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450314.html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宣讲标题及译者上师在此先念藏文传承。
今天,我准备给大家讲的课是《大乘方广总持经》,此经是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过的。法王传过的佛经不太多,有《药师经》《百业经》《贤愚经》《心经》《般若摄颂》《般若经》等,不是特别多。我想法王传过的经典,最好能给大家分享,因为经典不管在哪里,只要是佛教徒都会重视、会学习。如果我们仅仅讲宁玛派的密法,可能汉传佛教徒不一定接受,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比如萨加派、格鲁派,他们也不一定接受。法王如意宝亲自传过的这些经典,我想尽量传给大家,以后大家有机会的时候,最好传给有缘的人。毕竟从历史上看,汉传佛教对经典,比藏传佛教还要重视,像汉地的《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弘扬得比藏地还要兴盛、广泛。
我们这次讲两部经,先讲《大乘方广总持经》,然后讲《弥勒所问经》,或者叫《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以前法王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的时候,我第二天就给大家字面翻译过。我们当时印过一部分,是大大的经文,可能有些道友有印象。而这部经以前没有复印过。
这次讲《大乘方广总持经》,是我们的特殊缘份吧,只有少部分的人听,除此之外,各方面的因缘暂时也不具足。从我根本的意乐上讲,当然是听大乘佛法的人多多益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看因缘。只要因缘具足,以后各方面会比较方便。这次只有在场的道友能听到传承,求这个法,以后我想很多人也会慢慢知道的。因为很多人没有听到的话,他们会很遗憾,比较珍惜,他会听的。如果给大家发广告要求听的话,他就不听。人就是这样的,你不能听的时候,找机会会接受;让你听,反而不一定接受。也许从某个因缘来看,这样也是更有机会的方法吧。不管怎么样,我今天也想跟大家讲一讲《大乘方广总持经》,这是经的名称。这部经属于大乘佛法。
大乘大家应该清楚,《大乘经庄严论》当中讲了发心大、所缘大、果位大等等,有七种“大”。但是所谓的“大乘”,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利益他众的发心大,这是所有“大”当中最重要的。尤其是我们学大乘佛法,跟小乘和其他乘最不同的就是利益大众,我们自己认为是大乘佛教徒,说起来很好,但自己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大乘: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了大乘的七种大。作为修行人,对于大乘所具有的七种大应该有一种理解,而且,对于小乘和大乘进行选择时,应该想:大乘非常殊胜,我应该修持大乘。
我最近接触了一些高僧大德、大法师,对弘法很重视,比如培养僧才、讲经说法,但利益他众的心态,可能有些人还是比较弱的。我们既要有弘法的心,又要有利益他众的心。学院出去的、不管什么民族的人,哪怕做一点点,放生、劝别人学习佛法、念咒、皈依、行持善法,这些方面还是有一种不同的力量。我们是不是大乘佛教徒?不害任何众生、全心全意利益众生,如果有这种心态,自己可以算是大乘佛教徒;如果很多行为损害众生,自己天天用自私自利求一些正法,那不一定是大乘佛教徒的思想,这个大家要注意。这里解释了"大乘"的意思。
方广实际上是利益一切有情、摧毁一切障碍、能了知一切万法的智慧叫做"方广"。"方广"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但实际上"方广"就是求佛果、无与伦比的智慧。总持如《大智度论》云:善不失毁,恶不生起。"总持"的意思是陀罗尼,就是不失坏善,不增上恶,这样的道理叫"总持"。这部经主要讲:要受持大乘的善法,恶法就没有机会、无机可乘,是这样的"总持"。《大智度论》卷28③陀罗尼之种类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答曰:是陀罗尼甚多。A名闻持陀罗尼有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B分别知陀罗尼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如偈说:“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C入音声陀罗尼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经大家都知道吧,我们叫???????,现在有些翻译讲"修多罗"。"