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费用肺癌国内治疗平均自付花费 http://www.webgametool.com/jbzd/5721.html
「魔宙奇谭」是一个严肃活泼的成年人栏目
讲述传奇人物,奇趣话题和惊奇故事
以达到缓解焦虑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优秀作者众多,均来自广大人民群众
大家好,我是大魔。全魔宙读者都知道,我们养了东三环最帅的柯基——小魔。就问你帅不帅?小魔作为一个三岁大的小处男,相貌英俊,身体健康,性格开朗,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唯一让我们羞愧的是:养了它三年,也没给它找到女朋友。古语有云:狗之大欲食色性,天经地义屎尿屁。我们给它最好的狗粮,捡它最臭的狗屎,却不能给它一份完美的爱情。唉,惭愧。不止狗孤独,人也越来越孤独。前两天,“深圳离婚需排号,至少得等一个月”的新闻上了热搜。年4月,深圳市结婚对,离婚对,离婚总量达到了结婚总量的84%。甚至有人建议到:请深圳考虑一下离婚摇号模式,只有中签的才能离。从全国来看,年,中国结婚.1万对,离婚.4万对,离婚总量接近结婚总量的44%。反正就是:结婚的越来越少,离婚的越来越多,爱咋咋地吧。另一方面,年中国城镇的养宠物率达到了23%,比前一年涨了4%,预计未来还会持续上涨。年,进口猫粮还超越了婴幼儿奶粉,成了天猫进口商品销量第一的品类。这一切的数字背后,对于我这种嗜钱如命的金牛座,看出啥了呢?孤独经济。那些离婚律师、心理咨询师、宠物美容师、宠物殡葬师、卖优质猫粮狗粮的,会越来越吃香。我们也会养越来越多的宠物,无论是猫狗,还是蜥蜴、蛇虫。因为人是需要陪伴的,不管是屏幕那边正在直播的人,还是在你身边拱来拱去的小猫小狗。今天,我的朋友周游,一个小说家,兼历史文化研究者,带你回到年前的唐朝,看看当时孤独的唐朝人,都是怎么养宠物的。文章很有意思,去看吧。萌宠唐朝文/周游今天给大家讲讲唐朝人养宠物的事情。■杀死那个有钱人唐玄宗的时候,长安城里发生了一件悬案——大富豪杨崇义忽然失踪了。失踪之后,杨崇义的妻子刘氏派家仆到处找,没找着,只得报告官府,说杨崇义出门未归,怕是被人杀死了。官吏日夜捕贼,将家中大小仆人一个个上刑,挨个审问,也没问出啥来。无奈之下,县官只好在杨家细细搜查,想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正搜查着,忽然廊下的鹦鹉叫了起来。这鹦鹉是杨崇义的宠物,正在为主人叫屈。县官很疑惑,将鹦鹉放在胳膊上,问它为谁叫屈。鹦鹉说:“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李弇,是杨崇义家的邻居。县官大惊,就把杨崇义的妻子刘氏和李弇抓了起来,一审,原来俩人偷情,共谋杀死了杨崇义,将尸体埋在了枯井里。靠着一只鹦鹉报信,案子就这么破了,但故事还没完。这件案子因为过于奇特,传到了唐玄宗那里。玄宗很是赞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养在后宫内,还让著名文士张说写了篇《绿衣使者传》,传诵这只鹦鹉的义举。这个故事,记录于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题目叫《鹦鹉告事》。故事细节虽然有点夸张,但养鹦鹉学人话,在当时很流行。