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
神僧普庵祖师记
(附:普庵咒持用法)
普庵祖师的故事
普庵(-),南宋僧,属临济法系,乃江西省宜春人,俗家姓余,名印肃,据说师生时,莲花生于他家稻田的阡陌上。年七岁,忽梦有一梵僧,用指点他的胸曰:“你他日将自悟取。”第二天醒后看时,胸被点之处成了朱砂色。在南宋绍兴四年()年之八月,跟从寿隆院之「贤公」出家,十一年四月落发,次年五月受戒,师之容貌魁奇,天性巧慧,贤公深为器重。曾经劝他读《法华经》,但是师深深地感悟到:诸佛之原旨,贵在了悟于心,何能以笔墨来写出哉!于是他辞师而游湖湘。曾经谒礼过「大沩庵禅师」问法,后来再返护业院。绍兴二十三年()受众请而住慈化寺,禅定之余,即阅《华严经》与《华严疏钞》(学按:《华严疏钞》,李长者居士所著。据说李长者作此疏时,用腊和米粉作成小饼,夜晚口中出光,以代替烛光,并且还有两位天女服侍着长者哩!),一日大悟(庵祖读到“念念不住,心心不入”而悟),遍体流汗,师喜曰:我今亲契华严之境界也。
师此后则常治病救人,降伏妖魔外道。有一次他在修寺时,来了九位秀才,对师曰:师今年修大殿,但是今年值「九良星」在寺院,怎么敢修啊?师心知此九位是九良星之所化,乃戏曰:九良星是九位,何不将我添入,而成十良星?!彼九人欲退,却被祖师用神力定住,师曰:今日你等必须皈依三宝作佛弟子,否则我不放汝等。彼九人即皈依了祖师也。(学按:道教阴阳家说,辰戊丑未四年,九良星在寺院,其它年份在民间。九良星乃太岁也,人若犯之,则或死或疯,故阴阳家则推断而避之。但因祖师收其为徒,故至今南方人修建,则请僧人为他们先念普庵咒。有些地方无人会念,则于修建处立一木牌,写「普庵祖师在此百无禁忌」。)
祖师收了九良星后,匠人都病了,弟子报知,祖师即写了一个纸条贴于房柱,上写:“
普庵非想会阴阳,修造无心动九良;
勿谓吉凶无祸福,十人却令九人亡。
我性我心常寂静,莫令含识入锅汤;
奉劝来归于此者,身心浊秽总成当。”
又书:
“工匠若不病,天上无九良,工匠若不愈,地上无佛法。”
次日,工匠皆愈。
有一次祖师在修寺院时,需要砖瓦,乃请瓦匠烧制,但是烧窑时,火烟不从烟筒出,有弟子告知祖师,说此处有一巫师作法,一定是他捣的鬼。师笑曰:你们将我的旧法衣拿去,围在烟筒上。弟子将师之袈裟围于烟筒上,烧窑的火焰顿时入窑,烟从烟筒而出,但是其烟不散,直入巫师家。当巫师前来求忏悔时,师斥:以后不许你用邪法害人。但若今后用法给人治病不验时,可以祈请我,我则会帮助你。后来法官们为人治病时,则祈请祖师以求得加被也。
师在修庙时,附近有一个贼人,偷工匠的被子。匠人告诉祖师,师命用修庙之钱,为匠工赔偿。但是此贼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众乃怒告师曰:修庙之钱,乃施主所舍,岂能如此浪费,若不惩治,则徒添我等罪业。师即书一纸条,贴之于柱曰:“贼人入院作窃,讽经念咒剖决;勿令时间到来,须叫七孔流血。”次日,贼忽七窍出血而死。妻前来求忏悔,师乃曰:晚了哩!(学按:《苏悉地》经中说,对恶人作降伏法后,彼人即病,若及时能将物归原主,则应作息灾法,否则其必死矣。)
为修殿堂,令人抬一大梁,在歇气时,来一道士,在梁上坐了一下,其木梁则抬不动了,居士前来告知祖师,师乃用纸包一竹篦,并叫用此篦打去,此道士则忽然不见了。后来弟子问师,其人是谁,师曰:“千年守尸鬼,飞过洞庭湖。”众乃知其人乃是道教之吕洞宾,他是在戏耍哩!