修多罗"的意思,从“如是我闻”,到“欢喜奉行”之间,所有贯穿的金刚语叫经文。如《佛地经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能贯”是贯穿的意思,“能摄”是摄受的意思。 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经是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有五义:一、“涌泉”,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这是讲佛经义趣无穷,很有摄受力,愈读愈有味道。世间典籍味道很淡,不浓。二、“出生”,能生出一切微妙善法。读佛经之后,心善、行善,将性德引发出来。三、“绳墨”,就是标准,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之标准。四、“显示”,能显示真理。五、“结鬘”,“结鬘”是贯穿诸法,现在讲科判,章句之学,文字组织自始至终一脉相承,有条不紊,结构严整,思想体系清楚明了。修多罗是梵语音译,直译为线,汉传佛教将其翻译为契经,即是通俗所说的佛经。古印度的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再用线穿起来的,所以用线来代表。同时,线有贯穿之意,指的是佛陀所教能贯穿法义,不令散失。在中国文化中,最尊贵的典籍都称为“经”,所以佛法流传到中国,就延用了本土的称谓。为了区别于世俗经典,“经”前面再加上一个“契”字,意为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基。大家也知道,一般的经,通常是佛陀所说的,除了续部以外的金刚语叫做经。此经当中会讲到,主要是舍弃恶法,摄受善法,也就是说不要诽谤法。可能学了这部经以后会知道,自己应该早一点学这部经典。我当时学的时候有点害怕,学了这部经以后,自己在语言上面会比较注意。以上是解释经名。译者译者是隋朝天竺,即现今北印度的三藏法师,叫毗尼多流支,汉语意译叫灭喜。现在越南有一个叫灭喜派,是禅宗的一个派。这位译师大概是公元五六百年的时候来到中国,是北印度的人,来到中国之后,有些历史当中说,译师在中国呆了七年,然后去越南的一些道场,有一个寺院叫法云寺,当时在那里弘法。毗尼多流支,实际上他是汉传佛教当中的禅宗第三祖僧璨大师的亲传弟子,给他传了心心相印法,后来得到禅宗很高的境界。这位译师,在有些历史如《续高僧传》当中也提到过,他翻译的还有其它经典,包括《业报差别经》《象头精舍经》,都是他翻译的。毗尼多流支毗尼多流支(?~),越南佛教灭喜禅派(又称南方派)创始人。其名意译为灭喜。南天竺人,出身婆罗门,曾周游印度,学习和研究佛教。中文名毗尼多流支外文名Vinitaruci逝世日期年南朝陈太建六年()到达长安,从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参学,后至广州制旨寺从事译经,译有《象头精舍经》和《报业差别经》。在中国居住7年,太建十二年到达越南,住河东法云寺,翻译《大乘方广总持经》等。在越南14年,创立灭喜禅派。临终前将心印(意即不立文字,不依言语,以心为印)传授弟子法贤。他是越南禅宗的始祖,对越南佛教的发展卓有贡献。《禅苑传灯辑录》中有毗尼多流支的传记。毗尼多流支,北印度人,在大兴善寺译场译出《大乘方广总持论》、《象兴精舍经》二部二卷。那连提黎耶舍,北印度人,原在北齐译经,译出《大集月藏经》等七部五十一卷。开皇二年,他应文帝之请,入住大兴善寺,共译出《百佛名经》、《大庄严法门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等八部二十三卷。大家都知道,隋朝历史比较短,他是在隋文帝时代来到中国。北印度还有一位译师叫那连提黎耶舍,当时皇帝也很重视,他们开始在西安翻译了一些经典。自从他翻译了以后,到现在也是很多年了。这些经典跟我们现在藏文的经典比较起来,基本没有任何出入,翻译得非常好。所以我们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家要带着一种心态:以后有机会我要传授给别人。这样的话,你听传承的时候不会断的,同时藏文版本当中有一些不同的表达,你们弘扬的时候也可以说明。那连提黎耶舍北印度人,原在北齐译经,译出《大集月藏经》等七部五十一卷。开皇二年,他应文帝之请,入住大兴善寺,共译出《百佛名经》、《大庄严法门经》、《大方等大集月藏经》等八部二十三卷。实际上,这部经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法护的译师也翻译过,当时的经名叫《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也是有不同的译本,但这次我没有来得及观察。这位译师--毗尼多流支的译本,我对了一下藏文,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所以选择了这个译本,也许法护译得更好懂一点,你们方便时最好对一下。我们不要听一个经典,听完了以后,“阿弥陀佛,听了好长时间,哎哟我的腰好痛啊……”之后一点也不翻看,这样其实不是学习的精神。学习这部经的时候,要看看有没有其他的注疏?有没有其他的译本?我用藏文作参考给大家提供,“这里相同、这里不相同”,这也是一种方法。以后让你传讲的话,当年用过功的话比较方便一点,不然你糊里糊涂地听了,听的过程当中到底睡着了没有?以后让念个传承可能都没办法。法护
