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渔民《更路簿》中对南海诸岛的地名命名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地名系统。多数都有两篇最主要的篇章,即赴西沙和南沙群岛的更路篇,分别命名为《立东海更路》和《立北海更路》。为何称西沙为“东海”、称南沙为“北海”,却众说纷纭。经考证应是海南渔民乘每年的“东北”信风前往西沙、南沙海域故名。
关键词:海南渔民;东海;北海;更路簿
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地名命名的历史悠久,文献记载较多。海南渔民也有一套自己的对南海诸岛的地名命名系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地名系统。尤其是海南渔民称西沙群岛海域为“东海”、称南沙群岛海域为“北海”的地名命名最为重要,代表了海南渔民在帆船航海时代的技术水平和在远海、深海航海的能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南海诸岛的有力证据,也是中国人独有的历史性权利。然而,对海南渔民为何称西沙为“东海”、称南沙为“北海”,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海南渔民称东海、北海的来历应是源于“东北风”的信风。
一、“东海”“北海”名称的来历诸说
海南渔民称西沙群岛海域为“东海”、称南沙群岛海域为“北海”的地名命名,至少在清代已在渔民民间广为流传,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中,一般都有两篇最主要的篇章,即赴西沙和南沙群岛的更路篇,分别命名为《立东海更路》和《立北海更路》。所谓“立”,意思是“确立”,是渔民经过多次在西沙和南沙群岛的航海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最佳的、已经成功的航线和更路,可以为自己、后人、别人提供一条标准,故才能称“立”。据琼海市潭门镇渔民介绍,能够称为“立”的,一般需要六七次的实践,才能“确立”是可行的。
在年中国政府公布的个南海诸岛标准地名中,不再使用这两个海南渔民的传统称谓,随之,“东海”和“北海”的称谓也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对于这两个名称的来历,学术界并没有停止讨论。截至目前,已经有十多种说法,除了相同或类似的说法之外,主要集中在“气候说”“方位说”、借用中国传统命名说、海南渔民传说等7种说法,现一一列举如下:
(一)“气候命名”说
也可以称为“季风”来历说,即以南海季风(又称信风)吹来的方向来命名。南海诸岛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每年农历十一月至翌年的三月盛行东北季风,五月至九月盛行有规律的西南季风,故海南渔民取东北风的“东”字,将先到达的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称为“东海”;称后到达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北海”。
最早提出因“东北风”命名的是郭振乾先生,他据“老渔民蒙全洲口述,去东海、北海《更路簿》的第一句话是‘东北风’。海南渔民过去出海渔业生产用的是大木船,没有动力设备。每年十一二月从海南岛张帆出海,乘东北风到西沙,张罗补给一二天再乘东北风下南沙群岛作业,待次年四五月西南季风时满载而归,已成定例。渔民沿此惯例把西沙群岛海域称为东海,南沙群岛海域称为北海。”这一句话的“东北风”非常关键,意思是海南渔民从海南岛出海到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都是乘东北风南下,先到的西沙群岛便以“东北风”的“东”字命名为东海,而后到的南沙群岛则以“东北风”的“北”字命名为北海。
刘南威先生也说:“海南岛渔民熟悉季风规律,并利用季风来命名。如东海(西沙群岛海域)和北海(南沙群岛海域)。在帆船航行时代,海南岛渔民乘东北风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从事生产活动,先到西沙群岛,张罗补给一两天,再到南沙群岛。于是,海南岛渔民就取东北风的‘东’,称先到达的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东海’;取东北风的‘北’,称后到达的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为‘北海’。”
(二)沿用古代传统旧名说
20多年前,韩振华先生就对季风说提出质疑:“有人说是由于利用东北风到南沙群岛,故名。利用东北季候风行船,这是中国帆船早就知道的事,且乘东北风驶船所到达之地,几乎遍及整个东南亚(缅甸除外),为何偏偏把正常利用东北风驶船,一般皆能到达的地方,却专指南沙群岛为东北风可驶船到之‘北海’。况且东北风与北海,除了‘北’字相同之外,也看不出有任何关系。”他接着说:“其实,南、北洋即南、北海,海南岛的琼海,亦称‘南洋’,它是以千里石塘为其界限,石塘以北为‘南海’或‘南洋’,这是传统的称谓,亦即中国之境的南洋。‘北海’或‘北洋’,即‘中国海’或‘中国洋’,元朝时称北方中国人曰‘北人’,至今越南人仍称中国人曰‘北人’,中国曰‘北国’,故‘北海’也就是中国海之谓。”
