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鸟?导语
嗨~各位亲好!欢迎大家 您到过安阳善应小南海吗?游览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南海石窟(北齐石窟)吗?您是否还在那儿拍照留念?但是——
您知道这里雕刻有全国唯一的僧稠禅师像吗?
您知道稠禅师修为及对后世的影响吗?
您知道石窟刻经是什么意思吗?
您知道石窟雕刻的佛像含义是什么吗?
如果这些您还不清楚,那就说明您还没有真正地走近小南海石窟,没有深入了解小南海石窟文化。接下来请您跟随玄鸟特邀嘉宾、中国宗教学会会员、安阳市地名专家董家亮先生一起来解读小南海石窟宗教文化吧!
(说明:文章学术性较强,需耐得住寂寞~)
小南海石窟
作者:董家亮
揭
密
小南海石窟位于安阳老城西南30公里的市龙安区(原安阳县)北善应村西南、龟盖山南麓,因其面临洹水流经的小南海故名。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南海石窟包括中、西、东三个石窟:西窟距中窟约30米;东窟原在中窟东米洹水北岸的摩崖上,不远处有一巨石,刻明朝崔铣等游九龙山、小南海石窟的诗文。为便于保护,年12月,将69吨重的东窟整体迁移至中窟东20米处。三窟形制、规模略同,中窟为主窟。
三个石窟
左上图为西窟,右上图为东窟,下图为中窟。
01
中窟门外题记、刻经和造像解读
中窟门外上方和西边的石壁上镌刻《开窟题记》《华严经偈赞》和《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涅槃经·梵行品偈赞》4段经文,共58行、1余字。
[中窟门外题记、刻经拓纸]
⑴窟门左上方刻《开窟题记》
第1—15行,满行7字,共字。
[《开窟题记》石刻]
原文:大齐天保元年①,灵山寺②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岩窟,仿像真容③。至六年中④,国师大德稠禅师⑤重茔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记金言,光流末季⑥,但运感将移⑦,暨乾明元年岁次庚辰,於云门帝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法”⑧,遂镂石班(刻)经,传之不朽。
注释:
①大齐天保元年:“天保”是北齐第一个皇帝文宣帝高洋的年号,天保元年,即公元年,距今已多年。
②灵山寺:中国有多处灵山寺。叫灵山寺必然是修在灵山上的寺院。有人说小南海石窟是灵山寺,没有依据,因为小南海石窟所在的山从来没叫过灵山。今鹤壁市淇县(西北8公里处)云梦山风景区有灵山寺,说是南北朝时修建。待考。
③仿像真容:仿照稠禅师的真实容貌,刻于石窟内。
④六年中:即天保六年(公元年)中。
⑤国师大德稠禅师、云门帝寺:《续高僧传卷十六﹒齐邺西龙山云门寺释僧稠传》载:释僧稠俗姓孙,河北昌黎人,因对儒家经史典籍有深厚造诣,北魏时征为“太学博士”,28岁时出家修佛。初投巨鹿景明寺僧寔(实)法师出家,后“从少林寺跋陀的弟子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后僧稠“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
僧稠“撰《止观法》两卷”。“止观法”也就是《开窟题记》所说“准观法”,即禅法。僧稠的禅法“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意思是僧稠的禅法依据是小南海中窟外所刻《大般涅盘经.圣行品》中“四念处法”(也称观法)而来,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即修行者要反省自己肉身无常、空有、灭除妄念。
北朝三位皇帝诏请僧稠,文宣帝为其建云门寺。北魏孝明帝“前后三诏,而辞谢,帝遂许焉,乃就山送供。”“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年)既召不出,为立禅室,集徒供养。”