竺法护生活的时代,兵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他在颠沛流离中致力于佛经翻译和传法数十年,翻译了大量佛经。法护译经的数量,《出三藏记集》和《开元释教录》等史籍说法不一,《出三藏记集》记为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开元释教录》则记为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根据吕澄先生的研究,法护译本存在的凡九十一部、二百零八卷(现经重新对勘,实系法护翻译的只七十四部、一百七十七卷),其中有很多重要经典。另有十种法护译本已认为散失了的,现经判明仍然存在,但误题为别人所译。这十种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般若三昧经》一卷(上两种旧题支娄迦谶译)、《舍利弗悔过经》一卷、《温室浴洗众僧经》一卷、《迦叶结经》一卷、《楏女耆域因缘经》一卷、《大六向拜经》一卷(上五种旧题为安世高译)、《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游四衢经》一卷(旧题康孟祥译)、《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一卷(上两种旧题支谦译)。法护的译本覆盖面广泛,有《般若》经类,有《华严》经类,有《宝积》经类。有《大集》经类,有《涅槃》《法华》经类,有大乘经集类,有大乘律类,有本生经类,又有西方撰述类等,种类繁多,几乎具备了当时西域流行的佛教要籍,这就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打开了广阔的局面。时人赞叹道:“护公,菩萨人也。寻其余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法护)所出,真众生之冥梯”。僧祐也对法护的翻译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法)护之力也”。竺法护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了前人。他在长安青门外建立的敦煌寺,被当代学者誉为中国早、最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场所。
本来今年请一位堪布念传承,后来堪布说,当时法王在念传承的时候,他中间出去了一趟,所以传承不全,现在不敢念。因此传承很重要,中间不要打瞌睡,尤其是念传承的时候。平时如果没有单独念传承,这样整个过程都不要打瞌睡、不要中断,如果我们有单独念藏文传承的时候,至少在那个时候不要打瞌睡、不要中断。毗尼多流支,很多人比较少听到,时代也很久远,他是非常了不起的译师。在汉地,对这位译师的了解情况如何,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这部经有不同版本的翻译,有越南文、英文、法文,在国际上也有不同的译本。前面简单讲一下译者,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接下来我们像其它经一样宣讲正文。宣讲正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六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十亿众,摩伽陀国优婆塞六十亿百千人。
一时,佛陀在王舍城,也就是灵鹫山,在那里与大比丘有六万二千人,大菩萨摩诃萨有八十亿。这里的八十亿,也有一些虚数,或者其他表示。摩伽陀国的优婆塞有六十亿百千人。藏文当中说是六万个天人,还有几千个摩伽陀国的优婆塞,此处稍微有点不同。这里大家都知道,当时佛陀在灵鹫山讲法,《大唐西域记》里面说,佛陀说法50年,有些说是49年,其中大多数在这座山。所以印度的灵鹫山,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朝拜。《大智度论》中说,这是三世诸佛所处之地方,三世诸佛都要到那里转法轮。《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偈颂: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圣人所止息。