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流派和地域特色

盆景创作受二方面的影响最深,一是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风土人情、欣赏习惯,二是创作者的生活阅历、思维方法、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不同地方的不同作者用不同的加工技艺创作了不同的造型形式,其中受人欣赏和认可的部分得以流传和仿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派系,逐渐发展成为盆景艺术流派。

传统上盆景分为南北二派,南派的代表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派盆景,北派包括扬派、苏派、川派和海派,此即最初的中国盆景五大流派,后加上浙派、徽派和通派,通称盆景八大流派。还有不少区域性的流派,今后另行探讨。

扬派盆景是以江苏扬州命名的盆景流派,主要分布在苏中、苏北地区。“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艺术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是扬派盆景最显著的特征,讲究“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既有北方之雄健,又有南方之秀美。

造型技法主要是精扎细剪,如同国画中的工笔细描,富有装饰美和中华文化韵味,棕丝蟠扎、一寸三弯的技法独步天下。“云片式”是其传统形象代表,枝片如云,特色鲜明。

传统树种包括松、柏、榆、梅、黄杨、虎刺等,尤以松、柏、黄杨等别树一帜。

扬派盆景博物馆藏品《腾云》

苏派盆景是以江苏苏州命名的盆景流派,分布在苏州及其周围地区,艺术特点是古朴典雅、精细灵巧、讲究意境并深受苏州园林的影响,有“浓缩的苏州园林”之称。

传统的苏派盆景是规则式,主要形式为“六台三托一顶”,树干左、右、背三个方向各三个枝片,左右对称的六片叫“六台”,背面的三片叫“三托”,树顶扎成一个大枝片叫“一顶”,层次分明,参差有趣。近现代突破传统形式的束缚,自然式盆景兴起,枝片多成椭圆形,中间略为隆起,状若云朵,被称为“云朵式”,堪称形象代表,已被各地广泛使用。传统树种包括松、柏、黄杨、银杏、雀梅、锦松、紫薇、石榴、金弹子、三角枫、白蜡等。

川派盆景又称剑南盆景,分川西与川东两处地方风格,川西以成都为中心,川东以重庆为中心,总体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著称。川派盆景注重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

“干有十种拐法,枝有平滚之分,常用三式五型”,是川派规则式树桩盆景的显著特点。传统树种包括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贴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鹃等。

川派山水盆景在两宋已见端倪,安岳县圆觉洞和大足县大佛湾摩岩造像中就有山水盆景图形。川派山水盆景以起、承、转、合、落、结、走为基本法则,表现巴山蜀水的高、悬、陡、深。

岭南盆景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中南部地区,起源于明清,形成独特风格则是在建国后。艺术特点主要有:师法自然,突出枝干技巧,造型布局力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注重景与盆的造型和选择,力求和谐协调;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迹。蓄枝截干的技法,上翘似鹿角、下垂如鸡爪的枝形等,都是岭南盆景的显著特点。用盆也比较特别,多用石湾彩陶盆,讲究吸水透气、色泽调和、大小适中、古朴优雅。

岭南盆景是典型的自然派盆景,多用速生树种,以适应蓄枝截干的技法。榕树、榆树、雀梅、九里香、六月雪为岭南盆景“五大名树”,常用树种还有黄杨、罗汉松、三角梅、山桔、朴树等。

海派盆景是以上海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分布于上海周边地区。因其历史、地理等原因,接受国内外各种思想多、快,盆景艺术师法自然,刻意求新,形式自由,不拘格律,无任何程式,讲究自然入画,精巧雄健,明快流畅,属于“自由派”,偏重自然风情、山林野趣等意境追求。