北齐天保二年(年)文宣帝下诏,敕僧稠“赴邺教化群生”,并“躬举大贺,出郊迎之”。僧稠至宫中“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荣华世相,不可常保。广说‘四念处法’。帝闻之毛竖流汗,即受禅道……因从受菩萨戒法,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tian:打猎)渔,郁成仁国。”
“天保三年,文宣帝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为构精舍,名云门寺(今天喜镇学校所在地,在小南海石窟北十里),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指小南海石窟,也有说指今河北响堂寺石窟),两任纲位,练众将千,供事繁委,充诸山谷。”“又断天下屠杀,并敕国内诸州别置禅肆”“以国储分为三份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佛、法、僧谓之三宝)”。“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稠曰:‘十里大广,损妨居民,恐非远济,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因僧稠曾三次被皇帝诏请,并在宫中说法,又教化群生,故称“国师大德”;因僧稠所住云门寺是文宣帝敕建,故称“云门帝寺”。
⑥光流末季:即时光即将运转到末法时期。北凉昙无谶(chen)注《涅盘经》曰:“释迦佛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见萧统《文选》卷五十九)。其说将释迦牟尼佛去世后的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历史时期。唐开元三年《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说:“正法西住,象教东飞。澄(佛图澄在邺都传播佛教)什传授,生融严□。”这里说的‘象教’,就是昙无谶说的‘像法’。
北齐天统二年(),那连提黎耶舍在邺京译出《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指出,佛灭一千五百年后,佛法进入末法时期。末法即佛法废灭,社会进入五浊恶世。
北齐时,住修定寺(今安阳磊口乡)的“大统”法上法师在回答高句丽僧人提问时说:“佛灭度以来至今北齐武平七年(年),凡经年。”(见续高僧传卷第八·齐大统合水寺释法上传)也就是说再过35年,就是佛灭后1年,佛法就要进入“末法”时期,正法就要毁灭。故北朝末期,末法思想、佛教危机意识在邺地佛教信徒中十分流行。他们开窟、刻经的目的就是希望佛教正法长期流传,不致毁灭。
⑦运感将移:天保十年(年)十月,北齐第一个皇帝文宣帝高洋(高欢子)去世,高洋的皇太子高殷15岁即位,年号“乾明”。高殷是汉族女子李皇后(名祖娥)所生。高洋生前认为高殷“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想废他另立太子,在吏部尚书杨愔(yin)等劝说下没有实行。
乾明元年(年)四月十三日,僧稠卒於云门寺,春秋八十一岁。乾明元年八月,太皇太后(高欢妻娄昭君)下令,废高殷为济南王,让高欢第六子高演即位,是为孝昭帝,年号“皇建”。不久高演又杀死高殷。僧稠深得高洋崇信,如今高洋去世,儿子又被杀,所以僧稠的弟子感到命运即将发生变化。光流末季是大背景,运感将移是小环境。
《开窟题记》释义:北齐天保元年(),灵山寺方法师和已故云阳公子林等,率当地佛教信徒开凿此石窟,镂刻佛像和僧稠禅师肖像等。到天保六年()中,国师大德僧稠禅师坟墓刚修成,正好齐备,准备雕刻佛经,以在末季流传。但時运不济,僧稠于乾明元年(年,废帝高殷年号)卒于云门帝寺。方法师等仰慕先师,遂将其传授的“准观法”要点,镌刻于窟外,希望此禅法传之不朽。
(2)
窟门上方刻《华严经偈赞》
注:偈(ji,和尚唱的词句
第16--29行,每行5--14字,共字,分四节。
[《华严经偈赞》(1)]
[《华严经偈赞》(2)]
第一节原文:“华严经偈赞:定光如来明普照,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处,是故此地最吉祥”。