一次,有家娶亲,但到下轿时新人却不见了,于是两家都告了官,哪一位官也断不下来。婆家姓章的主妇对她丈夫说:为这事见官,家产消耗了很多,听说普庵祖师乃得道的神僧,你不妨备礼去求祖师。其夫即往求祖师,师如入定状,片时则曰:噢,我知道了!乃写一纸条,用香花供养七日,其词曰:“佛身遍满,哪容妖邪?若不顺吾,天雷辟汝!”命来人贴于自家中堂,供养七日便有分晓。其人奉命而行,但是过了七日,殊无感应,将纸条拿来授师,师在此偈每一句下添了两字,其词曰:“佛身遍满法界,哪容妖邪鬼魅?若不顺吾道心,天雷辟汝粉碎!”命六名僧人弟子去到他家,将此偈贴于其人家之门外大樟树上,围树念「楞严神咒」,念至第三会时,忽闻一声巨响,其树被雷辟开,从树中走出两位姑娘。一位是其家之新妇,另一位是已经失踪了的一家的大姑娘哩。(学按:此二女是被树精摄去的。一切精灵都属于阿修罗道,它们能用自己的精气神幻现出极为豪华的情景。此树精恶贯满盈、执迷不悟,受了所应得之果报吧。据道教说,凡精灵修成后,五百年则有一劫,所以凡聪明一点之精灵,则皈依正教,广做善事,以求得正神保佑。否则必会遭劫。楞严咒是一切咒中最能破除邪魔外道的哩!)
一次师在用功时,正值修庙,四方打夯,乃默祷,他之教法应在何处兴起,即闻东南方之打夯声最显,果然师之教法广兴于东南方,尤其「普庵咒」,在早课中大多诵之以为常课。百姓也在修建时多请僧人先到家念普庵咒以驱除土煞,而保得家人平安。
有一次,天久旱无雨,众善信往求庵祖施法降雨。师曰:汝等往去某寺有一和尚,他袈裟边补着一点红布,他的黑雨很大啊!众乃往焉,果有一僧在此,众乃求其师,师即推脱,众礼拜苦求,师乃以石砚上一点水予之,众将此水迎到家后,大雨忽至,其雨色黑,田井皆满。后来众备礼谢庵祖,又问其降雨之师为何人?庵祖乃曰:彼师乃龙树医王菩萨也。
有个虔诚的妇人常去听普庵祖师说法,其夫乃一屠户,闻庵祖大名后,求妻子引荐往见师。师见曰:你放得下吗?屠曰:放得下。师曰:你往你后面看。屠回顾,见他所杀之牲畜尽在身后,心生大惧,师曰:汝放得下吗?屠夫点头。师令屠回顾,则无一物矣。屠欲出家,师曰:汝乃在家菩萨,不可出家。并传法给他。后来其屠与妻乃常素念佛,并且成了善知识哩!
师用符箓法水常为人治病,因此他在盖庙时,则富者出钱,贫者出力,皆乐于帮助。师曾在山岩下盖了一寺,众乃曰:此处危岩绝壁,恐怕供养太少,不能持久。师乃曰:我有很好之膏药良方,可作此寺之用。因而此寺后来治病救人,自成了家风也。
师住慈化寺时,有本乡之信女张氏,造了一担纸钱,来寺求师,为代还「寿生债」(学按:还寿生债之来源,据说是玄奘法师见此一经,似乎非佛经典,但以此故事观之,则是否是以此事引导众生的一种手段哩!),师即以钱作泥浆而泥寺壁,命弟子为她念了《金刚经》一卷,师曰:“你之寿生债已还。”女曰:“道坊未作,纸钱未化,那如何叫还寿生债啊!”师曰:“尔不信,可去「寿生院」看一看!”女曰:“凡人在世,如何能去寿生院呢?”师则令女闭目,她忽然犹如做梦,见一人穿锦袍,好像是靖王,引她入冥司之寿生院,见一大树,金光晃耀,军兵手持弓箭,有曾还寿生债者,用箭射之则中树,未还者却不然,闻念「寿生牒」曰:“神弓箭发,一枝夙庆人天之会,为是故也,官库宝物无限。”有一官人高声唤曰:“善女人遇佛出世,还了寿生,功德无比,有《金刚经》一卷,八大金刚护卫,库中神光恒赫。”复赞曰:“汝生生得好受用者。”女醒后不知身在何处,良久才拜谢师曰:“感谢师傅,得到了好因果也。”师乃示众曰:“世人愚昧,专以烧纸钱为急务,彼蔡伦未造纸时,阴司用什么钱,佛只说经典,而没说叫化纸钱,只言转念大乘经典,却未说焚经当钱。”至今惟诵《金刚经》以酬受生,盖遵师之教命也。(学按:寿生债之说似乎非佛教义,但普庵祖师此故事说明,至少在宋代时就有,因此僧人为居士还寿生债而念《金刚经》以代之。据通冥者说,地狱中最重《金刚经》。其语乃民国时有一代理阎王判官之人所言,因其人过一两月则见冥卒牵马,叫他去代替判官,其人魂魄去后,则如半死之人,魂归后即如常人。人问其故,他乃说其所见所闻。居士将其语整理成书,名《幽冥问答录》。)
住另一寺时,来了位学过「五雷法」的长者。因为其人素闻祖师法力奇特,以为师借妖异帮助,故其人欲用五雷法来降伏。至庵祖处曰:素闻和尚法力高强,不知能否遣雷?祖曰:不行啊!不知相公如何?彼人曰:我也曾经学过五雷法,但是却苦于没有清净地来练,不知和尚能否供我一处来练此法?师允,留寺内以练其法。殊不知此人对其法早已练成,但是他在此时,不论如何作法都无效验,乃惭而向师告假,欲别而去,师留其多练些时日,彼人坚决不肯,师曰:既然坚决要去,那我谨以天鼓来相送吧!师说后,以所拄之杖指天,即见迅雷闪电,擎天之霹雳,其人大惧,乃拜地求饶。
普庵禅师出身在禅宗,而且活用一切上乘之密法,故有禅宗「莲花生」之称。在绍兴二十六年(约公元年),于七月办法会,因平时受益的信众太多,所以香火鼎盛,而有些人却心怀嫉妒,故向官府密报,诬师为妖僧,于是官府指派巡司带领数百官差去捉拿祖师。在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发前往佛寺的路途中,于寺外约数里处,忽然下了小雨,须臾檐前有滴水声,天井中不觉水涨,忽然间波涛汹涌,此时忽见一条巨龙长越数里,头角峥嵘、神光显赫而在云层中翻滚。前来捉师的官差见了此像皆惊恐不已,带头的巡检官即跪地而哀求忏悔,于是龙潜而雨止,随即撤兵回府衙,回即禀报:普庵禅师非妖僧实圣僧也。此后,师即隐居,因人言之可畏也。
天台九祖传讲义
礼贤述
(注:《付法藏经》、《摩诃摩耶经》。)
讲这是志磐大师指出写作本传记时所依据的两本主要经典。第一本,《付法藏经》:即是《付法藏因缘传》,前面已有介绍。第二本,《摩诃摩耶经》:教材上写作《摩诃摩罗经》,那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摩诃摩耶经》,二卷,北齐昙景译,又称《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临般涅槃母子相见经》。本经前半部记述佛陀升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说法,令得初果。后半部记述佛陀游化诸国,后于拘尸那揭罗之娑罗双树间入于涅槃;经末述及有关佛陀对于佛灭后一千五百年间,正法住世问题的悬记。其中和龙树菩萨有关的经文为:“(佛灭后)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可见在传文一开头就说的“佛去世后七百年出”,那是有经典作为依据的。
