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内心情感洋溢蒸腾,如茶壶煮水。心比若茶壶,情好似壶水——小火慢煮,持续加温,火候到了,水泡连成串儿自壶底咕嘟嘟的翻涌,带着整个壶微微震颤。
煮水易解。然心下那团小火苗,又由谁燃起呢?
满眼江南春景,屡屡和煦拂迎。
阵阵丁香沁脾,啾啾莺燕啼鸣。
皆因春天之功啊——
你看“一夜春风”至,“千万梨花开”、“千万压枝低”;再瞧一泄春光里,“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更赏斗艳芬芳处,“留连戏蝶舞”、“自在娇莺啼”……
置身其中,万物同频,内心怎能不火热,情感怎能不涌动呢。
借着春日里轻松明快的心绪,再忆南京之悠游吧。
伍秦淮雨晴于我,一城之河较一城之山,更感亲和。大概女子如水,而我恰好又是水瓶座,天然与水相应。秦淮河,古称龙藏浦,自汉代被称淮水,唐代改称秦淮。南京城,自商圣范蠡临秦淮水建越城,人口汇聚,城市渐起。朝代更迭,城名亦有变化——“建业”、“建康”、“金陵”、“应天、“江宁”。直至明成祖由应天府迁都京师(北京)后,应天府作为留都,才被冠以“南京”之名。秦淮之于南京,堪为母亲之河。吴帝孙权迁都建业,长江流域开始进入中国政治视野,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均立都于此,六朝都城“建康”渐由军事要塞发展成为南方政治经济中心。凭借发达水系,建康城以“舟楫之利”成为当时重要的“国际物流中心”——所谓“四海流通,万国交会”,所谓“舟舶继路,商使交属”。江浙一带的崛起,不仅依托先天地利条件。人文方面,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西、东晋交替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唐晚期至五代十国的“安史之乱,衣冠南渡”、北、南宋交替的“靖康之难,衣冠南渡”——迫使动荡时局下的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同时,三次“南渡”之意义更在于,以服饰、发饰、衣冠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礼教在南部地区得以发轫,并为南方文化繁荣夯实了基础。曹魏代汉、司马代魏、永嘉之乱…中华大地战乱频仍、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晋元帝司马睿带领中原士族“南渡”建康后,帝尝谓“吾之萧何”的丞相王导,即谏言上书:治理国家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实现靠办学——于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导上书曰: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
《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一条好建议成就了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于秦淮河南岸的东晋学宫。
北宋年间,于学府前加建孔庙以祭奉孔夫子,亦称夫子庙;至明代,学府成为国子监科举考场。
历史车轮滚滚,夫子庙秦淮河一带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文化产业日渐兴盛——茶馆酒肆琳琅,烟花青楼暗香。
千年而下,秦淮静默流淌,看尽多少“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金榜题名喜,听得多少“贤郎更在孙山外”的名落孙山叹啊。
春日雨夜,华灯初上,我撑伞穿行于秦淮两岸的街巷——一屋檐一瓦片尽述前朝故事,一亭台一假山寄托人世悲欢。忽与对面袅袅而来的古装小妹擦肩而过,余光里尽是她如花笑靥,恍然间回眸,她那随风衣袂已入画,飘进了灯火阑珊间……
走街串巷间不觉迷了路。导航地图上方圆3公里地界,街连着巷,巷串着街,交织如网。巷名亦五花八门——剪子巷、箍桶巷、转龙巷、刘公巷……其中名气最响的,当属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刘禹锡东晋两位当朝名相王导、谢安——出身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大著名门阀——均定居于乌衣巷。刘梦得由眼下乌衣之萧瑟凋敝忆想东晋时代其繁荣兴盛,抚今吊古,莫不感怀。
赏得诗情画意,更进人间烟火。
既到秦淮,怎能不品江南美味呢。早已做好功课,锁定了一间名为“竹里馆”的餐店。选它八成因其店名——不错,还是诗。真真“诗意江南”,一街一巷、一桥一路、一门一户,都与“诗”千丝万缕相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唐王维“诗佛”王摩诘笔下的“竹林”,有旷达隐士幽坐其间,有杳杳琴音回旋流转,有皎皎月光遍洒相伴,意境高远,令人遐想无限。
选它另两成,在于其接近五星好评的点评高分。
店内餐食属本帮江浙菜系。应季鲜笋、盐水鸭、鸡汁煮干丝十分推荐,菜品味道与卖相均可圈可点。为避广告嫌疑,容我不能过多赘述。
如期待已加满,他日到访南京,不妨按图索骥,一试便知。
陆长干斜阳返程前一日,我来到南京南边的长干里。
驻足长干桥,望向陪伴城池千年的母亲之河——外秦淮。夕阳余晖漫洒层层涟漪,柔光之下的秦淮水愈加温婉贤淑,尽显母仪之光。
长干里,算得上是南京城最早的记忆了——商圣范蠡于长干里一带始建越城。择此地建城,与“干”字不无关系——
“干”,甲骨文象叉形,本义指“树干及树杈”状,古人用之做进攻武器。后演变为防御武器,有“盾牌”之意,所谓“几曾识干戈”、“化干戈为玉帛”,因之,“干”本音应取平声:gān。自然界中,与“树干与树杈”状最贴近的山川地貌,就是河流的两岸,也称“河干”,《诗经·魏风·伐檀》就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gān)兮。”
秦淮河流经长干里两岸平原地区,最终汇入长江。范蠡正是看重长干里一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宜于居住,因建越城,人口得以聚集。至三国时期,吴立大市于此,一时商贾云集,贸易繁盛。因有河流舟楫之便,长干里沿岸人家大多“以舟为家,以贩为业”,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如今,脚下的秦淮水依旧缓缓流淌。千年而下,她见证着长干里“行商”人家的团聚与分离,寄托着思妇对远行丈夫的盼念与牵挂。
我想,生性豁达、心性敏锐的李太白,行到此,亦感念于长干里绵延千年的纯净情思,便用浅显晓畅、明白如话的诗,记录下了至真至纯的长干儿女情。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长干行·其一》唐李白那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往事,那对“抱柱信常存、望夫心不悔”的长干夫妻,那思妇“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的真挚守候,伴着轻风,温柔缱绻,激荡着无数后世之心灵。
光阴最无情,美好与感动被它挟去,一刻不缓;光阴亦有情,积淀与涵养被它贮存,见证成长。秦淮一梦终有时,心之感念亦常存。南京行记,完结。以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