释义:此节录自《华严经卷七·佛升须弥顶品》,是赞颂过去十佛中定光如来的偈颂,意思是修行菩萨必发愿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第二、三节原文:“十方国土胜妙华,无价宝珠殊异香,皆悉自然从手出,供养道树诸最胜。”“一切十方诸伎乐,无量和雅妙音声,及以种种众妙偈,赞叹诸佛宝功德”。
释义:第二、三节录自《华严经卷六·普贤菩萨品》,叙说菩萨修行从“信”开始,到“十地”圆满时,一念顷游“十方国土”,见一切诸佛,以神通力在右手上自然出现妙花、宝珠、道树、伎乐,听到种种妙音妙偈。
第四节原文:“卢舍那佛惠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窟,是故此地最吉祥。”
释义:第四节不是录自《华严经》,可能是僧稠弟子自拟的。含义:一是说将十方三世诸佛请入此窟;二是说可把小南海石窟比拟为卢舍那佛说法之地;同时点明此窟的主尊是卢舍那佛。
卢舍那佛:《华严经》说:卢舍那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周遍十方,等观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以其愿力,自在地普现於十方国土与一切世界海中,为一切有情者说一切诸法。所以修行菩萨供养十方三世佛,而以卢舍那佛为一切佛母。
为什么要刻《华严经》?因为僧稠是地论学相州南派道房弟子,而当时的地论师、习禅僧人多习《华严经》。北齐地论学盛行,至唐代遂归华严宗。《十地经论》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修习《十地经论》者,称作地论师。
现在,有些学者写修定寺塔,总爱写上一句“因门楣上镌刻三世佛,故名三生宝塔”;或说修定寺塔原名三生宝塔;或说修定寺塔又名三生宝塔。这些说法是错误的,是以讹传讹。其源头是:明嘉靖二十八年《启建修定寺观音禅院功德传记》碑:“齐崇法上为大统,忽有陶人出现,创曰三生宝塔”。年,张之先生在《安阳考释》页抄录了这段话,又在页说:“其门额上方有三世佛浮刻图像,三世即三生也”。
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指佛勤修福德与智慧,断烦恼、证菩提而成就的清净之身。报身,梵语称“卢舍那佛”,汉译为“净满”,即彻底断除一切妄想,智慧究竟圆满之身。应身,即应物现身,佛为普度不同根机的众生所现之身。(见年黄卓越主编《中国佛教大观》页)。佛教有“三身佛”“三世佛”,没有“三生佛”。佛有三身指释迦摩尼一生有三个不同的形象、不同的名称。由此我认为“三生宝塔”是个错误的词组。可能张之先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又说“三世即三生也”。身,指人的躯体;生,指整个生活阶段。“三世”不等于“三生”。
唐宋碑文称修定寺塔为“弥勒佛塔”。开元七年《大唐邺县修定寺传记》碑说修定寺塔是:“写慈天之宝帐,图释主之金容”。乾德三年()《大宋天城山修定寺奉敕存留记》碑说修定寺塔为:“慈氏宝帐,异事奇工,乃法上之修也。”梵文Maitreya音译是弥勒菩萨,中文译为慈氏、慈天、慈尊,佛教八大菩萨之一。佛经说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佛,所以常被尊称为弥勒佛。
修定寺塔门楣上高浮雕一组佛像,正中(主尊)倚坐垂足,脚掌平稳着地之佛为弥勒佛(四川乐山大佛称弥勒佛,也是倚坐垂足式),所以修定寺塔也称“弥勒佛塔”。
[修定寺塔门楣上的佛像]
大乘佛教认为“三世佛”分二种。从时间上讲有过去世迦叶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未来世弥勒佛,俗称“竖三世佛”;从空间上讲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娑(suo)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俗称“横三世佛”(见《中国佛教大观》页)。所以修定寺塔门楣上的佛像是“竖三世佛”,“横三世佛”中没有弥勒佛。