《开元天宝遗事》是一本笔记小说,主要讲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奇异物品,传说事迹,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在另一本唐朝的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也有个鹦鹉的故事。武则天时,养在宫里的猫咪和鹦鹉竟然在一个盆里吃饭,武则天觉得很奇特,让御史带着猫咪和鹦鹉给大臣看,正看着,猫咪饿了,一口咬住鹦鹉,活活吃了。武则天当时非常尴尬,觉得“武者国姓,殆不详之征也”。也就是说,武则天觉得鹦鹉的“鹉”跟她的姓一样,被猫吃了,是不祥之兆!《朝野佥载》里还有个故事,说武则天梦到一只鹦鹉,羽毛很漂亮,但两个翅膀都断了。她将这个梦告诉众臣,大家都觉得这梦不大吉利,不敢说话。只有狄仁杰站了出来:“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子庐陵、相王也……”老狄七七八八说了一大堆,就是暗示武则天要将天下还给李家。后来,契丹入侵幽州,武则天想起狄仁杰的解梦,就把贬黜的儿子庐陵王立为太子,充作元帅,北方百姓一听李家之后做太子了,踊跃参军,契丹见状不好,乖乖退去了。可能是最有福相的狄仁杰了。另,「元芳,你怎么看」是年左右的流行语,有人知道吗?在唐朝,不管是宫中还是达官贵人阶层,都很盛行养鹦鹉。那时候的鹦鹉,多是由外国上贡的贡品,像林邑国、南天竺、盘盘、陀洹、诃陵等国,都有向大唐进贡鹦鹉的正式记载。《太平广记》有载,杨贵妃亲自调教的一只鹦鹉,名叫“雪衣女”,能背诵诗歌,还能预知祸福。虽然古代并没有“宠物”这个词,但已经有了宠物的概念,说白了,就是养着自娱自乐的,不像马、驴、骡子等牲口,养来是要干活儿的。鹦鹉在唐朝是标准意义上的宠物。不过也不能分得太清,狗可以玩儿,但也能看门;猫也可以玩,还能抓老鼠;至于像马,虽然是供人骑乘的牲畜,不过对富有天下的皇帝来说,也是宠物。太宗著名的昭陵六骏,玄宗的照夜白、狮子骢等天下极品的好马,都不是普通的马,平时有专人喂养照料,皇帝有兴致了,就骑上逛逛,可以归入宠物的范畴了。图可左右滑动。“昭陵六骏”是指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开国战争中出生入死的六匹战马。它们的名字分别是:飒露紫、拳毛骊、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图为《昭陵六骏图》,金代画家赵霖创作,全卷分六段,每段画一马。
总之,唐朝时候的宠物已经很常见、种类也很多了。大体说来,那时候的宠物可分为两种:宫廷宠物和民间宠物。■皇宫里的动物园说起来,皇帝的动物园(禁苑)可不是闹着玩的,里面装满了珍禽异兽。大象、狮子、老虎、豹子、犀牛、鸵鸟、孔雀、长颈鹿等等,应有尽有,多是南方热带国家及西亚、中亚的国家进贡来的。宫廷里还有专门的豢养宠物机构——闲厩和五坊。闲厩主要养马,五坊即雕坊、鹘坊、鹰坊、鹞坊、狗坊,专门有官员负责收集、圈养猛禽、猎犬,以备皇帝打猎使用。禽类中,除了鹦鹉,像鹘子、鹞子这种猛禽,也备受帝王喜爱。唐太宗李世民就养了一只白鹘,叫“将军”,皇帝常用它来捉鸟取乐,还让这个鸟“将军”担当信鸽的差事,传说从长安寄书到洛阳,一天往返数次。鹘,鹰科鹰属,隼形鸟类。鹘的翅宽而短,脚和尾长。图为清代郎世宁画的“白鹘图”。除了白鹘,太宗还宠爱一只鹞子,有一天他正架胳膊上玩儿呢,耿直敢言的大臣魏征来了,太宗赶紧把鹞子藏袖子里。魏征一早瞧见了,但这家伙蔫儿坏,故意滔滔不绝地大谈帝王之道,太宗也不好意思打断他,最后,这只可怜的鹞子就闷死在了太宗的袖子里…此外,唐朝宫里还养过大象,可以驯化来舞蹈,在大型典礼上演“群象拜舞”,那场面蔚为壮观。