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记得“十二邀·阅湖州”吗?
“十二邀·阅湖州”大众文化讲坛作为湖州首档本土文化网络直播公益栏目,弘扬和挖掘本土文化,体现主流媒体的文化责任担当,利用民间力量,将现场讲学与网络相结合,是湖州主流媒体和实体书店的一次融合创新尝试。由湖州市社科联、网络文化协会主办,湖州在线、大众书局承办,被列入“南太湖人文大讲堂”(---)系列。
“十二邀·阅湖州”栏目是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一次深情关怀和回望,也是纠偏“娱乐至上”的一次有效探索,更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为网络媒体文化栏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方向。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最高的褒奖莫过于“有味道”。“有味道”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却很享受。是留在人们心头间的味道,是蕴含着绵绵的爱和深深的情,不时地温暖着你,“十二邀·阅湖州”带你进入岁月的流转、历史的变迁。。。
(系列海报荣获浙江省第十九届“金桂杯”平面广告金奖)Part2一座城池说起湖州城,每个人都知道一二;老湖州人像寇丹老师,可能讲好几天都可以讲。新湖州人也会讲到很多。但是我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或者说我怎么来读懂一个城市,我有我的一些想法。
我觉得湖州这样一个城市,我们要读懂它,首先肯定要有文献,有一定的史料,还要有一个街坊、俚语,大家互相交流的东西也是很有趣的。我喜欢湖州是从空中看。现在有无人机了,以前没有无人机,我很想到山顶上去看看湖州城怎么样,一有机会就爬到山顶上去。到道场山上、到仁皇山上看湖州,看这个城,它的结构。这种感觉真的是不一样。
然后读懂一座城的话,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它周边的山川、河流,它们的走向和湖州城的关系,这是很能理解一座城的。第三个,我觉得进了这座城以后,城市的空间、肌理和这座城很有关系。第四个才是这座城市怎么变化的。我年从杭州大学毕业一路向北到了湖州,到了这个地方工作。在我的心中,最美好的时光应该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可以说是跑遍了湖州的山山水水。这个跑不是开汽车,那时候没有那么好的条件,除了拖拉机、轮船,还有一个就是步行。比如到了下渚湖就住3天,到了天荒坪就住5天,顾渚山我去的时候是坐拖拉机进去的,在那里待了2天。那些过程给我的感受,是留下了相当美好的记忆,可以说之后在我的工作中,在我们湖州博物馆的《吴兴赋》陈列中,我有很多的观点来自于那段行走。到了疯狂的90年代,大拆大建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不是卫道士,我不可能是挡在推土机面前的,在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一些情理之中的保护工作。
到了新世纪以后慢慢地有所变化,年,衣裳街改造启动,市里面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了传统街区保护指导小组。大家都知道,指导是什么,指导不是主导,最终主导的是资本、开发公司。在衣裳街和小西街,我全程参与了,衣裳街我参与得更多一点,小西街是间接参与。我从年工作到现在,对湖州城的整个变化,历历在目,可以说五味杂陈,五味杂陈是我对这座城的感觉。