(3)
窟门右(西)边刻《大般涅槃经·圣行品》
共26行,除第30行刻8字外,31—55行满行刻40字。
《涅槃经》是大乘佛教五大部经之一,共13品。小南海石窟刻经摘引了《圣行品》中的一段,讲修行菩萨要用智慧去观察四种特定的对象,即“四念处”:“观身不净”:把观察对象确定在自己的身体上,认识肉身36物不净垢秽,且不断变化趋于死亡,得出诸行无常的结论;“观受是苦”:把注意力集中在感受上,得出一切皆苦的结论;“观心无常”:把思想集中在自我意识上,认识心实无常,得出诸法无我的结论;“观法无我”:集中观察12因缘,认识世俗人生是思想的结果,“唯有心风因缘和合”,以便停止这种思想,超脱世俗,住“勘忍地”。从而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段刻经就是僧稠及其弟子禅修的理论基础,简称“止观法”“准观法”“四念处法”。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刻经拓片]
《大般涅槃经·圣行品》刻经原文:(30行)《大般涅槃经·圣行品》(31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圣行者,观察是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爪齿,不净垢秽。皮穴、肋骨、脾肾、心/(32行)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垂目泪,肪(fang)膏(腰部肥厚的油)、脑膜、骨髓、脓血,脑胲诸脉。菩萨如是专念观时,谁有是/(33行)我,我为属谁,住在何处,谁属于我(以下至41行被水垢覆盖,皆难辨认)菩萨诃萨作/(42行)是观时,眉间皆出青黄赤白鸽□,摩诃萨菩萨于是一一诸光明中见有佛像。见已即问,如此身者不净/(43行)因缘和合共成,云何而得,坐起行住□□府仰视,瞬喘息、悲泣、喜笑。此中无主,谁使之,今作是问己。光中/(44行)诸佛忽然不现。复作是念,或□是我,故使诸佛不为我说。复观此识,次弟生灭,犹如流水,亦复非我。复作/(45行)是念,若识非我,出息入息,或能是我。复作是念,是入出息,直是风耳,而是风性,乃是?大,□大之中,何者/(46行)是我,地性非我,水火风性,亦复非我。复作是念,此身一切悉无有我,唯有心风因缘和合,示现种种所作/(47行)事业。譬如咒力、幻术所作。也如箜篌,随意出声。是故此身如是不净,假众因缘和合共成,当于何处而生/(48行)贪欲。若彼骂辱,复于何处而生瞋恚。而我此身三十六物不净,臭秽何处。当有受骂辱者,若闻其骂,即便思/(49行)惟,以何音声而见骂耶,一一音声不能见骂。若一不能,多也不能。以是意,故不应生瞋。若他来打,也因思/(50行)惟,如是打者,从何而生。复作是念,因手、刀杖及以我身,故得名打,我今何缘横瞋于他,乃是我自身招此/(51行)咎,以我是受五阴身故。譬如因的,则有箭中我身,亦今有身有打。我若不忍,心则散乱;心若散乱,则失正/(52行)念;若失正念,则不能观善;不善,意若不能观菩萨;不善,意则行恶法;恶法因缘,则堕地狱、畜生、饿鬼。菩萨尔/(53行)时作是观,已得四念处,得四念处已,则得住于勘忍地中。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己,则能勘忍贪欲、恚痴也/(54行)能勘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浊、种种疾疫,恶口骂詈(li:骂)、挝(zhua:敲打)打楚挞(ta:用鞭棍等打人),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55行)勘忍地。
(4)《圣行品》后,第55--58行刻《涅槃经·梵行品·偈赞》
该处满行40字。
《梵行品》讲述一个故事。曾犯下杀父之罪的阿阇(she)世王,心生悔悟,受善知识劝导前来见佛。佛为其说法,阿阇世王顿悟涅槃妙意,随之说出一段赞颂佛法的话(即所刻的《偈赞》)。意思是因见佛而三业(身、口、意)清净,愿以此功德回向佛法;愿护持佛、法、僧三宝,使之常在;愿破四种魔,远离恶知识;愿众生向念一切佛,平息烦恼。