中国自古并不产狮子,宫里养的狮子都是外国送来的,因为狮子在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在中国也受到崇拜,不过狮子不能跳舞,也不能捕猎(太庞大凶猛,无法控制),只是作为一种“观赏的大型宠物”而存在了。狮子形象在佛教中很尊贵,比如佛陀升狮子座、作狮子吼等,佛法也被喻为狮子法门。和狮子的情形差不多,老虎也没什么实际用处,主要是用来满足猎奇观赏欲望,有时候还会惹麻烦。武则天当政时,李世民的孙子李千里在宫中养了头老虎做宠物,一时没看住,老虎咬死了一名宫人,武则天还挺有人本主义精神,一听说这事儿,下令把老虎活活饿死了。武则天信佛,可能又觉得有点内疚,就给这老虎造了个塔,名为“虎塔”。在宫廷禁苑的“宠物”中,最有实际用处的、也最受皇帝王公喜爱的,是豹子。因为豹子可以用来狩猎,这种狩猎方式称为“豹猎”,相比传统的猎狗、老鹰捕猎要刺激、高效得多。也因此,西域国家送来的豹子,都是受过训练专门用来捕猎的,因为其美丽的花纹,典籍中称为“文豹”。唐史研究的著名学者张广达先生研究认为,“文豹”是奇塔豹(英语cheetah,阿拉伯语fahd,音法赫德),原产西亚。这种豹子特别有意思,它们速度无敌,但耐力不好,而且很爱睡觉。现在阿拉伯语形容人嗜睡,就以“比法赫德还能睡”来表达。这种豹子除了早晚捕猎,其它时候都在呼呼大睡。在古代阿拉伯,有专门抓奇塔豹猎人,训练好了,高价出售给贵族用来打猎。他们捕捉奇塔豹的方式很搞笑,就是不停地骚扰豹子,追踪它,等它精疲力尽了,也不跑了,就躺在地上睡觉,怎么弄它都不肯起来,用大袍子盖住它的脑袋,捆住四肢——就抓住了。这种豹子狩猎的方式很有趣,唐朝的许多墓葬壁画、陶俑,都出现了这种豹子的形象:老老实实蹲坐在猎人所骑的马屁股上,有些壁画里看起来像条狗子,这叫“马负文豹”。豹子的脖子里套着项圈,等猎人发现猎物,就发出号令,豹子从马屁股上跳下去,开始精准的捕猎。图为「骑马带豹狩猎俑」,西安灞桥区唐代金乡县主墓出土。据资料记载,唐代时天竺、大食、九姓胡等国,多次向大唐进贡猎豹,从开元八年到天宝十载,总共进贡了十次——唐玄宗的禁苑里,至少有二三十头漂亮的猎豹。除了文豹,还有一种凶猛的猫科动物备受皇族宠爱——猞猁。猞猁也是西域国家所献,个头比豹子小,耳朵尖儿有黑色毛,打猎时,它们也坐在马屁股上,豹子能抓的猎物,它基本都能抓。猞猁还有一项豹子不具备的技能,它们弹跳力无与伦比,特别擅长捕捉禽鸟类,可以脑补一下大型野猫。图为「猞猁狩猎女俑」,西安灞桥区唐代金乡县主墓出土,说明猞猁是当时猎师的有力助手。豹子、猞猁作为打猎的能手,受到无比的宠爱,它们打猎的情景,比“左牵黄、右擎苍”式的传统捕猎要炫酷得多,所以算是宫廷宠物中的超级明星了。■小老百姓的猫猫狗狗相比宫里的宠物华而不实,民间老百姓养的宠物要质朴得多。笔记小说《朝野佥载》里有个很好玩的故事。河东地区有个孝子叫王燧,他家的猫和狗“互乳其子”,就是说猫咪和狗子感情很好,互相喂养对方的幼崽。现在看这也没什么,但在当时,这可是一项有情有义的奇观,引发了地方轰动,州县上报,朝廷还特别表彰此事。要说明的是,猫在唐代,总与“不详、凶煞”联系在一起,并不像今天这样讨人喜爱,要不是它们会抓老鼠,估计难逃许多人的毒手。《朝野佥载》记载,在隋末,“猫鬼事起”,家里养着老猫“为厌魅”,用来诅咒人,搞得许多人家破人亡。《旧唐书》里记载,武则天残酷迫害萧淑妃,萧淑妃临死前说:“愿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儿,生生扼其喉!”之后,武则天心里膈应,不准在宫里养猫了——上文提到的猫与鹦鹉的故事,看来是在萧淑妃诅咒之前发生的。