城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城”的概念,我们中国人有一本著名的书叫《说文解字》,作者叫许慎,许慎写的这本书里,他这个“城”是“土”加个“盛开”的“盛”,或者说是盛饭的“盛”。它是中国人的解释,中国的城就是“盛放”,盛放国都,就是政权在里面,然后是集聚老百姓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战争特别多,冷兵器时代,最多的时候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一直到两汉,三四千场的战争。战争带来什么?这个城,盛放政权和百姓的地方必须要有土把它围起来。砖包城一直要到将近隋唐的时候才有。所以冷兵器时代,守、攻是很重要的,用土来围城很重要,天然的屏障很重要,所以选址很重要。在西方,对城的理解是这样的,这也是一个名家说的。是一个相对永久的,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解释一样吗?基本是一样的。但是我们这个“城”,我对这个字琢磨了很长时间,中国人的智慧在这里体现出来。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城,就像本来没有路一样,城是怎么来的?我们人类有多万年的历史,但是99.9%的人类活动中,采集狩猎过生活,走到哪儿吃到哪儿采到哪儿,人是没有定居的。只有人类慢慢增长,学会了人工种植,学会了人工培育和驯养家畜以后,农牧业起来以后,才会有定居。有了定居才会有灌溉农业,因为灌溉农业的发达,人口才可以聚集起来,聚集了以后才会有分工,分工以后有剩余产品、食品。食品和物品的交换,战争就出现了。所以我个人觉得早期城市的产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在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相当重要。我认为风水并不是拿个罗盘指指点点,风水严格意义上是从地理、地质、气候、山川考量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很严谨的科学。
我们早期的城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聚:人的集聚,人不聚集就不是城,物的集聚,没有物的集聚,人是生活不下去的。还有一个就是交流,一种和平交流、互相交换,没东西交换就打,就有战争,所以交流的两种模式一个是交换,一个是战争。早期城市起源必然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期城市选址的特点在哪里?就是两种地形的结合点,山口、河口、海口,我接下去会举个例子;两条路的交汇点,陆路和水路,特别是两条水路的交汇点,这种地方是肯定会出现城市的。
湖州人最早生活在哪里?在苕溪中上游的滩地上,离水不能太近,东部平原是没法生活的,大水一冲就没了,所以在安吉等地的台地上,离水又近,又不能被水淹着。早期城市出现以后,往往是这么一种情况。最近在上海有一个世界考古大会,其中有一句惊人的话语,叫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的圣地是哪里?是良渚。因为我们讲五千年文明,一般是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我们的五千年文明是什么呢?黄帝,传说吧,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找到的已实证文明是夏,夏以前的就是传说的文明。世界的顶尖的考古专家说,这个是中华年文明的实证。这个城在哪里?东苕溪,就是在我们东苕溪的上游。东苕溪这里以西的部分是天目山,以东就是平原地区,是两种地形接壤的地方,这个地方,7年找到了良渚的城,这个城接近这一块,是它的王城,有平方米。
最近为什么世界上的考古学家对良渚的评价这么高?在彭公这一带,找到了10条高水坝、低水坝,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包括两河流域,都没有这个好,是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统。正因为有了上游良渚的水利系统,良渚人就在这个低洼地方,通过水来运输,大量石材的运输,在这里建了城。