刻此《偈赞》的含意是宣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
《大般涅槃经·梵行品·偈赞》原文:偈赞:我今得见佛,所得三业善。愿以此功德,回向无上道。我今所供养,佛法及众僧。愿以此(56行)功德,三宝常在世。我今所当得,种种诸功德。愿以此破坏,众生四种魔。我迂恶知识,造作三世罪。今于佛前悔,愿后更莫造。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
02
中窟门外金刚力士脚下,左右对称刻二则铭文
左侧刻三行6字:“念佛、念法、念僧”。佛、法、僧为佛教三宝。
右侧刻8行,满行10字。原文:“石窟都维那宝所供养①;比丘僧贤供养;云门寺僧纤书;伏波将军彭惠通刊②。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能至心听,当得无量乐③。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煞(杀)怒(勿)行杖④。”
[右侧刻经8行]
注解:
①“石窟都维那宝所供养”:“都维那”是小南海石窟三纲(上座、寺主、维那)之一,掌管僧众杂事之职;“供养”即供养人,一般是下对上、晚辈对前辈、居士对僧人才用。有法供养、财物供养,多指施舍资财来供奉佛教的人。这里指徒弟对师傅。
②“云门寺僧纤书;伏波将军彭惠通刊”:云门寺僧纤书写;伏波将军(五品官)彭惠通雕刻。
③“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若能至心听,当得无量乐。”这4句录自《涅槃经》,讲释迦牟尼割己身肉,闻佛偈的本生故事。意思是如来证得涅槃时已超脱生死轮回。凡人只要听到或理解此妙意便无比快乐。与窟内北壁浮雕画“舍身闻偈”含义相同。
④“一切畏刀杖,无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煞(杀)怒(勿)行杖。”这4句是佛为好杀的阿阇世王以及大猎师说法,令其开悟时所说的佛偈。意思是在想到自己爱惜生命时,也要想到众生同样爱惜生命,所以应起平等心,去除我想,“於众生生大悲心,无杀害心”,远离众恶,守清静戒。
03
僧稠及其禅法对后世的影响
⑴
达摩比跋陀到少林寺晚30多年
跋陀是少林寺第一任住持。《魏书﹒释老志》说:太和二十年(年)“又有西域沙门跋陀(又名佛陀)有道业,深为高祖(孝文帝)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跋陀称赞僧稠:“自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见《续高僧传卷十六释僧稠传》)
宋朝以后称达摩是禅宗祖师,但达摩比跋陀到少林寺晚30多年。《续高僧传﹒齐邺下南天竺僧菩提达摩传》说达摩:“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宋朝景德元年(年)东吴道原撰《景德传灯录》说达摩:梁﹒普通八年(年)泛海达广州,同年潜行至北魏,寓于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年与年,相差30多年。
(2)
僧稠的弟子僧贤曾任北齐最高僧官
中窟门外金刚力士脚下右侧刻:“比丘僧贤供养”,说明僧贤曾是僧稠的忠实信徒,是僧稠的弟子。
前些年在邺城遗址西南方“野马岗东北二里”出土《大齐故沙门大统僧贤墓铭》说:僧贤法师(-年)姓张,山西桑乾人,年二十九“敕修内起居”,后出家修佛,“诏为沙门都,俄转沙门大统。总持(寺)、兴圣(寺),国之福田,又诏为两大寺主”。武平元年()二月五日在兴圣寺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总持寺、兴圣寺创立于河清二年。《北齐书﹒武成帝纪》:河清二年五月,“诏以城南双堂闰位之苑,廻造大总持寺”;河清二年八月,“诏以三台宫为大兴圣寺”。俄,短时间。由此知:僧贤任北齐沙门大统的时间是河清二年(年)八月至武平元年()二月。
[僧贤墓志铭]
(3)
受到隋文帝敬重