不过也有爱猫的,《妆楼记》中记载,中唐时有个人叫张搏的官员,人称“猫精”,家里养了许多猫,都起了名号,特风雅,什么东守、白风、紫英、怯愤、锦带、云图、万贯等等。每天下了朝,张搏就赶紧回家,要和爱猫们一起玩耍。那时候,张搏这样的猫奴非常罕见,更多的是狗奴。史料记载,唐朝名臣裴度就爱狗,经常带着爱犬参加宴会,吃剩下的东西,就放在碗里给狗子吃。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玄怪录》佚文中,更是讲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狗奴故事:唐德宗贞元(公元-)年间,一个叫卢氏的大姐,养了只小狗,起名叫“花子”,对它极为疼爱。后来花子走丢了,被人杀死。几个月后,这位卢氏也突然死了。在阴间,她遇到一个姓李的判官,判官说:“你的天命本来要完了,可有人为你说情,让你再活十二年。”卢氏拜谢离开,路上偶遇了一位美人。美人丫鬟成群,命人将卢氏叫到跟前,问她:“夫人认识我吗?”卢氏回答:“不认得。”美人说:“我就是花子呀。我活着的时候,您不当我是卑贱的兽畜,细心养育。现在我做了李判官的侧室,之前就是我为夫人说情的。本来冥司只给您加了十二年阳寿,我偷偷把十二改成二十,来报答您的养育大恩。“之后,美人向李判官坦白改阳寿的事,李判官也同意了。分别时,美人对卢氏说:“请您收取我的残骸,好好埋葬。我的骨骸就在履信坊街北的粪土中。“卢氏清醒后,来到履信坊,果然发现了花子的骨骸,把它以自己孩子的礼节埋葬了。之后,卢氏果然又活了二十年。这个“花子”,是唐朝时一种特殊的狗——猧子。猧念wō,就是小狗,但不是普通的狗。据历史学家陈寅恪考证,唐朝时的猧子,类似于后来我们熟知的京巴狗。京巴咱们中学历史书上有一幅很有名的插图,叫《簪花仕女图》,上面就画着唐朝宫女用木棒系着彩带,逗一只小狗子玩的情景。画里的小狗就是猧子。簪花仕女图(可左右滑动)
许多学者研究之后认为,猧子与唐朝史籍中出现的“拂菻狗”是同一犬种。拂菻也称“大秦”,也就是东罗马帝国。拂菻狗就是罗马狗,洋种,在当时非常珍稀。根据《旧唐书·高昌传》记载,贞观年间的高昌王鞠文泰曾给大唐进贡了一雄一雌两只拂菻狗,这狗六寸高,一尺多长,特别聪明,会牵马,嘴里能叼蜡烛。而中国有拂菻狗,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酉阳杂俎》里讲过一个小故事,玄宗和大臣下棋,杨贵妃抱着一只“康国猧子”在旁观局,见玄宗要输了,就把猧子扔到棋盘上乱了局,给皇帝台阶下。玄宗大悦。可见这种狗当时是宫廷里备受喜欢的宠物。唐朝时期的壁画、绘画作品中,都出现过这种拂菻狗的形象。后来,唐朝人就把这种狗称为“猧子”。唐诗里经常能遇见它:什么“门外猧儿吠,知是萧郎至”,“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等等。敦煌文书里描写儿童游戏,也说“捉蝴蝶,趁猧子”,可见,那时候的猧子,和如今的宠物狗没什么区别了。■猩猩知我心养宠物,不管是养猫狗还是大型猛兽,总是可以理解的——如今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富豪,不是也爱养老虎狮子豹子么?但唐朝时的大兄弟们,生活富裕,闲着无聊,鬼点子多,花样也多,养的玩意儿也千奇百怪。比如,那时候竟有人养猩猩,养猩猩做什么?用来吃……当时的安南武平县封溪地界,有猩猩活动,据说长得美,能听懂人话,人们就设下机关抓了一百多只,将它们关在一起。每当人们要吃时,这些猩猩就将同类中肥胖的推出来:“吃它,吃它”,还假惺惺地流眼泪。