(注:智者云:“树生生身,龙生法身。”故名龙树。)
讲这是引《摩诃止观》卷一中的话来证成龙树的得名所以,其原话是:“树生生身,龙成法身。”但《摩诃止观》卷一开头的一大段是章安大师写的总序,这句话就是出自总序之中,因此应该将“智者云”改为“章安云”。这也和传文一开始所讲的“始生之日,在于树下。由入龙宫,始得成道,故号龙树。”前后呼应,含义相同。
(注:孤山、慈云,皆称龙树为第十三代。凡即西土正统,不收末田地也。)
讲这是引孤山智圆法师和慈云遵式大师来说明龙树菩萨位居第十三代的原因。孤山,即孤山智圆法师(~),为宋代天台宗山外派大师。杭州人,俗姓徐,号中庸子。是奉先源清的弟子,习天台教观,曾与同门梵天庆昭等阐述山外派学说,和四明知礼大师展开论辩。因其长期隐居于西湖孤山玛瑙坡,所以世称孤山智圆。常谓以儒修身,以释治心,欲调合儒、释、道三教,乾兴元年()寂,世寿四十七。慈云,即慈云遵式大师,前面已有介绍,兹不繁述。他们两个人都称龙树菩萨为第十三代,如《慈云祖录》云:“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龙树为高祖者,由龙树造《无畏部》,出《中观论》。高齐间,慧文禅师依《中观》得道,口授南岳思大师,是故师得山家高祖。”这是因为凡是就印度佛法一脉相传的嫡派来说,总共只有二十三代,龙树菩萨位于第十三代。而末田地和第三祖商那和修同时,若取之则成二十四祖,但世系仍为二十三代。
《入楞伽经》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讲这是引经明其本迹。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谓近成之垂迹。谓诸佛菩萨于久远劫前即已成道,但为了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处处应化垂迹。然此本迹有高有下,应以四句分别:如佛示现菩萨之身,称为本高迹下;菩萨示现佛身,则称本下迹高。又如佛示现佛身,则称为本迹俱高;初地之菩萨示现初地之相,称为本迹俱下,但一般以本高迹下为通途。《维摩经序》曰:“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观音玄义》上曰:“上地为真为本,下地为应为迹。”而龙树菩萨的本地是过去妙云相佛,又曰妙云自在王如来,如道宣律师《三宝感应录》卷下曰:“金刚正智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大光明佛,龙树名妙云相佛。大庄严三昧经中:马鸣过去成佛号日月星明佛,龙树名妙云自在王如来。”现在只不过是他的垂迹之身,在初欢喜地之位,这个授记就见于《入楞伽经》。现在分别予以讲解:
《入楞伽经》,现存共有三个版本,1、四卷楞伽:南朝宋元嘉二十年()求那跋陀罗所译,经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2、十卷楞伽:北魏菩提流支于年所译,名《入楞伽经》;3、七卷楞伽:唐实叉难陀于年~年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最早的时候菩提达摩曾以“四卷楞伽”授予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门徒持于此经,实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被称为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我们现在所见的这段授记文见于“七卷楞伽”的卷六。在“十卷楞伽”的卷九也有类似的授记,文字略有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其文曰:“如来灭度后,未来当有人;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而在“四卷楞伽”则未见类似授记。
大慧汝应知,大慧,即大慧菩萨,是楞伽会上的上首,亦即对扬主。所谓对扬,是指在佛说法的法会上对佛发起问答,以显扬佛意而成办利益者。如《佛地论》一曰:“问答决择无穷尽,故名为大慧。”这是佛在提醒大慧菩萨,说你应该知道,我涅槃以后,在未来七百年的时代会有一个人,他能够奉持我的大乘佛法。善逝,即佛的十号之一,往往和“如来”相对而用。如来者,乘如实之道而善来娑婆世界;善逝,又名好去,即乘如实之道而回到彼岸不再退没于生死之海,以此二名显来往自在之德。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大名德,即高名厚德,是对有名气和有德行的比丘的尊称。比丘,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众称“比丘”,具有三义,即乞士、破恶、怖魔。厥号为龙树,也就是他的名字叫龙树。能破有无宗,有无宗即有无见。有见是指常见,即固执身心为实有的邪见;无见是指断见,即固执身心为断灭的邪见。一切的邪见都纳于此二见之中,从这二见出生一切邪见。如《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盖有、无二者,本为一法的两个方面,即诸法由因缘而生,则确实存在,是为假有;而以诸法由因缘所生,故无自性,是为真空。如果执着于其中任何一义,都会落于偏狭不正的见解之中。所以龙树菩萨主张行于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以破除有、无二边之见解,如此方能体悟诸法之真实义。