再看北京,北京的地形更是在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之间,武汉是最典型的。武汉是汉江、长江交汇地,包括重庆、岳阳。岳阳是湘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这种地方很容易集聚,我们以前搞文物调查,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能找到一些码头,找到遗迹。考古也并不是说靠铲子探出来的,有的时候其实就是按照规律这么来探寻的。
再回到我们湖州,邱城是湖州最早的城堡。在南太湖,喝喝茶,最惬意、最有历史感和现代感在哪里?不是渔人码头,我建议大家到这片茶林里面的邱城遗址。树林围起来的北邱城,里面有一个茶园,修了一个越亭,和一个吴亭。在这里喝茶,然后看到月亮酒店,是真正的美好生活。
湖州城是“吕”字形,这一块现在是什么?是民国影视城,为什么?原先有一个造纸厂,造纸厂的时候已经破坏了不少,为了改造,把造纸厂的房子改造成民国影视城。城的北面相对保存得比较好,它周长三华里,也就是米左右,保存相对的比较完整。
湖州最早的建置城——下菰城。公元前年,春申君筑湖了这个下菰城,春申君为什么筑菰城,为什么叫菰?菰就是茭白,我们现在叫五谷丰登,在历史上有六谷,其中有一谷叫菰,菰抽穗以后长出来叫胡雕、菰米。这个菰米在抽穗的时候受到黑粉菌的侵蚀以后,就长不出穗了,光长身子不开花了,就变成了菱白。春申君在此筑城,看到“菰草弥漫”,所以叫菰城。
下菰城是两个钝角三角形围起来。它的地点在哪里呢?是在金盖山的南麓,和尚山的南坡上,它的东部就是东苕溪了,整个城68万平方米。在我们南方来说,除了良渚以外,是比较大的一座城。这个城一直说是公元前年筑的;年,我们请考古专家对菰城的某个断面做了清理,发现它是商代的。所以春申君用了吴国先人生活过的废城,在这里筑了菰城,所以我们讲菰城,实际上它的历史还要更早。
大家有机会到安吉递铺,安城以北那块地方,是安吉的故鄣城,现在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基本上是勾践以前的城,是于越的古城。秦始皇建故鄣郡的时候,就建在这个于越古城上,故鄣郡管什么地方?管安吉以外一直管到鄱阳湖那一带,故鄣郡并不是管我们的,这一带是属于会稽郡,郡治在苏州。
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下菰城往北9公里,邱城往南9公里,历史交汇就在这个点上,这个点就是今天所讲的重点——湖州城。湖州一直到0年才开始把这个中心往外扩展。传说是项羽起兵吴中,我认为颜真卿是一个比较认真和敬业的书法家,又是一个地方官,他考证了项羽起兵吴中是在湖州,然后湖州确实有很多的像项浦、项王桥等,这个项王桥现还在,为什么叫项王塘桥?历史这样的地名称呼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历史上把我们这个城叫项王城,是有道理的。
接下来我讲一下湖州的形胜。赵孟頫在他著名的《吴兴赋》中,写道“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这段话一般来说,大家都读得懂。湖州北面是山,西面群山逶迤,然后是东西苕溪,双溪夹流交汇在湖州,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形胜。
湖州城的位置处在两种地形交汇的地方,湖州五山一水四分田,平原和山地交汇的地方,为什么?它有物资可以交流。此外,处在两山的对峙,两山对峙怎么看?我们的天目山从哪里来?从黄山山脉延伸过来。天目山到了莫干山以后,其实分了两支,一支是高峰山,高峰山过来是高山,高山过来是菁山,菁山我们现在叫青山,草字头去掉了,然后到饮马池山,饮马池像金字塔一样,尖尖的山;然后到了金盖山、道场山,到了湖州城南。而它西面的那一支,从西湖顶到霞幕山,然后往北叫鸡笼山,到西塞山,整个过了龙溪以后,是弁山。从金盖山、道场山过来有一个山叫岘山,岘字的意思就是开门见山。这个山有一个接步桥,这个桥过来就是南门大廊,南门大廊再进来就是安定门。
在北面整个是弁山,弁山就像鲲鹏展翅,风水上叫湖州的主山,弁山的云峰顶到苍山到仁王山,湖州城就在这个两山对峙中。然后再看西面,有康山等好几个山围护着。再看我们东面,有荞麦山、乌山、西山、毗山。这些山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就像有根一样,这个就是山脉的根到了东部,是现在城市的天际线,天好的时候,格局还是看得到,我们从东吴国际往西面看,弁山、仁王山这一支,从湖州大厦这里到道场山,整个天际线还是很完整的。往西面看,就是康山那边。历史上有个传说,就是张士诚的部下潘元明守城的时候,刘伯温和朱元璋攻打湖州打了十年。刘伯温曾登上弁山观察湖州城就是一个六棱形的神龟,说湖州这个地方是有王气的,所以湖州地区刘伯温怎么破风水,传说是相当多的。