诸佛所处,长行文当中说,未来过去现在的佛,都要去灵鹫山,很多大菩萨也要去在那里居住,包括天龙夜叉等等其他众生、护法神也经常护持灵鹫山。佛经里面讲的这山很美很美,但没有信心的人眼里,现在看来也是一般的一座山。原来我们年去这里的时候是10月3号,距离菩提伽耶大概70多公里。我们当天早上从菩提伽耶坐车过来,去了王舍城、灵鹫山。当天太阳特别强,法王如意宝也在山下,很多场面很值得回忆的。当时法王没有爬山,让我们去,我们爬到山的中间,担心法王等的时间太久了。有一个道友比较懒惰,表面看起来不太喜欢爬山,没有到达山顶,说这就是佛陀转法轮的地方,我们也就观清净心,在那里念了一个短短的发愿文就下来了。当时有很多卖念珠的,说是灵鹫山当地产的,我买了十几串,回来给了一些道友,现在可能谁都没有了吧,当时我觉得这个是最珍贵的宝贝,用这个念珠肯定能通达般若。以后你们有机会可以去朝拜,这是转般若法门的地方,以前讲过的经典也是佛陀在灵鹫山传的,特别好。王舍城是频婆娑罗王的国家,即《无量寿经》里面的频婆娑罗王看到灵鹫山,阿阇世王把他关在里面,透过小小的窗户看到灵鹫山。后来佛陀给他传法而示现圆寂的,中间获得了第三果。这个地方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大,包括王舍城、灵鹫山,到了那个地方不像经典里面所讲到的,多少人居住,当然这个可能是有不同的,因为佛的变化和神通是不可思议,可以大变小,小变大,这是一种神变。《大智度论》
问曰:若住王舍城,可尔。何以不多住竹园,而多住耆阇崛山?答曰:我已答,圣人、坐禅人乐闲静处。
问曰:余更有四山,鞞婆罗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在耆阇崛山?答曰:耆阇崛山于五山中最胜故。云何胜?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叶,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跏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摩诃迦叶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叶,今日入无余涅槃。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叶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阇崛山。长老摩诃迦叶晡时从禅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说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界中,心应厌求离欲。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即著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无量人逐佛出家。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叶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变化!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叶,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生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以是故,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如富楼那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
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处,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何以故?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诸天、龙、夜叉、阿修罗、迦留罗、乾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等大力众神,守护供养恭敬是处。如偈说:
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圣人所止息,覆荫一切故。
众苦得解脱,唯有真法存。
复次,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佛说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诸摩诃衍经,般若为大,云何不住耆阇崛山?略说耆阇崛山竟