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这两句话要连起来理解,也就是说:在世间当中能够显扬我无上的大乘佛法。经文因为是偈子的形式,所以在中间用逗号隔开了,但在理解时要连起来读。在“十卷楞伽”中,此句作“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
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这是正明龙树菩萨应迹时所示现的果位。初欢喜地,十地当中的第一地是欢喜地,故云初欢喜地。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圆教十地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能荷负法界众生,同入三世佛地。然而地位有浅深,故权分为十,即: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初地之所以称为欢喜地,这是因为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于证得之法而生喜乐之故。如《楞严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安乐国,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如《无量寿经》上曰:“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乙四涅槃期竟、甲一正传竟)
共同学习理悟法师讲解
《妙法莲华经讲座》
参考讲义
子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本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於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佛子以恭敬心,来至佛所。曾闻诸佛方便说法。此显三乘行人,皆是佛子,颂人一也。为说佛慧故,即是一切种智佛之知见。颂理一也。但说无上道,颂教一也。菩萨疑除,罗汉作佛。颂行一也。又,初两偈,明大乘机发。亦名索果。为下诸子索车譬本。次两偈一句,明佛欢喜,众生堪得大乘益故。为下见子免难欢喜譬本。次三句,正明显实。为下等赐诸子大车譬本。后一偈,明受行悟入。为下诸子得车欢喜譬本。
初、明由机发故索果。志求佛道,是索大果。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索。如下文云,为得为不得?(三)发言索。即殷勤三请。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者,如舍利弗请云,诸天龙神等,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也。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具受前四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调熟也。
二、明障除佛喜者,佛为佛慧故出(世),昔障重无机,不得即说佛慧。中间虽障除,机未熟故,又未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昔众生根钝智小,畏其谤法堕恶。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喜无畏。不畏执小谤大,起罪堕恶也。
三、正显实者,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乘)是曲而非直。别通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四、受行悟入者,初闻略说,谓久后要当说实,三乘无非方便。又谓不退菩萨,不知佛智。故菩萨罗汉咸堕疑网。今开权显实,不惟罗汉除疑,而三教菩萨无不除疑。不惟菩萨作佛,而罗汉悉亦作佛也。
今此二偈是明人一。立志求佛道的人,称为佛子。释尊「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有「无量千万亿」之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因为此等佛子皆「曾从诸佛」处得「闻」,诸佛「方便所说」的三乘「法」,已种善根,积聚功德,今大乘根性成熟,故皆来佛前,合掌瞻仰于佛,冀待佛说一乘妙法。
第三偈此颂理一。既然诸佛出世,皆为一大事因缘,今既然大乘根机已经成熟,正是应该宣说佛智慧之时。
第四、五二偈。此八句是重颂教一。往昔四十多年来,佛所以不说此一乘法,是因「钝根小智人」,既「着相」又「憍慢者,不能信」受如「是法。」今在法华会上,既然大乘机熟,佛心欢喜,不再畏惧众生闻法生疑,毁谤堕落,故「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不再如昔日之权巧方便,说种种法门,「但说」佛所证的「无上道。」
第六偈。是颂行一。此中菩萨,是指昔日修学小乘法,今日开始大乘机熟的人。既然大乘根性已成熟,则闻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应当破除「疑网」,是以「千二百罗汉」常随佛学的小乘人,「悉亦当作佛」。
子四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於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过於优昙华。
此正颂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也。妙法不出权实。仪式者,诸佛引物之权(先施权后显实)。无分别法者,诸佛所显之实。又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名为仪式。