隋文帝杨坚仁寿?年及献后云崩,于京邑西南置禅定寺。仍下敕曰:“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虽戒、慧乃弘,而行仪攸(you)阙(同今缺字)。今所立寺既名禅定,望嗣前尘。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指昙迁)搜扬,有司具礼,即以迁为寺主。”(见《续高僧传卷第十八﹒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传》)文帝通过建立禅定寺来弘扬僧稠的禅法。
(4)
隋初,僧稠徒孙信行创立“三阶教”
隋初信行创立三阶教。《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隋京师真寂寺释信行传》:“释信行,姓王氏,魏郡人……开皇之初被召入京,仆射高熲(jiong)邀筵,住真寂寺,立院处之。乃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山东(太行山以东)所制众事诸法》合四十余卷……又于京师置寺五所:即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等是也。自尔余寺赞成其度焉,莫不六时礼忏,乞食为业。”
《中国佛教大观--页》载:“三阶教,隋代僧人信行创立,由于受其他宗派的排斥和封建王朝的禁止,仅传播多年即告终止……八世纪时三阶教典籍传入日本,十一世纪传入朝鲜。”
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矢吹庆辉在英国、法国等图书馆发现当年从敦煌石窟盗去的佛经中,有大量三阶教经卷,遂于年撰《三阶教之研究》,将收集到的三阶教残卷附录书后。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将《三阶教残卷》单独出版。《三阶教残卷》第7页《信行遗文》中有“开皇七年正月十日,相州光严寺沙门信行白州知事”句。由此知信行是隋朝相州光严寺僧人。
信行是僧稠的徒孙。“相州云门故墟,今名光严山寺。”(见唐朝《续高僧传卷二十二﹒唐京师弘福寺释智首传》)这说明北齐文宣帝为僧稠建立的云门寺,在隋唐名光严寺。僧稠是云门寺第一任住持,乾明元年(年)四月去世;开皇七年(年)信行是光严寺的僧人;所以推知信行是僧稠的徒孙。
[“开皇七年正月十日相州光严寺沙门信行白州知事”句]
(5)
唐朝道宣对僧稠和达摩二种禅法的评价
我国杰出佛教史学家、《续高僧传》作者、唐朝道宣(--年)在《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后,评论河(黄河)北僧稠(—年)和江洛(洛阳)达摩(?--年)的禅法时说:“然而,观彼两宗,即乘(大乘佛法?)之二轨也。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深奥,不容易理解)旨(目的、意义)幽(隐藏)赜(ze:深奥)。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
意思是:僧稠和达摩的禅法,是大乘佛教二种不同的修习方法。僧稠的“准观法”是依据《大般涅盘经.圣行品》的“四念处”观法而来,辅以清规戒律,故世人容易依循典范修习。达摩的“壁观”禅法,隐藏深奥,世人不易理解。依循典范修习,则情事易显;隐藏深奥,则世人难以理解。达摩的禅法虽然也是以大乘佛法为归依,但世人仰慕者众多,真正实践者少。
(6)
僧稠是唐朝“律宗”的祖师
佛经分:经、律、论三藏。律宗以研究和传持戒律为主。道宣是唐代律宗的创建者。唐代律宗有三大家,另两家是相州日光寺法砺和西太原寺东塔的怀素,但以道宣为主流。(见《中国佛教大观》页)
道宣在《续高僧传释智首传》中说:“释智首,姓皇甫氏,随官流寓,徙宅漳滨……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min)而出家焉。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即稠公之神足也。”隋初,智首随师奉诏入京;大业时,住大禅定道场(唐朝称大总持寺)。唐贞观八年,皇上于宫城西造弘福寺,广延德望,咸萃其中。智首“诏为弘福上座”。智首“三十余载独步京辇(nian),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皆是首之汲引,寔由匡弼之功。”贞观九年智首卒于所住,春秋六十有九,“皇上哀悼,下敕令百司供给,丧事所须务令周备。自隋至唐,僧无国葬,创开模楷,时共重之。”“余(指道宣)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智首弘扬律学30年,著《四分律疏》。唐代律学僧人大都受他的影响,弟子道宣继承了他的学说。