尔时,世尊夏安居已临涅槃时,入如法三昧。
藏文当中说这是佛陀最后的一个安居,接近涅槃的时候,包括《涅槃经》《地藏经》,好多经典是接近涅槃的时候讲的,这也算是一个末转法轮。法王如意宝讲这个法也算是接近涅槃吧,这个是大概年、年讲的,后来法王传了《入菩萨行论》《大幻化网》《上师心滴》《百业经》,对四大学院分别传完了以后,又传了《宝性论》《前行》,尔后示现圆寂的。佛陀也是这样的,不知道是不是……不知道。因为最近我传的都是《地藏经》《宝性论》。反正这个法也是很殊胜的,佛陀在接近圆寂的时候传的,以佛性为主的、或者有一些了义的经典,是在最后传的。佛陀夏安居过后,接近涅槃的时候,入了如法三摩地。如法,藏文当中没有特别明显,入了这样的一个三摩地。入三昧已,是时三千大千世界,普遍庄严悬缯幡盖,置宝香瓶众香涂饰,处处遍散千叶莲花。入了这样的三摩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都铺满庄严的:悬挂的幡、缯、胜幢、宝伞、还有经幡,所有的这些装饰。因为他是通过三摩地,将整个世界都悬挂这些,庄严这些。还有各种珍宝的香瓶,或者香炉,其中有各种不同的香粉,散发弥漫扑鼻芬芳的香味,以此来庄严。处处遍满、遍洒天人各种各样的花朵,还有千叶莲花等。这是在三摩地当中出现这样的境界,也可以说整个世间变成这样的。大家知道,听法的时候,一种发心叫做广大的菩提心,还有一种是甚深方便秘密真言的发心,这样发心的时候整个器世界,在五圆满摄持下,全部变成清净无垢。这里是同样的,整个世界庄严、国土庄严、清净庄严,讲《维摩诘经》的时候,首先也是佛陀跟舍利子对话,世界变成清净的。转法轮的时候,让众生真正能感受到世间万法的清净和庄严,也有这个意思,转法轮时是对整个场所的庄严。现在也是这样的,某个大师传大乘妙法,我们用幡、盖、胜幢来庄严,烧香末香等用各种香气庄严,还有各种摆花,陈设不同颜色的花去庄严。不仅是讲法的时候要这样,包括汉地大国王莅临的时候也会有这些。古代电影里,古代一个国王要出现的时候,后面有些拿着伞、幡、香气,各种鲜花弥漫,可能是对上层的恭敬,也是一种供养。这是佛陀入了这样的三摩地之后,整个世界变成比较特殊的现象。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亿百千众,诸梵天王及亿百千眷属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
前面是在人世间,只有比丘,菩萨,优婆塞的眷属,平时肉眼看到的人的眷属。这个时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千众的梵天王、一百千的眷属来到了佛的地方,来到了佛面前的时候,他们也是恭恭敬敬顶礼佛陀的双足,向佛合掌,住在一处,这是梵天和梵天的眷属。复有亿百千净居天子,自在天王、大自在天王,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各与亿百千眷属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
然后有百千亿的净居天子、自在天王、大自在天王、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我们平时说的非天、罗刹、人非人、大腹。这些众生,全部都各自有百千眷属,一起到了佛所居住的地方,见到佛之后在佛陀足下顶礼、合掌,住在一处。在这里,整个天界当中的天龙八部都出现了。尔时,十方如恒河沙大威德菩萨摩诃萨来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
刚才本土的菩萨比较多,但是现在十方如恒河沙的大威力菩萨摩诃萨来到佛的面前,恭敬地用头来顶礼佛足,向佛合掌住在一处。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顶皆悉来集,大众充满,间无空处。
这个时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顶,有顶在三界当中是最高的,是无色界,真正无色界的天人能不能来呢?也不好说,他们的工作以入定为主,不知道有没有时间。空处,藏文当中说,整个空间连一个手掌放的地方都没有,坐无虚席,一点空间都没有,从有顶以下全部坐满。尔时,复有余大威力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皆来集会。
这个时候还有其他的大威力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等,都聚集在这里,场面非常壮观,但是这种壮观,肉眼只能看得到佛陀面前平时居住的菩萨,除了这个以外,天龙夜叉肉眼不一定能看得到,但实际上用天眼来看非常多的众生聚集在那里。尔时,世尊正念现前,从三昧起,遍观大众,欠呿频申如师子王,如是至三。