今还悟入一(乘)三(乘)不二,名无分别也。诸佛兴出世二句,明人难。次二句,明法难。如四十馀年,久默斯要。次二句,明闻法难。如五千退席,佛世不闻。次二句,明听信难。如普会大众,唯舍利弗一人先能领解。次举喻,但合听信者难。闻法喜赞,是人希有,过于优昙华也。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皆是先权后实,故「我」释迦「今亦如是」,前既施权,今当显实,「说」此一乘的「无分别法」。此一乘无分别的妙法,非随时有机会听闻的,因为佛不像普遍一般众生,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被业力所牵来到人间,接受或苦或乐的果报;必须要众生见佛、闻法、得度的因缘成熟,然后「诸佛兴出世」。但很多时往往要经过很「悬远」的时间,然后有佛降生人间。
本经下文说:「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故欲想「值遇」佛世,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佛已经出现于人间,但亦不是时常演说如是一乘妙法。必需要时节因缘成熟,然后方说。何况有一类慧根短小,薄福浅智的五浊恶世众生,即使生逢佛世,尤若逢不逢,若见非见。释尊住世时,不是也有很多众生不曾见佛闻法吗?
据说:释尊降生于印度,当时王舍城的众生,共有九亿万众生。仅有三亿万众生得见佛闻法,三亿万众生但见佛不闻法,而其它的三亿万众生,既没有机会见佛,更没有因缘闻佛说法,莫论得度了。
即使是已经得见佛闻法的众生,但当佛欲说是妙法时,亦被业力所牵,不肯信受,反而离座而去,如释尊将说此经时,退席的四众弟子就有五千之多。可见生逢佛世难,得见佛闻法也难,而得闻一乘妙法更难,能听闻是法欢喜信受,顶戴赞叹,更是难上加难。故释尊说:「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优昙花」是灵瑞的花朵,三千年开花一次,不只人间少见,天上亦希有难得,人皆喜爱,但却非随时可得,时至方现,故「一切皆爱乐」。佛引用优昙花,譬喻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妙法难闻,难信。若有人得闻是妙法,又能「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称颂赞叹此妙法,「则为已」经等如「供养,一切三世佛」了,故「是」闻法欢喜,而能称赞此一乘妙法的「人」,是「甚希有」难得,犹「过于优昙花」。
子五颂不虚。为下无虚妄譬本(此重颂佛语不虚,为以下不虚妄的譬喻作依本。)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初六句,诫勿于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诫勿于可信法生疑。夫世间人王,言则不二。况佛为法王,岂有虚妄。又,方便权说,尚能除浊。况秘要妙法,宁非真实乎。
初六句诫勿于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诫勿于可信法生疑。
佛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所说无不真实,何况今在灵山会上,非但告诉舍利弗一人,而是「普告诸大众」,说明佛四十余年来,权说三乘教法,目的实为此一乘佛道,故佛「但以一乘道,教化诸」众生,凡有闻佛说法的人,皆是大乘「菩萨」,根本就没有所谓「声闻弟子」。声闻一词,只是佛方便权巧施设,临时假立的一个阶位而已。是以「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非二乘心智所能测,谓之秘,总括十法界圣凡事理谓之要。今日佛开显的「妙法」,既然是「诸佛之秘要」,岂可心存疑惑而不信?故佛殷勤劝导舍利弗,「汝等勿有疑」。
子六颂拣众敦信又二。初颂拣众,次颂敦信。丑今初(以下六颂,是重颂释尊拣众敦信,前三颂是拣众,后三颂是敦信。)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初四句,颂上此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须拣之。又,终不求佛道句,兼颂上皆是增上慢人。以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不复求佛道也。当来世恶人四句,颂上如来灭后,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后四句,颂上若遇馀佛便得决了。
此一乘妙法,既是诸佛的秘要,非人皆能信,故当拣择机宜。非大乘根性成熟的众生,不可以随便为其宣说,避免薄福小智人,闻法不信反而毁谤,罪招堕落,变为虽曰爱之,实则害之。故佛教舍利弗:「以五浊恶世」众生,「但」贪恋爱「乐」,执「着诸」五「欲」尘劳,「如是等众生」,不见佛,不闻法,何况发心勤求佛道?此「终不求佛道」的人,切莫勿为其宣说此一乘妙法,是拣非佛弟子。
第二。此拣增上慢人。因为增上慢人,愚痴无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岂能信受此一乘妙法?若然「闻佛说一乘」,必然「迷惑不信受」。由于不信而「破法堕恶道」,岂非求升反堕,故佛慈悲,教舍利弗应该拣择,不要为此辈恶人,宣说此妙法,以免此等谤法堕落。是重颂前文「如来灭后,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第三。如果「有惭愧」心,能够持戒「清净」,又发菩提心,立「志求佛道者」,正是大乘法器,就应「当为如是等」大乘根机成熟的众生,「广赞一乘道」,以流通正法,以畅佛出世的本怀。是重颂前文「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丑次颂敦信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颂上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也。初六句,敦信于权。后六句,敦信于实。(敦,笃也,厚也)初法说周中,初正法说竟