有次乡人招待本地官员,将笼子盖住,官员问底下是什么,里头的猩猩说:“唯有仆并酒一壶耳”。官员怜爱,就不吃这只猩猩,而是将它收养,可以帮人传话,比人还能干。从食物到宠物,这猩猩可谓撞了大运。它如果进了《猩球崛起》里,那就是下一个凯撒。《猩球崛起》凯撒,我挺喜欢这个系列的具体怎么抓猩猩,笔记小说《唐国史补》中介绍了,原来猩猩喜欢喝酒,喜欢穿木屐。人们就用这两样东西引诱它们。书里还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抓捕细节。刚开始引诱,猩猩大骂:“我才不会上你的当!”(“诱我也!”)跑远了,但最终还是会回来,稍微劝两句,猩猩就放松了警惕,喝醉了酒,穿上了木屐,跑不动,就被人抓住了……除了养猩猩,也有养猿猴的。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记载,唐德宗时候一个宰相的儿子李约,养了一只猿,起名叫“山公”,出去游玩总带着它,人们演奏个音乐,这猿还会长啸唱和。养猩猩猿猴也罢了,还有更变态的,养蟒蛇!干这事儿的,是上文提到的在宫里养老虎的那位老兄,李世民的孙子李千里。他出使岭南,养了条八九尺长的大蟒蛇,用绳子捆住嘴巴,横在门槛下面。有过来拜见他的,刚进门,一脚踩在蛇上,被大蟒蛇卷住,痛苦地挣扎,好久才能脱身。李千里这个神经病,看着哈哈大笑,以此取乐。最古怪的,应当算是养水獭。据说,在通川界内,可耻又懒惰的人类,欺负水獭宝宝老实,驱使它们下水抓鱼,抓上来,人们就抢走,如果抓的多,就赏它们一些吃。等干完活,就把他们赶入河边的洞穴里,在洞口插一只野鸡的尾巴羽毛,水獭就不敢出来了。——水獭为什么害怕野鸡的羽毛?这咱们就不知道了。较真地说起来,可怜的水獭并不算宠物,简直是被欺压被剥削的劳苦动物了。水獭不过,在《酉阳杂俎》卷五中,也有一则水獭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水獭的境遇要好得多,终于成了真正的宠物了。宪宗元和(公元-)年间,均州一位老人养了十来头水獭,靠它们捕鱼为生。闲暇时,老人拍拍手,这些水獭就聚在他膝下,纵情玩耍,乖得像一群小狗子。在唐朝,尤其是前期的强盛时代,因为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人们吃饱喝足无所事事,自然就琢磨各种玩乐的法子,豢养宠物现象的兴起,和这种享乐风气是分不开的。那时候虽然没有“动物保护”这种现代观念,但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劝诫人们爱惜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可依然有许多残忍之人,对动物做出种种残忍之事。前阵子,山东某大学生虐杀猫咪拍视频在网上进行贩卖,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愤慨,这种变态生意,只是我们所知的冰山一角而已。非常惨烈的新闻关于动物保护立法的呼声,这些年也一直不断高涨。我们天天说人性,而“怜悯”,是人性中最为宝贵的闪光点之一,人不能仗着自己强大,就残虐小动物。屠宰吃肉是一回事,但虐杀弱小动物,则是另一回事。没有同情心、慈悲心的人是可怕的、危险的,对动物残忍的人,对同类的伙伴大概也不会好到哪儿去。扫码打赏好文章▼世界从未如此神秘?????●?????WePromiseWeAreOriginal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