地带,开发万平米建筑群。过不多久,这里也会旧貌不再。但鹦鹉洲上那曾经的祢衡之墓,还有碧姬和鹦鹉,却鲜活地存在于时空里。祢正平的一代名士风韵,那段“裸身骂曹”的佳传,还有那篇词藻华丽的《鹦鹉赋》,亦会永驻江洲而不衰。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wh/6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