此三偈颂是敦信。前六句,是劝信施权;后六句,是劝信显实。
「诸佛」是总括十方三世诸佛。「法如是」即先隐实施权,后开权显实。十方三世诸佛,皆以万亿种方便,「随」顺众生的机「宜」大小不等「而说」三乘五乘诸「法」。「其」他「不」见佛,不闻法,未曾获得「习学」佛法真实利益「者」,是「不能晓了此」权实不二之事,但汝舍利弗等,是应该明白而信受的。
为甚么呢?因为「汝」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弟子,「既」然已经修学佛法,亲受法益,今又在法华会上,闻佛开权显实,种种开示,「已知诸佛」是「世」间之导「师」,「随」顺众生机「宜」运用「方便」,为实施权;今于法华会上,又随众生大乘根机成熟之所宜,而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等「事」。自当明了,「无复诸疑惑」,应该「心生大欢喜,自知当」来必定「作佛」。
「汝等」的等字,是概括其它迦叶等大弟子,为譬喻说法周中,得授记的人。亦等括千二百常随众,是因缘说法周中授记者。是重颂前文:「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释尊自从出定以后,即双赞佛的权实二智,广明诸佛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事。进而说明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十方诸佛,包括释尊自已在内,法皆如是。
先随顺众生各别根性,爱好与习惯,而权巧演说种种不同的法门,其目的皆是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自知当作佛,而激发众生的菩提心,勤求佛道,以畅佛出世的本怀。
今舍利弗等,既然明了,自知当作佛,则已经达到佛出世说法之目的,故本经的正法说周,至此亦已宣说完毕。以下〈譬喻品〉是进入譬喻说法周,用譬喻来说明佛为实施权,以及开权显实。
《方便品》学习总结
这一章是佛专为上根利器之人所说的法,或者说是为像舍利弗这样的大阿罗汉所说的法,令他们明白佛度化众生的良苦用心,理解佛说三乘法的原因和目的。群里很多人说听不懂,这是很正常的。
下面佛还要用譬喻为其他根基的人说实相法。佛之所以说“凡是听过法华经的人都能成佛”,就是因为佛要为听到这部经的所有人分别说实相法,让大家都能听懂,都种下成佛的因。所谓方便法,就是根据众生的根基说解脱生死、出苦得乐的法。
所谓方便品,就是讲诸佛行方便法的因缘章。品在这里当章回讲。这一品的主要内容有:
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佛法是净化身心、回归本体的法,凡是不符合这个的,都不是佛法;学习佛法,理上的解悟不是证悟。只有入佛知见道,才是证。佛法在行中证。佛也是通过修行,才证入实相法的。佛本来已经成佛,化身来示现,就是为了给我们做个榜样。让我们有所遵循。
二、佛法是“唯一佛乘,无有余乘。”佛说三乘教法,是因病与药,因材施教,是为说佛乘,暂行方便。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只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诸佛如来是这样做的,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都是这样教化众生的。佛自己也是随顺诸佛教法而行教化的。所以不是佛不为声闻弟子说一乘,而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所以要有个过渡。
三、佛告诉我们,一乘佛法是讲本有智慧的实相法。而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不住一切相,无不相是不离一切相。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佛要我们在世间修行、证果、成佛,因此逃避现实,远离世间的做法是错误的。
四、菩萨道是成佛的唯一通道。佛法是“但只教菩萨法”,是指导菩萨成佛的法。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进这一门,圆满究竟成佛。这些只能在行菩萨道、修六度波罗蜜中完成。
五、小乘道不可取,但小乘法是佛法的一部分。戒定慧三无漏学、四念处、八正道等都是初学入门的方便法,也是大小乘的共法。只要发了菩提心,就是大乘人,修小乘法也是行菩萨道。小乘法是基础,打好基础,才能经受魔考,进入高功夫修炼,由等觉到妙觉。
六、佛的一乘实相法,并非高不可攀。只要一念真诚,供养佛法僧,学习大乘经典,行无我利他之道,修六度波罗蜜,无一不成佛。
尤其是听闻信奉法华经者,将来一定成佛。佛说“佛种从缘起”。诸佛的本愿,是要度所有的众生都成佛。
我们都有佛性,只要我们发菩提心,与诸佛的本愿相应,我们就能很容易地接受佛的知见,得到佛力的加持,加速身心的净化,开发出本有的大智慧。
我们累劫累世修行佛法,今生有缘学习法华经,当世成佛也并非神话。
发菩提心,严持净戒,多做好事,消除习气,这应该是我们需要补上的一课。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二》卷一终
第一卷赞:
世尊现瑞,弥勒疑详。文殊为众广宣扬,古佛放毫光。三请法王,为演妙莲香。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称)
方便品第二
智慧甚深无可量,声闻等觉莫能知.
