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摇篮走笔邵阳市清真南寺

邵阳市清真南寺,创建于民国三年(公元年),是一座非常年轻的清真寺,然因其对传播伊斯兰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享誉全市、全省,甚至在全国也小有名气。

南寺位于邵阳市区西湖桥的西南端,占地面积3.89亩,建筑面积平方米。寺内建有礼拜大殿楼和水房综合楼,沐浴室、休息室、殡仪室、学习室、办公室、阿訇住房及其他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还辟有专为回民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公寓和为来访穆斯林同胞提供住宿服务的民族宾馆。

沿邵阳市城区的主街红旗路一直往西走,在其末端即为与西湖路的交汇处。这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忙景象;这里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竞争高低,充满现代化气息。站在热闹非凡的街口,人们远远就能眺望到那古典牌楼式高大雄伟的南寺寺门,它为三层三门结构,黄色琉璃瓦盖,褐色圆柱,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牌楼上层正中印刻着“清真南寺”四个魏碑大字,古朴端庄,特别耀眼;第二层两边的横匾上分别镌刻着隶体“爱国爱教,认主认圣”八字,端庄秀丽,赏心悦目;牌楼下方两侧方柱上的行书对联“诵古兰解惑释疑传正教;遵圣训悯人济世播芳名”,笔走龙蛇,酣畅淋漓。以上横匾和对联经翻译写成阿拉伯文,刻于牌楼的背面,形成一种中阿对照的独特风格。来到这气派非凡的寺门口,人们禁不住要驻足片刻,细心品味它的别样魅力。

步入寺门,迎面扑入眼帘的便是于年元月竣工落成、占地面积平方米的礼拜大殿楼,它那白色瓷板镶嵌而成的外墙,给人以清新洁净的感觉;正面对称排列着的七个高大窗户,尖圆拱顶,无不衬托出阿拉伯建筑风格的非凡气势;楼房顶部装修有一大两小三个绿色圆球,大圆球顶中央饰着银白色新月标志,更加透视着伊斯兰教的伟岸与大气。大殿内满铺着红、绿色地毯,十二根装饰着红色瓷板的大圆柱支撑起整个殿堂,殿顶巨大的圆形图案中书写有阿拉伯文的“天经·库尔西”经文,正面殿壁上方及两边分别有中阿文相间的“真主至大”和《古兰经》章节,殿后部两根圆柱上对称悬挂着年外来穆斯林军官赠送的两块经文长匾,殿顶宏大敞明,庄严肃穆。据了解,南寺的礼拜大殿可容纳千余人同时做礼拜,是目前邵阳市乃至湖南省所绝无仅有的。

南寺的寺院并不宽绰,但院内盆景繁多,花卉别致,树木点缀,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在庭院之中,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伊斯兰文化气息,沁人心田,让人陶醉。那悠扬而又清越的“邦克”,一声声,犹如天籁之音,在寺宇中回荡;从学习班上传来的朗朗诵经声,一阵阵,极富节奏感,令人心驰神往。院墙上,布满了有关伊斯兰教知识的壁报、牌匾和橱窗,上面的文字有用阿文写的,也有用中文写的,有关于教规教义的,也有规范言行举止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精彩纷呈,阅读其中内容,使人顿感心胸开阔,仿佛浸润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按色俩目,阿莱以库目。”(主赐你们平安!)。

“外阿莱以库,莫色俩目。”(主也赐你们平安!)。

这伊斯兰教最崇高的问候语,用阿拉伯文醒目地绘记在休息室外墙上的壁报中。它是穆斯林重要的日常礼节用语,也就是他们所称谓的“色俩目”。大凡穆斯林,见面时互道“色俩目”是自然之事,也是当然之举。一声“色俩目”,使人们相互之间增进了友谊,化解了矛盾,消除了隔阂,拉近了距离。一句简短的问候语,将“伊斯兰教是讲求和平的宗教”展现得无比透彻。清高的安拉说:“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全体入在和平教中。”穆罕默德圣人也教导我们:“人们从其手和口得到安宁的人才是真信士。”由此可见,穆斯林自然当热爱和平,追求和平,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平,反对一切阻碍和平的言行。正是这爱好和平的思想理念长期启迪着南寺坊上的众穆斯林,使他们始终把团结和谐看得特别地重,把和平友善始终当成行事的起码准则。当有人违背初始协约和有关规定,在寺门口开设餐馆,大卖猪肉烈酒之时,南寺的穆斯林深感受辱,虽则义愤填膺,但他们始终抱着与人为善的处事方式,一边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一边主动与当事人交涉沟通,最终让事情在平和的气氛中得到了妥善处置。通过这件事,南寺的穆斯林进一步认识到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和努力增强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可贵性,深深领悟到“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道理。