一句话,道宣是智首的弟子,智首是智旻的弟子,智旻是僧稠的弟子。僧稠三传是道宣,道宣是唐朝律宗的创立者。
(7)
僧稠有许多弟子名重隋唐
除信行、智旻、智首、道宣外,还有释昙询,杨氏,弘农华阴人,承僧稠据于苍谷。“化流河朔,盛阐禅门”,“隋文重其德音,致诚虔敬,敕仪同三司,卢元寿亲送玺书,兼以香供”(见《续高僧传卷二十﹒隋怀州柏尖山寺释昙询》)。弟子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年二十余厌世出家,事云门稠公,尝与昙询同修念定。当时云门寺是“官供”,智舜“不隶(li:属于)公名,不行公寺,而内德潜运,远闻帝阙”。开皇十年下诏曰:“皇帝敬问智舜禅师。冬日极寒,禅师道体清胜,教导苍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今遣上开府卢元寿,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别。”(见《续高僧传卷十七﹒隋赵郡障洪山释智舜传》)。弟子释僧邕,姓郭氏,太原介休人,年十三违亲入道,于邺西云门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开皇九年,行(指信行)被召入京。乃与邕同来,至止帝城。道俗莫匪遵奉,世纲总徒众,甚有住持之功。”贞观五年十一月去世后“主上崇敬情深,赠帛为其追福。”(见《续高僧传卷十九﹒唐京师化度寺释僧邕传》)
(8)
少林武术源自僧稠
年出版的黄卓越主编《中国佛教大观页《武术》一节说:“关于少林武术的开创,有一种说法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菩提达摩并非武术家,甚至连住锡少林寺都持怀疑态度,自然少林武术也就和达摩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合乎情理……《太平广记》记载,少林武僧著称北齐者有僧稠禅师。他能一跃头至梁,引重千金,拳捷骁武……少林武显是在隋末的事情。”这是我最早见到关于少林武术起源的论述。
为什么说少林武术和达摩没有关系呢?《续高僧传卷十六菩提达摩传》说:“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游化为务,不测于终。”《续高僧传》没有说他到过少林寺。
年,安阳师院马爱民教授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一期发表《论我国武术史上的稠禅师与嵩山少林寺》认为,少林武术起源于安阳。安阳云门寺僧稠曾“住持少林寺十余年”,“开创少林寺僧人习武之先河”,一举打破了“洋人”创造少林武术之说。年出版的《中国体育通史》采用了这一研究成果。
少林武术源自僧稠的主要依据是唐朝张鷟(zhuo)笔记小说《朝野佥(qian:全,都)载》的记载。宋朝《太平广记》关于少林武僧僧稠的故事也是根据《朝野佥载》改写的。
04
窟门外造像
中窟坐北向南,窟门呈拱圈状,高1.02米,宽0.65米,下有门坎,需低头才能跨入。拱圈门上方中央刻一带有火焰尖纹饰的大型摩尼宝珠①。宝珠两侧各雕一拱身环绕伏踞的青龙①,龙头在窟门两侧向下、口衔帷幔;帷幔的一端挂在窟门的门柱上,另一端分别由一倒立的虎头人身夜叉②张口咬住;帷幔呈伞状。龙身下方雕一对金翅鸟①,长长的颈部,弯曲着回首相望,组成门楣。窟门左侧的龙头有一对角,右侧的龙头有三根如羽毛状的装饰,以此分出雌雄。年在洛阳金谷园村发现西汉末期画的龙,以角和胡须分雌雄。小南海石窟则以头上的羽毛和角分雌雄,这一特点在全国绝无仅有的。因此小南海石窟的雕龙、金翅鸟具有极高的研究欣赏价值。
窟门两侧各雕一尊赤裸上身的护法神立像(也称金刚力士)。窟门外壁面有四个长方形凿洞,说明当年窟前曾有木构建筑,供僧侣焚香、坐禅之用。
[中窟窟门]
[中窟门楣上方造像]