佛刚才在入定,通过入定的法力让所有的眷属、有缘者全部集中在那里。任何一位上师在传法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肉眼看到的、还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众生会居住,这是一定会有的。法师们讲课的时候也不要觉得,今天只有这么几个人,有些人没有来,你就不高兴发脾气,不用这样的,还有很多非人、阿修罗,全部在听你的课,只不过你看不到,他们肯定看得到你。(众笑)有些时候我们看不到,有些时候是看得到的。以前我们去马尔康,有一次在宾馆里面……(师笑)我这样说你们会不会害怕?不会吧。(众笑)当时法王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住在这里,有时候我们去法王那里。晚上有一次,好几个服务员跑到我这,他们特别害怕地说:“刚才我们在大堂看到了一个没有头的人,特别可怕,晃来晃去,好几个人都看到了。”我说:“没事吧。”他们看起来不是说妄语的,特别害怕,让我念个经,问能不能告诉法王加持一下?我也没有说给法王听,反正非人到处都有,有什么可害怕的嘛。司机在内的好几个人特别害怕,他们就害怕自己生病。后来我呆了一段时间,让他们念了一个烟供,结果也没有再出现什么。那个时候,说是在大堂里面晃来晃去。有时候人看不到的,或者有时候在特殊情况下人也看得到的,有这种情况,当时佛陀在那个场合当中,各种各样的众生集聚了。这个时候佛正念现前,从三摩地起。此处在藏文当中是,佛明明了知,因为他是完全明白。正念的话并不是完全有执着的,他是在有密意的,有垂念的,有明明了知的境界中起定。佛一边入定,一边完全了知万法,这样的境界当中起定以后,遍观大众。从起定以后,所有的眷属都集聚了,佛看大众三遍。欠呿,打哈欠的意思;频申,伸懒腰。但这个对佛陀来讲不是那么庄严,藏文当中说佛陀观大众三遍,三次师子奋迅,意思就是说他张开整个身体。前面是入定,现在出定。师子奋迅有一种威猛,抖掉身上的尘埃,师子奋迅的意思并不是打哈欠、伸懒腰,虽然狮子也有那样,《动物世界》里面也有打哈欠、伸懒腰,但是这里是不是翻译成做三遍师子奋迅好一点?法护的译本不知道这里怎么翻译的。佛经里面也有这样讲的,佛陀显现上也有打哈欠、伸懒腰,如果有的话也并不是很矛盾,因为佛陀的所作所为都是随顺世间。可能他入定一会,起定的时候神态稍微有点不同。但是一般来讲,出家的戒律里面,打哈欠必须捂住嘴巴,(师模仿)不然在大众当中是不庄严的。所以这个译法这里欠呿频申,你们到时候看看其他经典当中是怎么译的,藏文当中是做三次师子奋迅,可能整个身体有一种比较威猛的行为,可以说他张开身子,跟以往的神态有点不同。这样以后看三遍,三次师子奋迅后就开始准备传法。尔时,世尊从其面门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时,如来现神通已复观大众。尔时,一切大众即从座起,合掌作礼,默然而住。
这个时候,世尊从他的面门出广长舌,他远离了一切恶语、绮语的原因,有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藏文当中,出现三次广长舌,遍覆三次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时候,如来示现这样的神通,再次观大众。前面观了一次,现在出广长舌以后再观大众。所有的大众发现佛陀转法轮了,从座位上站起来,合掌作礼,然后默然坐下来。看佛陀威严的状态,给大众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感受,大家站起来作礼以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广长舌:
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指佛陀的舌叶广长,覆盖到发际。佛教传说,佛陀在过去世中,能自修十善业,见他人修,心生欢喜赞叹。悲悯众生,教导正法,而有此特征。后人遂用来比喻善说教法。
《妙法莲花经.卷六》:「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亦复如是,出广长舌,放无量光。」
宋.朱熹〈后洞山口晚赋〉诗:「从教广长舌,莫尽此时心。」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阿逸多,如来不久当入涅槃!汝于诸法有所疑者,我今现在,欲有所问,今正是时!佛灭度后,勿生忧悔!”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是弥勒的意思,????????。佛陀告诉阿逸多,如来在不久的将来会趋入涅槃,你对所有的这些法有没有疑惑、有没有疑问?如果有的话,我现今住世,可以请问。如果有疑惑,佛陀在世的时候该问的要问。佛教徒也是这样的,上师在的时候要断除增益、断除怀疑,否则一旦离开了上师,就没办法了。佛陀告诉阿逸多菩萨,你对佛法的教义上有没有疑问,有的话最好是现在问,不然佛陀灭度以后,你可能会后悔的。最好自己不要后悔,因为佛陀已经涅槃了,很多法义疑惑没有斩断的话特别可惜,自己特别后悔:"佛陀在世的时候我都没有问……"在座的各位,不管是法师或是谁,在有条件的时候,最好自己在修行上有疑惑的话,尽量要问。否则到一定的时候,无常肯定会现前的,也许是死亡的无常,也许是世间当中各种变迁的无常,那个时候想寻找可能有一点困难。阿逸多