海派盆景较早使用金属丝加工,缠绕弯曲造型,同时粗扎细剪、剪扎并施,成型相对较快,线条流畅,刚柔相济。

海派盆景所用树种很多,较常用的有黑松、马尾松、锦松、五针松、桧柏、真柏、榔榆、雀梅、金雀松、三角枫、六月雪、胡颓子、枸杞、黄杨、龟甲冬青等。

浙派盆景以杭州为中心,属江南派,地方特色鲜明,以松、柏为主,唐时即有天目松与石头组合的盆景出现,历来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情调。造型技法剪扎并重,采用棕丝、金属丝蟠扎与细修精剪相结合,薄片结扎,层次分明。宋明以来形成了以高干、合栽为造型基调的写意传统,擅长直干、高干或三五株合栽,作品多山林野趣。松柏类盆景善于用枯干枯枝表现苍古意趣,并与茂密的枝叶相映生辉,观之似入林荫深处,令人六月忘暑。明朝屠隆《考盘余事》称盆景自古以天目松为最古雅,并由此阐述了盆景选型和表现手法,可见浙派盆景的影响力。

徽派盆景以古徽州命名,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特色,讲究寓意于形,经典之作为游龙梅,迎客式盆景也有盛誉,被各地普遍仿效。

传统的徽派盆景多从苗培开始,梅条幼小时就用棕榈叶片进行定胚造型,两年调整一次,较大的枝干用棕绳蟠扎,对小枝一般只作修剪,形成了“粗扎粗剪、剪扎结合”的造型技法。

常用树种包括徽梅、徽柏、黄山松、罗汉松、翠柏、紫薇、南天竹、榔榆等,梅花培育技艺精湛、品种繁多,享誉海内外。

徽派盆景有悠久的展览历史,清乾隆年间绩溪仁里等地就开始定期举办专业的徽派盆景展览,规模宏大,贸易兴旺。

通派盆景分布在江苏南通、如皋一带,曾被划为扬派盆景的东路派系,艺术特点为丰满、清幽、奇特、古朴,层次分明,树冠呈“馒头顶”,枝片呈“鲫鱼背”,造型新奇精巧,意境秀丽幽雅,形象苍老朴实,庄重肃穆。造型技法以蟠扎为主,辅以修剪,“二弯半”是其形象代表,主干二弯半,每弯三枝,枝片如云,顶如馒头,整体形象如狮,端庄稳重,静中见动,虚中见实。

通派盆景讲究对称摆设,三盆、五盆、七盆为一堂,居中一盆称为“文树”,株形高大,左右两侧的称为“武树”,株形顺次渐小,左右对称,武树烘托文树,如众星托月,给人庄重威严之感。

通派盆景多选"满、残、清、奇、古"之树,常用罗汉松、黄杨、六月雪、圆柏、迎春、紫杉、璎珞柏、五针松、榔榆、杜鹃、金雀、石榴等树种。

香港地区邻近广东,自然环境相同,人文风俗相近,盆景艺术风格源于岭南派,特色是潇洒苍劲、富于变化。香港重视弘扬盆景文化,政府每年组织盆景展览和竞赛,盆景艺术交流活动频繁。青松观藏品上千,每年耗资组织展览从不收门票。香港盆景的代表人物中,伍宜孙贡献突出,曾出版专著正本清源,宣传盆景源于中国。年,美国《Bonsaijournal》杂志(冬季号)对伍宜孙的盆景技法和盆景作品作了全面介绍,影响深远。

伍宜孙遗作

台湾地区的人文风俗源于岭南,又受大陆迁台人员的重大影响,客观上曾是中国优秀文化艺术的荟萃之地,其盆景的中国基因根深蒂固,受岭南派的影响最深,也吸收了其他流派的优点,造型技法、艺术特点众多,同时,因受日本殖民统治,盆景造型学习日本的不少,舍利干、神枝的应用占有突出地位。

现时台湾盆景强调造型的形式趣味,内涵意境相对不足。因受限于海岛,向往对外拓展,矮壮型盆景较多,结构严谨、极具张力,是其海岛意识的体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tianzhua.com/nzhy/4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