[中窟门楣左右两侧造像]
注释:
①天龙、金翅鸟和摩尼宝珠:《天竺别集》说:“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滴水,散六虚以为洪流。”《华严经》说:“有无量诸大龙王,娑(suo)竭罗龙王等,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失。”佛典还说,金翅鸟的翅膀因由众宝合成而得名。此鸟常栖身于“四天下”的大树上,身躯极大,两翅张开有万里。我们这个世界(阎浮提洲)只能容下它一只足。金翅鸟以龙为食,每天要吃下一条大龙王和条小龙王,是龙类克星。龙王为躲避金翅鸟的捕杀,曾向佛陀祈求帮助。佛赐一领袈裟给龙披在身上,金翅鸟便不敢捕杀。由此,龙成为佛教的护法神。金翅鸟食龙到一定数量,因诸龙在其体内散发毒气,便不能再食,最终引火自焚,只留下它的心变作纯青琉璃色摩尼宝珠。后龙王和金翅鸟都变作佛教的护法神,守护在门外。
[修定寺塔券(xuan)门上金翅鸟]
②夜叉:是梵语音译,中文意思是“能啖鬼”、“勇健鬼”,即能吃人、伤人的鬼。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夜叉”变作阴间鬼卒。龙和摩尼宝珠演变为“二龙戏珠”和民间舞龙表演。宋朝以后,龙和金翅鸟演变为“龙凤呈祥”成语和画作。在文学作品《说岳全传》中,说岳飞的前身是金翅鸟,秦桧的前身是龙王,他们的前世是一对冤家。还有在河道桥梁正中常雕一怪兽形象,这就是金翅鸟,洪水因龙王而发,金翅鸟是龙王的克星。毫无疑问,佛教东传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地是极为重要的一站,包括小南海北齐石窟等邺地佛教文化值得我们后人研究、传承并发展下去。
未完
待续
董家亮
作
/
者
/
简
/
介
董家亮,年生,安阳县许家沟乡前西岗村人,大专学历;先教学、又在县委党史办工作;后任县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伦掌乡乡长、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中国宗教学会会员、安阳市地名专家。
、年,在中国社科院宗教所主办、国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佛教纯学术刊物《佛学研究》(年刊)发表《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隋代<礼佛忏悔等文石刻>的清理发现及意义》《三阶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的文章被年《敦煌学辑刊》第一期引用。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张总著《中国三阶教史》书中第一章第四节介绍董家亮研究三阶教的论著并评论说:“董家亮先生虽非学者,行文中也有小瑕疵,但在研考的基本方面,却超过一些处于学者职位之人。”年,在《佛学研究》发表《安阳修定寺塔建造年代考》;年,董家亮、马爱民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四辑(年刊)发表《修定寺塔中国之最》。在发表之前,中央美术学院王其钧教授在给董家亮的电子邮件中说:“我和贵祥(《中国建筑史论汇刊》主编)都认为您的文章很有意义,尽管是地方作者的文章,观点、语言会和学者写文章的方法有区别,而一字不动的发表,会保持您文章的原生态。我们发表新观点时,好正式引用您已发表过的文章。您的调查很辛苦、很深入、很值得敬佩!贵祥老师那里正好有个建筑史顶级的发表阵地。假如有问题,请和贵祥老师或我联络。祝您工作顺利!“王其钧在给董家亮的另一封邮件中说:“关于嵩山嵩岳寺塔一事,我同意曹汛和您的观点,已经在即将出版的一本《中国建筑史》提及。在这本书的第55页修定寺塔的文字中,提到您的名字和您的观点”。
主编:老嘿
作者:董家亮
图片:作者提供
审核:玄鸟君
授权:华夏玄鸟文化论坛发布
宗旨:让思辨萃取文化让历史照亮现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