再来看,湖州是两条溪流交汇的地方,怎么说呢?我们的母亲河,东苕溪、西苕溪;东苕溪在哪里,并不是发源于德清,为什么在临安有太湖源头,安吉有黄浦源头。其实太湖源头和黄浦源头是一个道理,就是太湖流域水脉的发源地。东苕溪的南段称南苕溪,经过老余杭,然后往德清走,过城关到洛舍漾,到和孚漾,这么过来的。两条溪流交汇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历史上是流域为大,所有后来吴兴郡就设置在湖州,控制了整个流域。
东西者溪在我们的诗歌中,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东西苕溪交汇在湖州城,水势怎么走?往太湖走,就是我们所说的“散作千溪遍万家”,双溪交汇以后散作一千条溪流,然后通过我们的溇港进入太湖。溇港景观文化独特,这个景观造就了湖州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它的副产品就是桑基鱼塘。这两个东西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根据调查,C50高速公路建设前,从弁山到轧村,铲打下去都是很干净的土,偶尔有几个高地上,采集到一些遗存。荻塘以北这一片基本上是要到宋代以后才慢慢地开垦出来。
刚刚讲到战争,除了这个土城,很重要的就要靠天然屏障,天然屏障就是有山,然后是水的围护,湖州外面基本上有三圈的山水环抱,形成了城的第二个屏障,然后才是外面的山,形成三道屏障。所以湖州城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城。
第四个,湖州城为什么选在这里?物资交流。山区有竹笋、茶叶,以前还有柴火等。平原地区是桑蚕鱼稻米,有交汇。交汇的地方在哪里,在湖州。归纳一下,湖州的区位:北靠太湖,南镇三越。西拒宁镇地区,东面是拥有广阔的平原,这样一个区位。守攻很重要,这个城守攻不行,肯定建不好;这个地方气候怎样?是季风气候且雨季比较集中,但是自从治水了以后,大的自然灾害比较少,大家可以从历史上发现,除了水灾,地震很少。还有就是地质条件好,大家都知道雄安,雄安在兴建前选址做了很多工作,选择一个城址,必须下面没有矿藏、没有暗流,一旦有矿藏、有暗流,这个城市以后的发展是大受影响的。所以湖州这个地方宜居宜业,赵孟頫的老朋友戴表元就为湖州写了一首好诗: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讲完了形胜,再说湖州城。湖州城首先说说它管辖地方的变化。湖州最早叫菰城,后叫乌程,最后才有了吴兴;到了隋代,才有了湖州,吴兴的名气比湖州更大。刚才说过,管了下游,就管了命脉,吴兴设郡的时候,考虑什么,就是流域控制。北门是阳羡,阳羡后来归江苏了,南面就是余杭、临安、于潜,历史上这块就是吴兴郡。说明了什么?说明管了流域,就管了这个区域,所以吴兴郡在这里,东吴的时候设了这个郡。到了唐代,发生了一些变化,南面余杭临安这一块都分出去了,永安分出了一个德清。宋代,乌程东面这一块分出归安,和现在的三县两区已经比较接近了,到了清代,基本上和现在差不多了。
现在能看到湖州最早的一张地图,是在永乐大典里,永乐大典这张图,已经接近了老湖州城的格局了。几个门的格局、叫法,包括溪流交汇,基本都接近了。万历的图相对画得比较规矩。万历时在湖城里有一个府,另有一个乌程县和归安县。所以湖州城原来有三个州三个孔庙,三个学校,三个仓库,连衙门都是成三的。
从楚霸王项羽在这起兵筑城开始,直到西汉时迁到这里,算上去就有两千多年了。
湖州城从高空看,是一个乌龟形,中国古代的城特别是北方的城,南北正向的比较多,但是湖州城是畸形的,为什么是畸形?因为它周边水多,“洲”就是水中高地,水中高地适合人们居住,它是因水而筑城,有句诗叫“四水抱城斜”,四面环着水,城是斜的。但是我们这个城的六个门很有趣,定安门其实不是在正南,是在正南偏西一点,我们的迎春门一直叫东门,实际是东南门,是通往漕运的,所以起名叫迎春门;临湖门,现在在军民桥附近;奉胜门,奉胜门后来叫霸王门;迎喜门也就是现在东吴国际这儿,后来改名叫青铜门;清源门是西门,在07、08年期间,在这附近挖出来很多太平天国的炮来,为什么?太平天国曾在这里打了很长时间的仗。