译曰无能胜。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弥勒是姓,译曰慈;名字是阿逸多。姓与名合称为「慈无能胜」。指弥勒菩萨修慈心三昧,以大慈度众生,无人能超胜于他。
我以前跟上师如意宝一起去过很多地方,现在看有没有什么后悔?只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在有些采访中也说过,当时没有记录下来,没有写日记,如果现在每天都记事,可能会好一点,但是当时没有这个习惯,最多在日历上打个记号。现在一看,好多事情很珍贵的。去年我大概整理了一下,当年去印度的过程,我有一个日历可以参考,在给他们翻译讲的时候,他们说我记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也许是这样。但如果以前我记日记的话,可能有更多珍贵的记忆。坦白地说,学院的堪布当中,比较而言,我跟法王出去的应该是比较多的。我自己算了一下,跟上师一起出去的整个时间,加起来有24个月以上,两年多,这不是自己在吹。我是年来的,年的时候法王去道孚、炉霍、甘孜、康定、丹巴,应该去了6个月。当时学院传了《大藏经》,传《大藏经》的那6个月,我都跟法王在一起,第二年开春的时候才回来的。年的时候去五台山,光在五台山就呆了三个多月,一百天。路上从这里到北京,回来的时候跟法王从康定一起过来的,算起来是四个月了。年的时候记不得,到时候看看。年的时候法王去北京,那个时候法王没有带我,带了慈诚罗珠和丹增活佛这两位去了,因为当时我去安居,回来已经安排完了,我很有“嫉妒心”。(众笑)年我跟法王去了印度、尼泊尔、不丹,六个多月。年的时候,法王去成都,多长时间记得不是很清楚。年记得不是很清楚。年去美国、加拿大、法国也是三个多月。年去康区,包括青海、昭觉寺,这个时候我自己很想讲讲课、背背书,法王问我要不要去,我说如果有其他人想去的话,机会给别人。后来法王带齐美仁真堪布,他们去整个康区一共两三个月。年法王去新加坡,年初的时候接近一个多月,来回两个多月,慈诚罗珠堪布和我都去了;同年10月份左右的时候法王生病,本来是打算去台湾、尼泊尔长寿洞,后来在成都住了五、六个月,我们一直陪着法王,在郫县那个地方呆了五个多月还是多少,法王传记里面应该有。年记不得。年我们去鸡足山、普陀山,大概两个多月。年、年,当时也是在成都,法王住院的时候我陪护。我自己大概算是这样的,但是现在说的,只不过是大概的情况。当时的教言,包括平时的一些行住坐卧记录下来的话……现在我一看,本来想最近去西方的话,在其它地方也记录一下,但有些翻一下日历也没有很多,这也是一种遗憾吧。哪怕你在藏地求六年的法,自己也做一个简单的求学生活记录,很有意义的。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有时候留下了很多遗憾,也有不遗憾的地方。比如说听法,这些方面自己尽心尽力地努力,非常认真,很珍贵的,但是实际上,真正做到一个非常合格的弟子可能也没办法的,很多遗憾会留下来。佛陀当时也这样说,该问的要问,不然的话没有时间了。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唯然,世尊,善自知时。
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知道了,世尊,你是善自知时。”自然的,自己特别知道时间,什么时候该怎么样,都知道。此处藏文当中是“善自知度”,了知分寸、知道度的意思。世间一般人不知道,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有时候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很多,但佛陀是知时的,该怎么样知道的,该知道分寸、掌握度。我们有时候不知道,有时候是过了,今天我太积极了、太热情了,今天太冷淡了……反正一个小小的行为,我们就经常过了,但佛陀是知道分寸的。诸佛如来于一切法皆悉究竟,惟愿宣说,令此法眼久住于世。”
佛陀是一切智智,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全部精通,唯愿佛陀给我们宣说,让佛法住于世间。法眼,禅宗当中经常讲正法眼藏,藏文当中只是说正法久住于世间。佛陀知道什么样的情况,让弥勒菩萨问问题,但是弥勒菩萨没有直接问,说是反正你自己知道的。有一部经典叫《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讲:知时说法,人敬受。佛陀知道说法的时间,正因为这样,人们特别敬爱。弥勒没有直接问,佛陀是肯定知道的,你是知道时间的,该什么时候传;我们的疑惑,你是遍知;你想传就传,不想传就不用传。弥勒菩萨的意思是,你传的话也很好,佛法久住于世间,大概说了这样。再讲两段,这些也不难,也没有什么可发挥的。尔时,会中有大自在天子及八十亿净居天众,眷属围绕,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大乘方广总持法门,过去无量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已曾宣说。惟愿世尊,今复敷演,利益安乐无量人天,能令佛法久住世间。”