将南沙群岛称为“北海”始见于谢清高的《海录》。该书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刊刻于咸丰元年()。该书在《小吕宋》条记载:“掘井西沙,亦可得水。沙之正南,是为石塘,避风于此者,慎不可妄动也[原注:(石塘)以上属南海,以下属北海]。”
谢清安《海录》截选
中国古代的传统称呼是北上南下,“以上属南海”即指今西沙群岛,“以下属北海”即指今南沙群岛。可见此时已称南沙群岛为“北海”。谢清高本人“早年随商人到海南岛贸易谋生”,此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已经非常成熟了,谢清高在海南岛听渔民讲述称谓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按照韩振华先生的考证:“南沙群岛被称曰北海,可以追溯到南宋时代,才有可能把南中国海称为北海,即中国海。”韩振华先生的说法如果成立的话,说明海南渔民给南沙群岛命名“北海”时沿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名称。这也证明了海南渔民从南宋时期就在南沙群岛捕鱼作业。
郑庆杨先生的说法,先是说“东海”因东风的风向命名:“每年冬季,海南岛潭门渔民趁东北季风开往西沙,因为风向与海洋流向的影响,靠自然风力驱动的帆船驶离潭门港,其航行方向是船头对着东方开去。因为渔船向东航行而到达的那片有岛礁的海域,因此,潭门渔民便把那儿称为‘东海’。”简言之,就是渔民把向东方开去的海域称为“东海”。而在说“北海”的来历时又引用了韩先生的观点:“在海南渔民的意识中,位于北方的大陆是非常遥远的地方。古代海南的耕海人,把大陆称为‘北山’。海南岛的潭门渔民都知道‘北山’非常遥远,因此,海南省潭门渔民便把南沙群岛叫做‘北海’。北海所指之意,就是十分遥远的海域。”
(三)方位说
对于渔民称西沙群岛为“东海”的来历,有人主张是因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的东部故名。如已故何纪生说:“西沙群岛称‘东海’,意即在海南岛之东。”王彩先生也说:“东海即东航首抵的西沙群岛海域。《广东新语》所述‘万州城东外洋’和《岭外代答》述及‘东大洋海’所指海域均与俗名东海同义。东,渔民常用称方位词。”
但这些专家,有的并没有说海南渔民为何把南沙群岛称为“北海”,因为如果按方位说成立的话,南沙群岛就应称为“南海”。所以有的专家或引用韩先生的“北山”之说:“渔民的观念中,中国的中心在遥远的北方,因此,‘北’具有遥远之意。据此,他们把远方俗称北方,把遥远的大陆俗叫北山。南沙群岛因处在遥远的南海海疆而被称为‘北海’。”或引用郭振乾、刘南威先生的“东北季风”说。如曾昭璇、曾宪珊先生说“西沙在万宁之东方海上,故名‘东海’”,而“因渔民是由西沙下南沙的,顺北风南下,故名南沙为‘北海’(北风送达之海)”。意思是说,渔民称西沙为“东海”是因位于海南万宁市以东故名,称南沙为“北海”是因风向故名。“因渔民是由西沙下南沙的,顺北风南下,故名南沙为‘北海’(北风送达之海)。”
(四)分界说
韩振华先生认为:清代时,万里长沙以东作为中国的海面,以西便是外国海域。“又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大洋北部亦称北海,以南沙群岛及其海域为界,至今海南的渔民仍以‘北海’此名,指称南沙群岛。海南渔民所用的《更路簿》除了个别抄本把‘北海’改为‘南沙’之外,绝大多数仍以‘北海’称之。‘大洋’以外或以南,称曰‘外大洋’,是外国的海洋。记载上所说的‘中国之境’这个‘洋’,亦称‘北海’(今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生此界限’、‘以限海国’,‘分华·夷、中·外之界’,皆明确指出大洋以北的北海,是中国之境。”
(五)海南渔民的传说
笔者在调查中,听琼海市潭门镇草塘村渔民卢家炳说:“我们渔民就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我小的时候(笔者注:卢家炳生于年),家里的爷爷、父亲都出海了,经常看不到他们,于是就问奶奶、母亲,爷爷、父亲去哪里了?奶奶、母亲在家里也不懂他们在哪里捕鱼,就告诉他说:‘顺着东北风开走了。’另一种说法是:奶奶、母亲告诉我:因为我们的船出海时的方向是往东面开去,到一更船的时候就看不到了,于是就说‘往东海去了。’现在我们这一代人都不叫东海、北海了。”琼海市潭门镇孟子园村渔民世家王书宝说:“听祖辈传说,我们把大量珍贵的公螺拉到新加坡去卖,当地的人经常会问,是哪里来的,我们就给他说是北边海的鱼。久而久之,就简称‘北海’了。”
(六)其他说法
王利兵先生认为:“因为南沙群岛位于船队航行的前方,而潭门渔民的渔船需要乘着东风季风行驶,所以过去潭门渔民就习惯性地将南沙群岛称之为‘北海’。”无论“位于船队航行的前方”或后方,都是与海南渔民的地名命名无关的。
笔者曾经认为是按照地图上的位置说法:“这是海南渔民依据这两个海域位于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而命名的。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海南渔民航行时是朝东南方向驶船,故称东海;南沙群岛位于西沙群岛的南边,海南渔民从西沙群岛朝南行驶,在地图上显示为北方,故称‘北海’。……按照我国古代的地图绘制方法,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近现代才改成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故称南下北上。”现在看来此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