三权巧说医群病,一实弘敷度众机.
举手低头当作佛,拈花供水尽堪师.
宣明实相该诸法,大事因缘世所希.
9妙法莲华经解读释义譬喻品第三
§16法华經讲课科目句释譬喻品第三卷2
§譬喻品第三
§释此亦二:先总(释),二别(释)。
§总释者。譬,是比况,喻,是晓训。托此比彼,寄浅训深。
§前长行偈颂,广明五佛(十方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释迦佛)权实。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疑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复以类比况,开晓令悟。故言譬喻。
§别释者,(有)因缘、约教、本迹、观心。
§因缘者,以世间父子,譬出世师弟。因于曾有,(昔曾蒙佛结缘下种)闻未曾有。(一乘之法)踊跃欢喜,世界益也。
§又以世资具(羊鹿牛车),譬出世资具(大白牛车),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为人益也。
§又以世灭,比出世灭,拔其苦难,令免烧煮。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对治益也。
§又以世不生不灭,比出世不生不灭。乘是宝乘,真至道场。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第一义益也。
§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言譬喻品。
§约教者,佛意本赞佛乘,为物机不堪(受),寻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称叹三车。二乘以下(声闻)中(缘觉)自济,恩不及人。(唯自度耳)菩萨驾(水)牛车,运他出火(宅),故名摩诃萨。此三,藏教中譬喻也。
§又:三人同畏烧煮,声闻如獐,直去不回。缘觉如鹿母,并驰并顾。(边奔边回头)菩萨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领全群突围而出)。此通教中譬喻也。
§又二乘发心近,缘理浅,智慧弱,但断通惑(见思)不能尽边到义(尽际智至法源底),非波罗密。菩萨发心久远,理深智强,能断别惑(无明)穷源尽性。故大品云,二乘如萤火,菩萨如日光。此别教中譬喻也。
§又: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来生于疲苦。如华严中,即事而真,(了达全事即理)不须譬喻。(华严经中,非无譬喻,但彼入道,不由于兹)为未入(实)者,四十余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今日灵山,决定说大乘,普令一切,开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独得灭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无二无异(真如,三际坐断,始今不二不异)上根利智,闻即能解。不令如来生于疲苦,亦不须譬喻。只为中下之机,踟蹰(不进貌)歧道,故须今日大车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圆教中譬喻也。
§本迹者,迹中既有四教譬喻,以迹例本,本初成道,亦应用诸譬喻,成熟众生。
§又:为莲故华等,以譬为本施迹等,具如玄文(玄义中文)。
§观心者,(因缘生法,即空假中)空如白牛,假如具度(众宝庄校等)中()如车体。(品题应在诸天说偈之后,火宅宅譬喻之前。出经者调卷,故置此耳。)
§初法说周中,有五段文,上来初正法说竟
§己二身子领解二。初经家叙,二身子自陈。庚今初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
§踊跃欢喜,叙其内解。合掌瞻仰,叙其外仪也。信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指佛)闻妙法,得妙解。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即世界(悉檀)释也。
§又,改小学大,弃贫事草庵,(喻小果)受富豪家业。(喻得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欢喜。此为人(悉檀)释也。
§又,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全消)故曰,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此对治(悉檀)释欢喜也。
§又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故欢喜。此第一义(悉檀)释也。
§欢喜踊跃,是总明三业领解欢喜。即起合掌,是身业,瞻仰尊颜,是意业。下文而白佛言,是口业。具明三业领解也。
§总释譬喻,譬是比况义,喻是晓训义。即是用一种比例,以此例彼,以浅例深,令人由已知的事物,明晓未知的道理。
§前品正法说周,长文偈颂,皆广明五佛权实二智,上根利智者,闻即领悟,明白十方三世诸佛,为度众生方便,无不隐实施权,直待众生大乘根机成熟,然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但中下根机之人,犹执迷不悟。佛大悲心切,巧用譬喻,使其领悟得解,故言譬喻。
§若别释譬喻,是以世间事物,比例出世间佛法;令由已知显浅的事,例知深妙未曾见闻之法。甚至四教各用不同的譬喻,以例四教不同之义理。
§本经由此品开始,共有四品经文,是譬喻说周;用譬喻显示佛为实施权,开三显一。用世间父子,譬喻出世间师弟;又以火宅中种种险象,譬喻三界的苦境;再用三车与一车的譬喻,比如三乘与一乘的佛法。以浅喻深,令中下根机的人,得明白晓了诸佛的权巧方便,故以譬喻立品题。此品在本经二十八品中位居第三,故名〈譬喻品第三〉。