这个时候,会中有一位大自在天子和他的八十亿净居天众,眷属围绕,向佛顶礼,合掌恭敬白佛言。本来是弥勒菩萨问问题,弥勒菩萨没有问,天人开始请法。天人说:“世尊,大乘方广总持法门是过去无量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他们都宣说过,唯愿世尊,您能不能今天再次给我们宣讲?利乐无量无边的天和人,而且让佛的正法久住于世间。”当时天人如是请求。即《总持经》以前有很多佛说过的,但现在佛能不能再次转这个法轮。有时候也有此情况,某个经典以前很多大德都讲过,但你能不能讲这个法。也有这样的请转法轮。尔时,世尊默然而许。是时,大自在天子知佛许已,欢喜踊跃,合掌作礼,却住一面。
佛不说话了,说明已经默许了。我们有时候什么话都不说,对方认为默许了。如果不同意的话你要说,佛教里面有默许。这个时候大自在天子知道佛已经默许了,特别欢喜踊跃,向佛顶礼,住在一面。大家觉得看佛的表情应该会转法轮,大家很欢喜。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阿逸多,此大乘方广总持法门,非我独说,过去、未来及今现在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亦常宣说:若有众生于佛所说,言非佛说及谤法、僧,而此谤者当堕恶道受地狱苦。”
这个时候佛告诉弥勒菩萨说:“阿逸多啊,此大乘方广总持法门不是我一个佛所说,实际上这部经,过去佛、未来佛,现在十方世界无量佛也在宣说。”此处藏文当中是为什么呢?如果没有学这部经而为别人宣说,则谤佛谤法谤僧,会堕入恶趣。这里的内容稍微有点不同,这里的理解是:这部经,三世诸佛都会宣说,如果有众生说是非佛说,这样的话他是谤法谤僧,这样的谤法堕入三恶趣当中感受无量痛苦。汉文是这样说的,藏文当中好懂一点,说不是我一个说的,三世诸佛都宣说过,未有一佛未宣说过。如果有些人未学此经而为他说法,则为谤佛,以及谤法谤僧。如果有些众生没有学这个经典,而给别人宣说,会谤法谤僧。意思就是说,如果这部经典没有学,一辈子给别人讲经,因为不知道谤佛谤法的过失,无意当中会造成谤三宝,那肯定堕入三恶道当中,这种果报特别可怕。《菩提资粮论》当中也是说:未解甚深经,勿言非佛说,若作如是言,受最苦恶报。我们对佛法一定要正面了解,不然会有比较可怕的果报。这里讲,如果谤佛谤法谤僧,特别可怕。你一定要知道,这部经典是三世诸佛所说的,这么好的经典一定要先学这个。希望法师以后不要像我一样,已经传了三十多年的法才传。不然前面谤法了也不知道,谤僧了也不知道。以后有些法师转法轮的时候先给别人讲这部法,千万不要谤法,不然学什么经?自己堕入恶趣,很可怕的。不然先没有学,按照藏文,未学此经而为他说法,则谤佛谤法谤僧,当堕恶道。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于此大乘方广总持经典,受持读诵复为人说,当知是人不堕恶道。”
佛告诉弥勒菩萨,刚才本来是天人问的,但佛就没有给他说,而是直接给弥勒菩萨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起了菩提心,于此大乘方广总持经,受持读诵、为别人宣说,那就没有谤法谤三宝的过失,而且这个人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当中。”这部经的功德很大。在座各位学了一堂课,一定要稍微有改变,没有改变,天天听课也不一定有很大意义。这句话应该记下来,佛陀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菩提心,于这部经典受持读诵,为别人宣说,当知是人不堕恶道。这是买了保险,很重要,我们现在还是很害怕堕不堕恶道。自己受持读诵,如果有机会给别人宣说,绝对不堕三恶道。这是佛陀的金刚语,应该百分之百相信。这句话大家要记下来,一堂课记录一个最关键的,十堂课记住十个重要的,这部经典学得有意义了,我对这句话很有感觉,也很开心,只要以后不堕三恶道是最好的。好,今天讲到这里。END●《圣大解脱经》笔记(15)
●《圣大解脱经》笔记(14)
●《圣大解脱经》笔记(13)●《圣大解脱经》笔记(12)
●《圣大解脱经》笔记(11)
●《圣大解脱经》笔记(10)
●《圣大解脱经》笔记(9)
●《圣大解脱经》笔记(8)
●《圣大解脱经》笔记(7)
●《圣大解脱经》笔记(6)
●《圣大解脱经》笔记(5)
●《圣大解脱经》笔记(4)
●《圣大解脱经》笔记(3)
●《圣大解脱经》笔记(2)
●《圣大解脱经》笔记(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