注目那放置在老年公寓旁的宣传橱窗,从《古兰经》和《圣训》中选录的“伊斯兰教美德”字句跃于橱窗中,其中第一项美德便是“热爱祖国”。穆圣说:“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同时还亲切告诫我们:“你们应当像鸟儿眷恋自己的窝巢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啊,谁没有故土,谁没有家园!“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始终高举的一面旗帜,是穆斯林行干教门的永恒主题。纵观南寺的成长历史,无不记载着坊上穆斯林爱国爱教的光辉足迹。在抗日战争时期,南寺成立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湖南分会”,领导回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上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该寺又率先在全市成立“邵阳回民抗美援朝分会”,号召广大回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发动群众捐资购买飞机大炮,动员回族青年参军参干,充分弘扬了邵阳穆斯林维护和平、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这些爱国之举,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年,中央访问团赴邵,向南寺赠送了礼品及毛泽东主席书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绿色锦旗一面。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支援国家建设,支持修建国道,南寺又义无返顾地服从需要,将寺迁离南门外金家台(又称碟子塘,即今宝庆西路与西湖路交汇处东北角)这一人们梦寐以求之地,迁至今址。这些年,南寺开展的庆祝香港澳门回归、庆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喜迎北京奥运会、畅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使穆斯林大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得以升华。

作为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摇篮,南寺从建寺初始就以各种方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早在抗日战争之前,该寺就开办有崇真小学,积极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培育后备人才。上世纪的十年动乱结束之后,南寺又适时重振伊斯兰文化阵地,许多有志青年从这里起步,不断攀登,有的已成为伊斯兰学者,有的已成为宗教教职人员,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再次广泛地传播,更有众多的人已成为伊斯兰文化的坚守者。年,该寺应凤凰县伊协的要求,帮助培训6名人员,为该县的伊斯兰事业增添了骨干力量。目前,南寺的中老年学习班长年不断,夜校学习班、老师傅提高班、诵经研讨班等交替开班,参学者热情高涨,络绎不断。该寺的宗教氛围尤为浓烈,坊上穆斯林在功修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虔诚、那种心境、那种意志、那种精神令人十分钦佩,每天进寺做晌礼者不下50人,每周礼主麻的人数接近人,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参加会礼者均分别超过人,参加“法图麦”节庆典活动的妇女总在人以上。作为伊斯兰文化重要内涵的慈善文化在南寺也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那些扶贫济困、助残助医、看望病人、慰问孤寡、捐款救灾、铺修道路等服务于穆斯林兄弟和社会大众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仅在年这一年中,由寺管会组织或群众自发的慈善捐款就有数万元之多。

迁寺二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南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年,该寺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年,被省宗教局评为“湖南省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年、年、6年,三次被省伊协评为“湖南省五好清真寺”;年,被省政府定为“湖南省重点宗教活动场所”;1年,成为全国座“全国模范清真寺”之一;年12月被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事务局授予“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作为邵阳伊斯兰教的重点对外窗口,该寺先后接待了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北京、云南、湖北及长沙、株洲、湘潭、常德等省、市和香港来访的穆斯林近千人,加拿大、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摩洛哥、利比亚等外国穆斯林也先后莅寺观光,均对南寺的各项工作给予了良好评价。7年11月,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时任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的马启智在南寺视察后高度赞扬说:“想不到南方有这么好的清真寺,想不到这里有这么好的教门,想不到南方有这么热情的穆斯林!”这些荣誉和赞誉来之不易,是南寺全体穆斯林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发展教门事业而共同努力的结晶。如今,南寺仍在继续努力,争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程中,为传播和弘扬伊斯兰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使邵阳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形象更高大、更完美。

清真南寺外景

夜景

牌楼

大殿内景

“努海”船

大殿前盆景与花卉

穆斯林老年公寓

民族宾馆

开斋节会礼场面

“法图麦”节盛况

学习班交流会

“老师傅”座谈会

送“哈吉”场面

为灾区遇难同胞祈祷、募捐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大会

扫一扫下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wh/8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