§初四句是结集经者,叙述释尊正法说完毕之时,舍利弗的反应。后四句,是舍利弗对佛诉说心声。亦是结集经者叙述舍利弗因为闻佛于〈方便品〉中开权显实,不止已经理解佛的权实二智,同时得知自己将来必定成佛,内解于心故「欢喜」,喜动于形故言「踊跃」。当时舍利弗即从座起,合掌瞻仰佛的尊颜,用恭敬至诚的身心,向佛陈述自己闻法领解得益的实情。
§「踊跃欢喜」,总表三业领解欢喜;「即起合掌」,表身领解,昔不解佛智,权实为二,今解权即实,如二掌合;「瞻仰尊颜」,表意领解于实,无余思念,唯缘佛境;「而白佛言」,是口业领解。
§庚二身子自陈二。辛初长文中三,二偈颂。壬初标三喜。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世尊,标我身亲近佛身,故名身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此标三喜。「闻此法音」,是指佛于前文,称赞十方三世诸佛的权实二智,以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等开示。此一乘妙法,昔日未闻,今始得从佛闻,是身喜;从妙佛,闻妙法,是口喜;得妙解,自此舍小学大,自知真是佛子,故「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是意喜。
§壬二释者,提昔之失,显今之得。又,因昔感伤,成今欢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往昔)虽亦从佛闻如是法,而自身不预斯事,则身子去佛远。故无身喜。所谓虽近而远者也。
§又闻犹不闻,故无口喜。甚自感伤,故无意喜。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圆叹大。复由弹斥(弹偏斥小)所以感伤。
§此释昔日之失,显今日之得;由昔伤感,述成今日之欢喜。舍利弗常侍佛左右,故于方等时,闻佛弹偏斥小,称赞大乘;又见佛为诸菩萨授记作佛,而自已及诸大声闻,从来未曾参预授记的行列,是无身喜;反被佛诃斥,沉空滞寂,是无口喜;故甚伤感,是无意喜,以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有机会作佛,而「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今日始知,自当作佛,故三业皆喜。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山林树下,是思念之所。若坐若行,是思念之仪(四威仪)言同入法性者,藏通(之人)皆以偏真,名为法性。然(昔)正闻三藏(教)时,妄计大士(菩萨)实仅三(阿僧)祇伏惑,自欣(庆幸)先证法性。(非真法性,乃偏真也).良由彼等闻方等(教)时,密得通益。
§闻说诸法实相,三人(藏通别)皆得。既是同入真谛法性,云何菩萨便得授记,我等终住小果。
§所以疑念不决。殊不知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记成佛义也。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此不闻大法,故无口喜。
§妄计同入法性,不解权理(偏真误为法性)故无意喜。独处坐行,身远于佛,故无身喜。
§此结咎自责。舍利弗在方等会上,未曾参豫授记之事,虽甚伤感,但不敢怪佛心不平等,唯有反躬自责。故当个人独处山林树下,若静坐沉思,或若经行之时,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法性」,即是真如自性,亦是本经所说的诸法实相。《华严经》升须弥品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舍利弗本门已经证得真如自性,迹门示现小乘,亦断尽见思烦恼,远离取舍,证真空理,与诸菩萨一般同证入诸法空性,故言:「我等同入法性。」
§舍利弗独处山林时,常常自己思惟,我等声闻人,既然与诸菩萨一样,同入法性,应该同得授记作佛,何以佛独以小乘法济度我等呢?可能是我等小乘人,不解佛的方便,执着涅盘小果之过咎,不应该是世尊心不平等?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初作念时,意谓如来有偏(心),故以小乘见度(于我)。久久思之,引咎自归。(归咎自己)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下,释成己咎。盖由般若转教付财时,密得别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正因。而我等根钝,既不能受拟待于高山先照之时。(指华严会不预法席)复以欲速见小,匆匆取证。
§又不知稍停待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归。然犹未知所证非为真灭,所行即菩萨道也。不待说所因,即不解实,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即不解权。无权实妙解,故无意喜。
§信受初说(四阿含小教),故无口喜。思惟取证偏真涅槃,违远如来常乐法身,故无身喜。皆以昔失,释成今得也。二释竟
§「所以者何」以下,是舍利弗解说引为自咎的原因。「待说所因」含意有二:一是指成就佛道的真因。若果舍利弗等,等待佛说发菩提心的四弘誓愿,是成就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真因,然后依教奉行,佛必然以大乘法,令舍利弗等声闻人得度。其次是指佛,未曾与二乘人授记作佛的原因,是「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若然等待大乘机熟,佛必定以大乘法,令舍利弗等得度。可惜他们不解佛意,随宜说法,故最初闻佛说四谛法,即便信受,思惟取证偏空涅盘,致怀疑佛心不平等。
§不待说所因,是不解佛实智,故失于前;不解方便,是不解佛权智,而失于后;无权实妙解,故无意喜;信受初说,故无口喜;思惟取证,偏空理涅盘,远离佛常乐我净,故无身喜,以致悲伤苦恼,引咎自责。此是述成昔日之失,而喜今日之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