再说一下湖城水系。湖州城整一个就是一个水郡,如今湖州城保留的是两条人字形的市河。西门进来叫漕渎,漕渎这里有个旱渎桥,往北叫西河,就是劳动路;往东是宝带河,就是益民路。漕渎往东就是到了江渚汇,江渚汇就是两条江交汇的地方。康熙大字典中“霅溪”就是湖州独一无二的,“霅”是“雨字头下面一个“言”,这是什么意思?中华大字典也好,辞海里也好,都是说水流激荡声。然后才有潮音桥这个说法。当然后来潮音是和谁有关系?观音。其实,潮音开始的源头是两条溪流交汇进了城以后,水比较急,声音比较大,才有个霅溪,有个潮音的叫法。
从南面这条进来是霅溪,霅溪是从潮音桥这里开始,往北就是现在的人民路,以前是运粮河,江渚汇往东北去就是务前河,也就是北街那个地方,县河就是现在的东街。
湖州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拆城墙,到5、60年代,建马路时,就把一些河道填了。
再来讲一下湖州的城墙,城墙是现在的环城马路,环城西路就是湖州西面的这段城墙。
城墙的基址都还在,年,在建造明都锦绣苑时,挖出来一个吊桥的遗迹,在东门这个位置。湖州城,环城马路应做为重点的保护对象,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再看一下湖州城的空间,湖州城是一个斜的古城,但是它的衙门、湖州的子城是正南正北的。衙门必须正南正北,庙宇要正南正北,祠堂要偏一点,都是有讲究的。
城的南面,历史上相对来说是水系比较发达、比较低洼,不太适合生活,园林比较多。我们现在留了两个街区,一个衣裳街,一个小西街,整个湖州城的格局就是这样。
正南正北的子城,它的位置在公园路,公园路历史上叫子城巷,后来改称紫城巷。高墩,就是子城(遗址在爱山广场)。这是南宋的城墙排水沟,这是唐代的城墙,显然是窄了很多,因为唐代的时候城墙估计也就三四米,唐代的砖也小的多,这个叫散水,散水就是让水淌出去,水流淌后城墙就不容易倒塌,比宋代的简陋。
这就是我们发现的子城的东城门。东城门是什么呢?历史上有记载,叫府东门,府东门这里对出去是什么地方呢?是城隍庙,是府台老爷或者是州官出去烧香、进贡城隍爷的。这个是五代的城墙,五代城门的铺地砖,这个是南宋的城门。现在的城墙修得没有这个孔吧?为什么,那个城门有一排插柱,楼阁式的,后来是券顶式的,券顶式的用不着这个柱子了。
唐代时子城的砖包城墙中,挖到的是什么?基本上很少有唐代的东西,基本上是汉代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城墙原来建造的底层至少差不多到汉,项羽在这里起兵筑城的可能性,我认为是有的,我们从考古上来证明,这个城至少从汉代开始,就有这个城了。这个城后来一直是湖州的衙门所在地,到了辛亥革命,湖州光复以后,变成了人民公园。
小西街的保护和衣裳街的最大差别是,衣裳街是改造性的,改造性的两个特点,除了我们点的这几个不能动,这几个不能动的是不落架,不落架就是梁架都不能下来,就瓦片可以下来,修好然后盖上去,其他都是落架,木架就是柱子这些全部换掉,就是在原地盖的。这个是一个,第二个呢,衣裳街上原住民基本是没有的。小西街改造基本是一房一策,一个房子一种方案,一个房子尽量不去把它大落架卸下来,一个房子一个房子修。
这是原来浙江民居里最经典的一张图,房子就在木桥头,这种格局就是私家码头。这个是状元厅,状元厅以前是一个安徽人姓汪建造的,后来是钮家买下来的。这是牌楼街,刚才讲了,牌楼街就是从30年代开始拆,原来有科举牌坊,有进士牌坊,还有表彰烈女的牌坊。医院,医院那里不是有个定安门吗,定安门进来到南街,多米的街有40多座牌坊。
看一下湖州城古桥。潘公桥是明代始建的,清代重建。清代桥和明代桥最大差别,明代的桥梁是弧线的,清代桥梁是八字形的,直线条的,明代、宋代的桥梁基本上是武康石,到了清代,基本是花岗岩为主的石头构筑的。这是飞英塔,不多说,宋铁观音像,这个我要说一说,高两米零五,这个铁观音可以说是湖州真正的国宝。
我今天和大家所交流的,我希望在座的,特别是志愿者、年轻人,其实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